展览

年份选择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 2003
  • 2002
  • 2001
  • 2000
  • 1999
  • 1998

    2023

    • 爱的魔力转圈圈

      2023.11.18-2024.01.20
      云美术馆,深圳,中国

      2015年,作为“光源”系列的一部分,徐震重画了艺术家科内利斯·德·巴勒里尔(1607-1671)的作品《画廊内的画与艺术品》。画面的一切都被保留下来,富丽堂皇的室内空间里摆放着珍奇的物件一一贝壳、雕塑与摆件,墙面则铺满了静物、神话和肖像题材的油画。这位画家承袭着扬·布鲁盖尔等人在佛兰德斯地区创立的“艺术收藏”绘画门类,并在绘画风格上做出了遴选。《画廊内的画与艺术品》似有老彼得·布鲁盖尔的遗风一为了对象在画面上显得活跃,绘画内容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变,暗示出其间的主次关系。不过,从画面结果来看,这种艺术性改造并非以对现实无微不至的观察为前提,画家的目标只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相对而言,徐震的引用更生动,他将画面的明度整体压低,衬托得画心靠下的位置诡异的光源格外刺眼。

      徐震将画面定格于摄像机闪光灯侵犯绘画的一瞬间一一在许多场合,使用闪光灯拍照被认为对油画有所损害,被明令禁止。光从绘画之外袭来,又好像是从画内反射给观众。无论如何,观众,或者说,手持手机或相机踏入图像复制时代的大众,与艺术发生了新的关系。古典艺术提供“光晕”,让当时的观众感到心悸与眩晕。到了当下,观众对此类眩晕感心心念念,抱有幻想,传统的“灵韵之光”却日渐式微,能清楚地留下的,是对物理光亮的视觉感受的纪录。种种纪录间,我们如何辨别其中哪些残留地蕴含“光晕”,以及“光晕”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是否必要,是展览“爱的魔力转圈圈”的起点。

      作品

    • 迭代20–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二十周年特展

      2023.10.28-2024.02.28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2023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迎来了建馆二十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由政府举办的公立现当代美术馆,它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在这二十年间艺术界和美术馆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中,我们找到了概括这一时代变化和美术馆自身历史沿革的关键词”迭代”,既强调这一汉语语词“四时更迭”变化往复之本意,也借用其作为一个计算机术语所含的不断更迭更趋完善之意。

      本次以”迭代20″为主题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二十周年特展,荣幸地邀请到了参与过2003年12月28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馆展“打开天空”项目的28位艺术家隆重呈现,他们是:李山、沈少民、隋建国、胡介鸣、李路明、徐坦、张培力、张晓刚、杨千、周啸虎、翁奋、丁乙、刘建华、沈也、施勇、尹秀珍、朱加、王友身、颜磊、宋冬、杨振中、史金淞、王兴伟、金江波、刘韡、向利庆、徐震®、梁玥。(按年龄排序)

      展览将通过文献与新作的并置对话,对2003至2023这二十年间的艺术家个体及其集合而成的历史立体地加以呈现,使得本次展览既成为艺术家与自身的对话,也成为艺术家与时间的对话、与现场的对话。展览不仅反映出二十年间艺术家们本身的艺术思考变化及脉络,也以这28位艺术家艺术创作发展路径的不同切面,展现他们所共同关联的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二十年间的发展与变化。

      展览将于10月28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展出至2024年2月28日。

    • 2023奥能登国际艺术节

      2023.09.23-2023.11.12
      日本石川县珠洲市整个地区,石川,日本

      “奥能登国際芸術祭2023”于9月23日开幕,艺术节由北川富朗策划,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51位艺术家的作品汇聚在能登半岛,徐震®作品《运动场》受邀参展。能登半岛是本州岛中部向日本海突出的半岛,珠洲位于能登半岛最前端,三面环海,被称为“天涯海角之地”。珠洲曾经作为日本海开放的“尖端”,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仍保留著以祭典、饮食为代表的丰富文化。展览期间,在珠洲市的48个地点展出了艺术家的作品,首日就吸引了众多游客拍照欣赏。奥能登国际艺术节持续至11月12日结束,参观人次超过五万人。

      《运动场》使用白色碎石和植物创造了一个路径交错的花园,观众可以在花园内行走和观赏。这些路径是全球范围内不同时期的真实抗议活动的路线。作品位于见附岛海岸上展出。

      “奥能登国際芸術祭”是在石川县珠洲市举办的三年一度的国际艺术节,今年为第三届,共有来自亚洲、欧洲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59位艺术家参加。自2018年成立以来,奥能登国际艺术节吸引了国内外艺术家的支持,他们面向珠洲,表达扎根于不同地区的作品。2023年,第三届奥能登国际艺术节开幕,艺术家、公民和支持者合作创作的当代艺术与奥能登的气候产生共鸣,创造了一种触及五种感官的时空体验。

    • 动为行–中国媒体艺术35年

      2023.09.22-2024.02.25
      天目里美术馆,杭州,中国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将于2023年9月22日至2024年2月25日举办开馆以来的第五季展览“动为行——中国媒体艺术35年”,是首次以中国当代艺术史角度呈现的回顾性展览。藉由纵览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探讨信息时代带来的媒介拓展在当代艺术演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就场景的再造,时空的改写,感知的错位,形式语言的锻造和社会文化的反思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

      此次展览共汇集了72位/组不同代际艺术家的79件代表作品,囊括影像、装置、行为、交互、游戏、网络等作品形式,视角回溯至早期的录像艺术实践,亦延展到对人工智能、太空艺术等新兴媒材或艺术形态的前沿探索。这些作品按照时间顺序串联,以“运动”为关键词展现“作为行动的运动”、“作为互动的运动”和“作为能动的运动”三个章节。随着三个章节区域的转换,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场时间旅行中,跟随艺术家逐步了解不同的时代问题,探索艺术创作在媒介、表现形式和观念上的转变,感知艺术世界的深度与广度。

      策展人张尕在谈及此次展览的主题”动为行”时指出,这个命题关注的是“运动即行动”的概念。作为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借由技术营造多种运动形态以创造叙事、探索变化和转型的主题,同时挑战观众对现实的感知。通过不同形态的运动,艺术家以其独特的方式传达他们对时代的思考和回应。

    • 有人弄乱了玫瑰花–北丘当代美术馆“艺术与地理”年度系列展Ⅰ

      2023.09.09-2023.12.10
      北丘当代美术馆,南京,中国

      北丘当代美术馆BMCA“艺术与地理”项目第一回展览“有人弄乱了玫瑰花”将于2023年9月8日开幕,展期持续至2023年12月10日。本次展览由建筑师杨乃天与策展人刘林联合策划。

      “有人弄乱了玫瑰花”着眼北丘美术馆所在地北极阁的历史与现实,特别是后者在中国气象学发展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调取出美术馆的空间幽灵“天气”作为展览切入点,邀请来自6个国家近20位/组艺术家与建筑师对这段历史进行访问,并以其各自感性创作与理论研究回应气候危机时代的紧迫现实。

      北丘当代美术馆所在的北极阁是南京乃至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它以古代神话/道教传统、节气/农事、现代气象科学/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知识分子个体(如北极阁中央气象台创建者,中国气象科学先驱竺可桢)以及民防工程/消费场域等要素交织出复杂、含混、浪漫的古今空间。北丘当代美术馆自身空间则是对这一状态进一步的压缩,拥有自然山体、防空掩体及“白立方”构成的歧异地质。展览试图对这一被挤压的时空瞬间进行描画,借由绘画、装置、影像、声音以及特别委任作品,抽取出知觉层面的风、雨、云等流动性意象,并从知觉到实体,再到数据之风雨云,及至作为文化与政治隐喻的“气象”与“气候”概念。

      同时,根据北丘的“具体”地理,建筑师杨乃天对基于军事工程学用途的非常规展示性空间进行梳理与对话,在天气/气候议题已经从理论层面上升到紧迫现实的当下,试图以展示空间的特别设计将人与天气整合到同一个流动的、垂危的、攸关的状态之中。展览作品指向所谓“坏天气”,但“好/坏”已经不再适用于我们对天气作出评判。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之外,“好/坏”综合出的混沌才是天气的常态,它无处不在,渗透在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存在之中。

       

    • 绘画需要什么样的我们

      2023.09.02-2023.10.27
      没顶画廊,上海,中国

      没顶画廊荣幸宣布于2023年9月2日推出群展“绘画需要什么样的我们”。展览由徐震策划,邀请来自全球的13位艺术家,呈现数十件深具实验性和前瞻性的绘画。这些作品共同追问绘画如何可能在算法和后观念的双重语境中刷新其媒介力量,并促使我们思考怎样重塑自身经验,才得以持续地想象、创造、观看新的绘画。

      “终于,我们来到了一个地球上画家最多的时代。”

      他打开了gpt,于是又诞生了一个新的所谓的画家。这是算法时代的新绘画平庸的命运吗?今天的绘画能兼容太多东西了,适应性强到失去了重量。我们除了必须看画之外,还有其他理由去接近一幅绘画吗?它还是挂在城市里的通往未知宇宙的入口吗?屏幕上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绘画?我们的眼睛和手的偶然性如何与人工智能的必然性在画面上决斗?这么多的绘画能为我们的世界证明么?绘画的命运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漂流而存在的吗?

      在此,我们有幸邀请到这些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他们在绘画上的实践。他们都在试图把绘画刷新出一种新的媒介的力量,就像手机和不断更新的app那样,牢牢吸引住观众。艺术家用画逼出了对象的绘画性后,这样的绘画也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从手指滑动屏幕上的图片的时候绘画就开始了,只有超越了这些对新技术的兴奋度,才能真的开始画。艺术家选择画这些对象时,也是在亮出自己的姿态,和干预我们的惯性。这些绘画使我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经验去匹配它。

      我们需要去问一下,不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绘画,而是这样的绘画需要什么样的我们。

    • Le Voyage à Nantes“夏日之旅”

      2023.07.01-2023.09.03
      奥尔良街,南特,法国

      法国南特Le Voyage à Nantes于7 月 1 日至 9 月 3 日展出徐震®“永生”系列作品中的《欧洲千手古典雕塑》。 Le Voyage à Nantes是成立于南特的文化组织,从2011年起,每年夏天都会在南特展开为期两个月的展览活动,通过在公共空间临时或永久安装当代艺术品来丰富永久收藏,以全新的方式探索这座城市,增加当地的旅游吸引力与艺术交流。今年选择以雕塑为主题,回归不朽的、宏伟的、引人注目的作品,揭示这座城市的秘密地点,共展出了大约20件大型雕塑,分布在城市的广场、城堡、街道等各个地方。

      其中徐震®所创作的《欧洲千手古典雕塑》在奥尔良街占据了一席之地。这组具有12m高的作品集合了19座不同形态的西方古典雕塑,它们尺寸相同,排列在不同高度的底座上。通过将西方人物雕塑转化为舞动的菩萨,挑战了文化分离的观念,暗示全人类都在参加一场荒谬的派对。

      https://www.levoyageanantes.fr/en/events/the-summer-journey/

    • 残酷的青春日记:豪登希尔德收藏中的中国摄影和影像

      2023.02.15-2023.05.14
      汉默美术馆,洛杉矶,美国

      “残酷的青春日记:豪登希尔收藏的中国摄影与录像”由策展助理尼古拉斯·巴洛和罗伯特·索罗斯高级策展人阿兰姆·莫沙耶迪共同策展。

      本次展览精选自Haudenschild家族最近赠予Hammer当代收藏的重要作品,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开创性的中国摄影和视频。《残酷的青春日记》展示了一代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回应了中国大陆巨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时期。这些艺术家通过观念艺术、表演和装置艺术的策略,反思和批判了21世纪初新兴中国的视觉文化。

    • 和美共生——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

      2023.01.10-2023.02.25
      新疆美术馆, 乌鲁木齐, 中国

      1月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府主办,由文化和旅游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局(港澳台办公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和美共生——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在新疆美术馆开幕,来⾃11个国家143位中外艺术家的260件艺术作品集中亮相,为公众带来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视觉艺术体验。

      本届双年展由“文明与交融”“共生与对话”“生态与家园”3个主展与“写生新疆”“天地之间”2个特展组成,在总主题“和美共生”下设5个分单元主题,层次递进呈现新疆之美、中亚之美、全球之美、生态之美、传统之美。“和美共生”从时间角度呈现中国传统水墨到科技艺术的发展跨越,从空间角度呈现从新疆到世界的艺术潮流。

      开幕当日还举办了“和美对话”系列文化沙龙,围绕艺术创新带动社会经济文化创新、文化艺术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等话题,丁乙、宋冬、尹秀珍、徐震®等知名艺术家共同探讨、建言献策。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已举办两届,从首届“相遇丝绸之路”到第二届“艺术与科技的对话”,再到第三届“和美共生”,形成了具有新疆文化视野和自身特色的双年展模式。

    2022

    • “开启START” 星美术馆开馆展

      2022.12.30-2023.05.21
      星美术馆, 上海, 中国

      首展“开启START” 是星美术馆策展团队为开馆布局的第一个篇章。在整体策划中:开馆展将由四个连贯的展览组成,分别为“开启START”之第一季至第四季,每季历时5个月,为期2年。每一季均将以不同基调、不同视角来呈现,尽量保持艺术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信号是本次参展艺术家徐震自2022年启动的一个当代艺术项目,持续向全球的观众赠送他创作的激情系列绘画。每个收到绘画的观众也将应邀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展示此绘画。届时,将形成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出现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上的画展。此项目旨在向更多的人群发射艺术的信号,共享艺术的未来。

    •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2.11.18-2023.02.19
      太平墟, 佛山西樵镇, 中国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2”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开幕。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34位/组艺术家携73个艺术项目参展,运用在地化的艺术创作方法讲述南海故事、呈现南海价值。今年是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本届艺术节以“艺术在樵山”为主线,以“最初的湾区”为策展主题,在西樵镇全域176平方公里范围内设置主会场,共8个艺术分区。

      《徐震超市》重现了一间中国便利商店的配置,日常消费品琳琅满目,正价出售,但细看却发现,每件商品内部都是空空如也。参观者受邀购买商品包装空壳,这种反常行为将全球资本主义交换价值的危机暴露无遗。在商品包装所象征的美学伪装下,其内容的空无与匮乏指向商业霸权中交换与使用价值的倒置。

      徐震®在超市这个建构空间中, 戏仿全球泛滥的消费主义,同时创造出商品和艺术品的拟像,也即是当代生活的拟像。在鲍德里亚看来,资本主义消费的不是物,而是一种符码和理念,没有所指的拟像则泛滥成为后现代社会的唯一真实。由此看来,一旦进入资本系统,艺术就是一个被消费的符码或理念,是一种设计、一种包装,它不涉及作品本身。这正是对于艺术家去除货物、只留包装的最好诠释。

    • 近未来 – 完美搭档

      2022.10.28-2023.02.26
      悦来美术馆,重庆,中国

      2022年10月28日,“近未来-完美搭档”在悦来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郭晓彦、缪子衿联合策展,呈现了十位艺术家用影像、绘画、装置作品构成的对未来世界的想象。艺术家们通过作品将人工智能、3D建模软件、社交平台、游戏等参与社会治理或改写美学标准的技术视为合作伙伴,推测人类、机器、数字化物种之间潜在的交往模式。

      展览围绕着两个关键词展开,即“近未来”与“完美搭档”。

      “近未来”

      人类文明的进展伴随着“手工工具”到“机器工具”的转换。“近未来”并不仅仅单纯是人类对未来的畅想,还表现为一种可以感知的现象。现代技术已经向我们展现出人工智能的真实可能性,通过不断抓取细节的算法,通过流数据集成的瞬间,混杂着对未来的时序预测以及对过去的分析判断,技术已然可以搭建起人类作为有机生命体无法即时预测到的结果。

      这种近未来的技术领悟比当下即时的直观认知更加深远,比有限存有的生命尺度更加无拘束。我们的生活在技术的强烈干预下拉扯进来了越来越多的历史细节,也吸引到越来越多的未来微粒,现实生活已经迎来了真实与虚构交织的十字路口。

      作为一个确凿的事实,我们置身于转折的时代便天然排斥任何定义确凿的企图,那么它就意味着确定性失去了自身的意义,成为不确定性。我们努力地描绘着未来的形状,一种新的事物积极来临,但我们无法描述出来它具体是什么,只能通过想象和预测的手段去描摹它的轮廓。未来照向我们,虽然对不知名的遐想同时伴随着激动和不安,但我们又隐约地感到它的巨大能量,为我们带来希望的闪光。

      “完美搭档”

      在“机器工具”时代,人类率先面对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处理人和机器的关系。主体通过理性原则构建起主客体关系世界,而理性的本质就是计算。当理性之思进入到技术时代,技术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亦把主体的理性权柄移植到客体之中。这意味人和技术物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是人持有工具,现在是人服务或组合于机器,机器化大生产造成了工人与自身劳动技能相异化,技术个体被机器形式所取代,人所掌握的劳动过程支配权也流散于技术义肢。

      一方面,技术重新组织起来了人类和世界,培育出了现代人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机器体系作为知识的对象化,标志着智力被外化地生产出来,而技术将在劳动主体的知识丧失中展现出智力实践经验的编程化所带有的毒性。源源不断地科技休克将掏空我们劳动技能、生存认知能力、社会理论认知能力,它是社会系统性愚昧的根本性缘起。

      为了讨论这种当代数字资本主义造成的新现实,本次展览的关键词“完美搭档”亦是为了回应斯蒂格勒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斯蒂格勒认为,资本化、数据化、技术器官化的记忆义肢,既是宿命也是救赎的机会;解药就在每一个服毒者自己手中,现在,我们将通过此次展览倡议一种逆人类学意义上的智性生命观念。

       

       

    • Chaos Calm: 曼谷艺术双年展

      2022.10.22-2023.02.23
      曼谷艺术文化中心, 曼谷, 泰国

      徐震®受邀参加第三届曼谷艺术双年展,展出“永生”和“进化”系列雕塑。目前双年展正在曼谷市内12个场所展出200余件艺术品,囊括来自31个国家的73位艺术家。

      本届曼谷艺术双年展主题为 “CHAOS : CALM(混乱 : 平静)”。混乱与平静的二元对立反映了我们所身处的时代精神,在流行病、气候变化、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时代,艺术家那些表现动荡与创伤的作品提示着人类的脆弱;同时,在这个反乌托邦的幻想世界中,我们经由艺术,看见繁荣复苏的决心,以及构建希望与平静的可能。

      https://www.bkkartbiennale.com/

      作品

    • 香格纳新加坡10周年特展

      2022.10.08-2022.11.27
      香格纳画廊, 新加坡

      徐震®“信号与香格纳新加坡10周年特展同步启动

       

      8月在艺术雅加达博览会开启徐震®际当代艺术项目信号的全球首站后,香格纳画廊将于香格纳新加坡十周年展览入口际推出该项目的新加坡站。

      信号源于徐震®2021年开始创作的激情系列作品。该系列的布上油画作品由社交媒体上的聊天截屏转译而来。自由书写、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和涂抹是艺术家试图捕捉在线社交媒体互动所产生的能量的结果。这是徐震®首次亲笔绘画如此庞大数量的系列作品,因此这也是艺术家生涯中极具个人色彩的一次创作。

      为这一系列作品的延伸,信号项目中的绘画大小类似于手机屏幕尺寸。艺术家将把它们赠送给全球观众,作品数量不设上限,并邀请每一位观众在他们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分享收到的绘画,由此形成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出现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上的画展这种前所未有的艺术传播方式延续了徐震®讽幽默的创作方式,促使观众思考艺术的未来。

      伴随项目的线上画展,新加坡站将在画廊中实体展示同系列的四幅大型油画。大尺幅的绘画将以沉浸式的呈现方式,展示徐震在画布上激情挥洒,感受艺术家个人的知觉与体验。艺术家以每幅画的实际重量作为作品名称,以一种另类方式量化我们的在线体验。激情系列绘画也将成为计算机中的字节和比特之外,互联网社交媒体活动中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

    • 诸野: 数术,文辞与匕

      2022.08.07-2022.11.06
      剩余空间, 武汉, 中国

      展览的灵感来自前段时间著名作家王安忆的一场讲座。

      今年5月,在一场题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文明史——谈阿城的‘三王’”的在线讲座中,王安忆透过阿城的《树王》《孩子王》《棋王》三部小说分别提及的三种工具——亦是文明的三个象征——“刀”“文字”“艺术—数学”,探讨了作为寻根文学运动的代表,“三王”的历史意涵以及作者阿城的真正意图。“三王”讲述的是两位作家都曾经历过的知青下乡的岁月,可是,阿城为什么在书中会如此执着于描写这三种工具呢?王安忆的回答是,诚如《汉书·艺文志》所云:“礼失而求诸野”,乱世之时,人们只好到乡野去寻找文明的踪迹。

      这个小展览并非是王安忆讲座的简单转译,而是以此为视角,探讨“数术”“文辞”和“匕”这三种工具是如何被滥用,以及作为文明象征的它们是如何成为暴力工具的。因此,“诸野”中的“野”既是“乡野”,也是“暴力”;这里的“诸”,既是“众多”,亦是“之于”。而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诸野”所指的都是一个深陷危机的“例外时刻”,在这个时刻,暴力与文明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 Hello: 斯坦福大学The Plinth公共艺术计划

      2022-2024
      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美国

      徐震®的场域特定雕塑作品《Hello》全新亮相斯坦福大学校园,成为斯坦福The Plinth公共艺术计划的揭幕之作。该计划旨在将校园中心一处占地2.45英亩的空地(Meyer Green)打造为室外艺术空间,委任不同艺术家轮流在此呈现作品。

      2019年,校方向徐震®发出邀请,原因之一便是他所代表的全球视野以及他与学校相通的价值观。经历了疫情导致的布展延期后,《Hello》于2022年年初在校内落成,将展出两年。

      徐震®将传统青铜技艺与前沿数字雕刻技术相结合,作品因而兼具历史感与当代感。雕塑形态由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发展、演变而成,这象征着西方文明的渊源和基石。当观众走近,便会发现高耸的古希腊神庙柱头如同一条放大、变异的蛇,盘踞在雪松环绕的柱基上东张西望。

      作品用经典的希腊柱的形态与蛇所具有的充满攻击性的生物姿态,唤起观众对经典文明的知觉和体验。当观众与生动的柯林斯式的柱头眼神相遇的刹那,也是与其代表着的深厚的历史与文明的相遇、彼此凝视。在全球文明交融碰撞日益频繁的今天,作品构成了一个关于不同时空中的文明在当下相遇的现实和隐喻。

      关于《Hello》,徐震®写道:“坐落于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在促进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肩负重任。这所名校的师生与当代艺术家有相通之处:即使面对未知,他们也能看见新可能,并勇于探索机遇。”他也曾在2017年的访问中谈到:“很难将艺术家仅仅定义为一个制作艺术品的人,他或许应是改变人们思考方式的人。”

      作品

    2021

    • Big in China

      2021.12.08-2022.05.22
      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作品

    • 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

      2021.11.12-2022.10.07
      M+ 美术馆,香港,中国

      “从大革命到全球化”探索了当代中国由70年代初至今的文化发展。1978年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对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主要城市摇身一变成为国际商业中心,影响着成千上万人的日常生活。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崛起,艺术家积极地与国际进行国际艺术交流。艺术家通过展览以及对于新兴媒介和不同常规风格的尝试,来挑战传统思维和艺术实践方法。“从大革命到全球化”展示这批艺术家勇于创新的精神及当代中国的变化,让国际观众能籍此了解今日中国。

    •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

      2021.11.06-2021.07.15
      成都市天府美术馆、成都市当代艺术馆,成都,中国

      2021年11月7日,“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在成都市当代艺术馆、成都市天府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由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主办、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协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展人。

      作为现象级的大型艺术活动,本次成都双年展由8个主题展版块、1个国际美术馆馆长峰会和17个平行展版块组成。其中主题展邀请18位策展人组成策展团队,分别担纲“多态共生”“家园共栖”“智能共振”“时潮共燃”“生态共度”“意匠共鸣”“民族共情”“美育共线”的策划,展览期间将举办“未然共思”主题的馆长峰会。

      本次展览共邀请了海内外272位艺术家参与,覆盖全球35个国家与地区,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海外艺术家有: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英国)、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英国)、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冰岛-丹麦)、徐道获(Do Ho Suh,韩国)、卡塔琳娜·格罗斯(Katharina Grosse,德国)、诸泉茂(Shigeru Moroizumi,日本)等,国内知名艺术家有徐冰、张晓刚、曾梵志、宋冬、苏新平、展望、刘建华、梁绍基、曹斐等。

       

    • 异境古亭台:苏州园林艺术节当代艺术展

      2021.10.29-2021.12.05

      沧浪亭&可园&怡园&艺圃,苏州,中国

    • 艺术家在场:AAC艺术中国十五周年回顾展

      2022.10.01-2022.11.30
      雅昌艺术中心美术馆,深圳,中国

      2021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艺术家在场:AAC艺术中国十五年回顾展”将在深圳市雅昌艺术中心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将呈现历届AAC艺术中国中16位获奖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艺术家有曹雨、陈界仁、耿建翌、阚萱、厉槟源、林科、林天苗、刘韡、刘小东、骆丹、缪晓春、王国锋、汪建伟、徐震、张培力、赵赵(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AAC艺术中国自2006创办至2020年为止的十五年历程中,共有68位国内外专业评委参与工作,评选出71位年度艺术家与策展人以及12种重要艺术出版物。历届AAC艺术中国的获奖名单排列起来,清晰呈现出中国艺术快速发展的轨迹及其不断国际化的重要进程。同时我们也意识到,AAC艺术中国走过的十五年,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在思想深化、身份建构与探索实践方面最具创新性、多元化和开放性的十五年。

      “艺术家在场:AAC艺术中国十五年回顾展”将于2021年10月1日在深圳市雅昌艺术中心美术馆开幕,这是首次对AAC艺术中国既往工作进行历史性的档案整理与艺术展示。展览特别邀请16位AAC艺术中国的获奖艺术家,带来他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呈现,以回应当今面对急速转变的世界形势之时,艺术家如何以艺术的语言及特定议题,来反映和推动现实所需的时代精神及文化思考。‬‬‬

      与传统艺术相异的是,当代艺术在艺术观念及形式实验的道路上无疑走得更远,更具有跨学科与跨媒介的特征。本次展览中的摄影、影像及装置作品,都带有强烈的形式上的实验性及与当下现实紧密相关的一种“在场性”(presence)。这里描述的“在场性”,不仅是指每件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敏锐的时代感受;同时指示出包含在作品内的艺术家独特的个体思维与行动意识。我们希望以此强调:今天的艺术从未与社会现实相区隔,而是一直深嵌于社会结构关系及运作网络之中,并由此汲取更大的思想能量及活力。

      在为期两个月的展期内,雅昌艺术中心美术馆也将组织一系列以“AAC艺术中国与中国当代艺术”为主题的学术论坛与对谈,邀请参展艺术家、AAC艺术中国评委与国内艺术机构负责人,共同就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与艺术批评、策展实践与美术馆运营等议题展开深入对话。

    • 返场:友谊万岁

      2021.09.19-2021.12.08
      CCC跨文化中心,上海,中国

      CCC跨文化中心首个线下空间将落地上海瑞虹天地太阳宫,于2021年9月19日向公众开放,并同期呈现开幕展《返场:友谊万岁》。

      上海是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这座城市的艺术发展历程中星河灿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当代艺术与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之间的关系,催发了丰富而饶有趣味的创作实践。本次展览CCC特别邀请孙啟栋、王懿泉、张渊联合策划,他们三人均工作生活于上海,彼此之间以及与上海艺术家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紧密而亲密的联系。对于展览本身和策展实践的反思是该项目的初心灵感,由此他们选取了上海当代艺术展览史中的三个案例,希望开启对在地性、国际化、全球化、景观与消费的讨论。《返场:友谊万岁》公布的首批参展艺术家(按年龄排序) 包括:周啸虎 (1960),丁乙(1962),施勇 (1963),陆春生(1968),杨福东(1971),邱岸雄-未知博物馆 (2007),徐震(2013)。

      展览作者们参考的展览包括如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96上海首届国际传真艺术展:让我们谈谈钱》 (1996),由卜汉可(加)、丁乙、施勇申凡、周铁海策划;

      第二部分
      上海双年展,2000-2010共六届,分别为:
      《海上·上海》,第三届上海双年展,2000;
      《都市营造》,第四届上海双年展,2002;
      《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2004;
      《超设计》,第六届上海双年展,2006;
      《快城快客》,第七届上海双年展,2008;
      《巡回排演》,第八届上海双年展,2010;

      第三部分
      《真实、美、自由和金钱:社群媒体兴起后的艺术》 (2013),由李振华策划

    • 过去的未来主义 ——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去与未来

      2021.06.15-2021.08.31
      北京当代艺述单元,北京,中国

      未来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源发于意大利与俄罗斯的一场艺术运动,歌颂工业、机器、技术、力量与速度的魅力,并强烈地厌弃过去的艺术风格与形式。在今天,“未来主义”已是一个历史词汇,但是现实却逐渐变成了未来主义的样子。工业与技术的力量与速度已经让人毫无惊奇,科技美学也已让人熟视无睹。回望这一百年,未来主义事实上塑造了这一整个时代的气质。 当过去的艺术理念已经变成了现实,今天的现实甚至已经领先于了艺术理念的时候,艺术能否再次担任起预见者的角色?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蕴含着各种未来可能的历史时刻。

      作为北展文化艺术中心的开幕首展及今年“北京当代·艺述”的主题展,“过去的未来主义”集中了四十位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在这两个几乎对称的展厅里,观众将看到的是我们在过去对未来的构想、我们于现在对过去的追想、我们从现在对未来的畅想,以及我们将在未来对过去的遐想。这些或经典或崭新的作品不仅呈现了当代艺术中的未来意象、想象及叙事,也展现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期冀与2021年当下的未来展望,更在体现了一种属于中国的生生不息的历史时间观: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 当且仅当,狂风卷起巨浪

      2021.05.28-2021.09.12
      阿那亚艺术中心,秦皇岛,中国

      5月28日,“当且仅当,狂风卷起巨浪”艺术群展在阿那亚艺术中心亮相。本次展览将西方艺术老大师(Old Masters)的作品,与风格迥异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放置于同一空间,期待在滨海剧场筑就一个“与杰作共舞”的艺术场景。

      “当且仅当”呈现的是一种充要条件,强调杰作与当代共舞的背后,是深刻绵长的艺术史、美学、文明以及理念的血缘关系。

      “狂⻛”与“巨浪”分别指“老大师(Old Master)”与“年轻的艺术家”。古典艺术大师在限定的空间里形成狂风,影响年轻艺术家,成就巨浪。在另一个层面上,年轻的艺术家们也以逆向的方式,将新的审美吹向古典,形成波涛。

      此次展览引入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老大师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是已被盖棺定论的,可能会像“锚”一样,成为观者评价当代作品的起始值,制约对当代艺术家作品的评测和考量。

      事实上,不同时代的作品都是一个被织就的或尚在织就的“茧”,是被限定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展览打破时空的限制,将古典与当代作品放置在一起,期待产生新的信息,或搭建起新的关系结构。

      此次展览并非将古典或当代艺术作为价值判断的标靶,而是摒弃时代、媒介和理念上的诸多殊异,把观众的感知作为唯一变量。发现艺术审美的更多可能性,引发对艺术价值的更深思考。

      古典与当代,在开放与包容的艺术之海相遇,在同一个场景内追逐与对话,共同创造出未曾意料的美感与共鸣。

      此次展览汇集了2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含13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新锐作品,以及9位西方艺术老大师的佳作。展览分为9个章节,除“终章/开端”外,每个章节都嵌入至少一件老大师的作品。

      从老大师的作品出发,当代艺术家们运用雕塑、装置、表演、录像等丰富的艺术形式,进行崭新的诠释。古典绘画作品与当代艺术创作之间的锚定关系,在这个被极速压缩的历史时空內,将被重新设定,书写出一段新的叙事。

      作品

    • 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

      2021.5.22-2021.7.11
      UCCA Edge,上海,中国

      2021年5月22日至7月11日,UCCA Edge以展览“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 宣布于上海正式落成,并对公众开放。此次展览将目光投向其所在的城市——上 海,聚焦于中国艺术将自身纳入全球当代艺术图景的历史时刻。“激浪之城:世纪 之交的艺术与上海”汇集了26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及近期创作。这些艺术家多与UCCA有着深厚渊源,其创作促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今日发展之面貌。本次参展艺术家包括马修 · 巴尼、鸟头、丁乙、房方、季瑞、安德烈·古斯基、何云昌、胡介鸣、黄永砅、威廉·肯特里奇、李昢、梁玥、倪俊、施勇、徐震、颜磊、 杨福东、杨振中、余友涵、张恩利、张培力、张永和、赵半狄、郑国谷、周铁海和周啸虎。“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由UCCA馆长田霏宇策划。 2000年前后,随着新兴市场的发展、机构改革的深入和艺术家自发性组织的活跃,在即将跃身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涌现出一系列推动艺术传播与提升艺术影响力的展览,这些展览体现并扩展了实验艺术呈现的可能性。从工厂仓库到公立美术馆,从尚未开业的购物中心到重大国际峰会的开幕式,新的艺术在上海各处生根发芽。 20年后的今日,“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将自身置于这座城市多元化国际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通过对推动中国艺术发展迈入重要节点,促成彼时上海独特艺术生态形成的重要作品的呈现,以及与反映上海当下全球化发展作品之间的对话,对上海城市的疾速变化与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进行审视。2007 年,UCCA 北 京的开馆展“’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由费大为策划,展览根据彼时的历史背景明确了 UCCA 这座艺术机构的定位,本次展览则是对这一开馆展传统的延续。时至今日,再次回望这些艺术家及其贡献,既可以审视这座城市和文化生态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更为了理解上海——这座位于全球艺术前沿的中国城市所蕴含的开创精神。

      徐震(1977年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在本次展览上重演其2002年的行为表演作品《3月6日》,再次表达了他对沉默世俗的反抗,一如他在作品《喊》(1998/2005,2021剪辑)中,其充满挑衅性的行为既是对自身存在感的宣言,也是对周遭人物关系的试探。

    • 从泥土到语言:当代艺术中的陶瓷

      2021.05.19-2021.08.22
      明珠美术馆,上海,中国

      上海明珠美术馆于2021年5月29日至8月22日策划举办题为“从泥土到语言——以陶瓷为媒介”的艺术家群展,以朴素的方式从材料出发,试图将探索引向艺术观念与语言的精妙幽深之处,为观众带来一系列古代陶瓷及工艺美术以外的、以陶瓷为媒介的独特艺术创作。展览甄选14位当下活跃在艺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中外艺术家(按音序排列):(法)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陈小丹、耿雪、梁绍基、梁婉莹、刘丹华、刘建华、柳溪、苏献忠、隋建国、孙月、徐鑫桦、徐震®、赵赵,展出他们以陶瓷材料作为媒介、或与之相关的艺术创作。30余组多元作品包括雕塑、装置、影像、绘画等形式,分7个篇章:生于土、格物、怀古与挪用、日常与非常、身体与身份、时间、联觉与自然,探索与呈现以历史悠久的陶瓷材料为媒介的艺术新观念、新表达、新语言。

      “怀古与挪用”是后现代艺术经常会发生的一种工作方式和常见议题。艺术家徐震®此次展出的作品《没顶曲项瓶——清雍正粉彩桃蝠纹橄榄瓶》,原型来自曾被当做台灯、后刷新过清代瓷器第一高价成交纪录、又进入博物馆珍藏的一只传奇粉彩瓶。他借鉴古代瓷器的烧制方法,将中国古瓷经典造型脖颈旋转九十度,创造了一个新的器型。

    • ART KARNIVAL

      2021.5.18-2021.5.23
      K11 MUSEA 6楼Sculpture Park,香港,中国

      为庆祝香港一年一度的艺术月,K11 Art Foundation(KAF)将于 K11 MUSEA带来一系列国际级艺术项目,推动跨文化的艺术交流并以艺术启发想像。重点活动包括由 K11 Art Foundation 及法国驻香港及澳门总领事馆共同呈献的「戏墨狂想曲:乔治.马修回顾展」,展出艺术家横跨四十年的杰出作品。著名中国当代艺术家徐震首度于香港展出其标志性的艺术装置《只要一瞬间》。另外还有一连串艺术项目,包括日本艺术家加藤泉的首个青铜雕塑,以及《City As Studio》新书发布,让观众率先预览传奇策展人Jeffrey Deitch于2022年策展的「City As Studio」展览。

      为令艺术及文化活动更丰富,KAF更带来多个跨文化计划,包括与法国驻香港及澳门总领事馆及录映太奇(Videotage)联手策划、并获法国文化中心(Institut français)全力支持的首届 Micromégas艺术家驻留计划;与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共同呈献,并于KAF全新官方网站播放的「KAF X MOCA:Transpacific Stream」线上放映计划;德国著名艺术家卡塔琳娜.格罗斯(Katharina Grosse)作为其中国首场个展的延伸展览图录《卡塔琳娜.格罗斯:呢喃的泥土》。

    • 艺术是种生物

      2021.05.08-06.30
      没顶画廊,上海,中国

      没顶画廊于2021年5月8日荣幸推出葛辉、宋琨和徐震®的三人群展:“艺术是种生物”。这将是没顶画廊在博华广场空间的最后一场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本次展览围绕形象的创造及其演化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和驱动力展开——葛辉、宋琨和徐震®从各自的经验和不同的角度出发,让形象在叙事中生长或从形态上演变,并由此延伸至关于媒介及艺术语言的深入探讨。

    • 环形撞击:录像二十一

      2021.04.28-2021.07.11
      OCAT上海馆,上海,中国

      OCAT上海馆将于2021年4月28日至7月11日荣幸呈现展览“环形撞击:录像二十一”。此次展览由戴卓群策划,截取2000年以来的中国录像艺术样本,邀请到21位长期以录像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内容涵盖自21世纪初至今,恰迈入21年的时间跨度。本次展览为策展人近年来有关于中国录像艺术发展进程的的又一项积极举措。从2019年秋季的大型群展“自由棱镜,录像的浪潮”,到2021年春天的“环形撞击:录像二十一”,这项具有延续性质的策展实践,对录像艺术的关注,始终聚焦于屏幕之内,围绕着媒介的内容,而非媒介本身。结合录像艺术在中国大陆起步和发展的特殊时代背景,在前卫和新潮艺术群起的波澜中,录像艺术应时而生地充当了新时期中国社会最前沿意识与观念启蒙的媒介剂,记录和映照下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境况以及思想情感纷纭变幻中的大千万象。

      基于以上思路,戴卓群将中国录像艺术的发展进程,按照不同时间阶段的现实与观念表征,以十年为一代际,分为三个时期,并对应于三个章节。第一章节“1988-1999,春天的故事”,聚焦1988-1999年间早期前卫艺术时期录像的创作肇始。《春天的故事》,来自传唱于1990年代由董文华演唱的讴歌改革开放和邓小平南巡的歌曲。而此次展览所呈现的其后两个章节,则分别涵盖了新世纪的两个十年,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网络互联时代,重新定义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认知乃至思维方式,从第二章节“恋曲2000”到第三章节“浮世淡影”,在试图赋予新的世纪积极而又有温度的叙述的同时,也淡淡显影出中国社会从1980年代波澜群起的思想启蒙阶段,渐趋多元、碎化、并已无形间过渡到后全球化时代纷纭的、支离的飘零絮语。

      时间是一个圆,周行不殆,录像是基于时间的艺术,也是世间万千之镜像。图像、声音在感官中徊还和撞击,屏幕化的生活,成为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录像艺术,也参与记录、诊断、介入乃至塑造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社会生活与精神症候。

    2020

    • 绘画的逻辑

      2020.12.29-2021.02.28
      石家庄市美术馆,石家庄,中国

      《绘画的逻辑》艺术展览于12月29日在石家庄市美术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由石家庄市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举办。《绘画的逻辑》这里所说的“绘画”,是指规定以绘画的材料、风格、惯例和历史为主要参照点的作品。展览的大部分艺术家执教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该展览通过展示绘画这一经典艺术形式,试图讨论当代艺术家在绘画语言上的拓展和突破,同时展现艺术家们在这一问题上的探索和成就。此次展览可以视为是中国当前绘画艺术实践的动态样本,也是反映中央美术学院在艺术与教学方面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展览通过三个单元展开,单元的划分虽然基于绘画的历史和传统来检验或评估,但这种分类并不完全依赖于某种公认的常识性定义,而是建议我们重新思考该定义的适用性和含义。在这里,对方法的关注多于对图像意义的关注。可以说大多数艺术家都能很容易融入和游走于其他单元,为理解绘画的多种可能性提供帮助。

      “绘画进行时(Painting Now)”单元主要展示出艺术家们对当下前沿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大部分艺术家的作品都对关于挪用、态度、生产、身体政治、以及在作品中引入高科技、装置和特殊材料等问题做出了回应。

      “行动中的绘画(Travelling painting)”单元主要展示出从传统写生出发,当代写生发生的衍变。正如标题所表达的,它更多指涉的是一种行动。当今写生已然从对再现自然和现实场景的渴望转化为对一种行动的渴望,当行动成为一种态度、一种选择时,就自然为绘画赋予了思想和观念。

      “超越绘画 (Beyond Painting)”单元呈现了艺术家们为超越传统绘画模式所进行的探索。作为一种架上绘画的补充形式,这些扩展性实践,例如将画作存在于画框之外或装置中、以及特殊材料的引入等表现形式,都体现出绘画的多种可能性。

      中央美术学院的起点可以回溯到百年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建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这也是中国第一所现代美术教育学府。1946年,留法归国的徐悲鸿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他强调在法国学到的西方写实主义造型技法,提倡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奠定了美院的核心办学思想,一直在美院发扬光大和延续。

      今天的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带来社会的巨大变迁。更有全球化带来的新的中外文化的碰撞。我们生活的时代,从经济到政治,从艺术到科技,从日常生活到国际关系,一切事物都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新的事物和新的格局正在出现, 新的时代和格局必定产生新的主体以及新的文化。

      绘画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被视为最高和最重要的形式,一种不断扩展和发展的媒介。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使其重新成为一种艺术实践,赋予了它活力和多样性,并延续至今。作为视觉艺术中最重要的形式,绘画受到的最大的挑战,莫过于19世纪摄影术的出现以及马塞尔·杜尚在展出他的“现成品”小便池时宣告观念艺术的到来。随后,观念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视觉语言的主要问题是关于从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的各种讨论和探索。另类媒介相继出现,例如视频、表演和装置基本上被认为是最具时代感的表现形式。这种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顶点,一些艺术家、作家和策展人甚至用宣告“绘画死亡”来描述后现代主义出现的那一刻。20世纪90年代,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的解体,以及争取各种身份政治运动的出现,如同性恋权利、女性主义以及后殖民研究等,进一步助长了多元文化的格局。加上新兴的各种国际艺术双年展的热潮,也鼓励了委托制作和基于现场的多媒体作品的兴起,使得绘画受到更多挑战。

      在当下,随着电脑以及海量生产的手机图像的出现,以及3D、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新形式的图像相继出现,艺术家不论在创作手法还是在对现实的审视和选择,显然面临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但在另一方面来看,新技术和图像爆炸的同时,实际上是加速了某种同质化的过程,因为正是在这种信息普遍化流通和瞬间文化交流的幻影中,为同质化提供了最好的繁殖土壤。 因此,一种新的与同质化格格不入的异质性书写需要被唤醒。而艺术正是承担了这个功能。因为图像本身携带的时间性能够生产出一个充满张力的多重性结构,从而让过去和现在不同的异质性要素填充进来,生成一个异质性的空间。

      今天绘画呈现出的生命力和活力表明了绘画在今天依然有意义,而当今艺术家如何对绘画进行重新接触、重新构建和挑战的多种实践,构成了这个展览的主题。

    • 空间领导者

      2020.11.11-2021.02.28
      APSMUSEU,上海,中国

      城市是过去的作品、当代的作品以及将要到来的作品的集束。城市并不⽌是⼀个市⺠⽣活运转的系 统,也是数代⼈的集体作品;它不是⼀本已经写好的书,⽽是⼀本需要被不断᯿读、᯿写的书。正 在到来的新城市⼈将发明出新的城市性、城市形式,把城市做成⾃⼰的作品。每个城市都是由⼀代 代的⼈类存在形成的艺术作品,⽽新城市也“展”于⼀代代⼈⾃⼰的作品之中。 当代艺术向城市提供了复魅的结构,因为它是对时间、空间、身体和欲望的居有,能将空间产品变 成空间作品,将城市住⺠从产品的消费者,变成⾃⼰作品的作者。当代艺术⽀持新城市⼈:

      · 将⾃自⼰己在城市中经历的⼀一段时空做成作品;

      · 将⾃自⼰己的作品展于⾃自⼰     己的城市之中;

      · 将城市做成⾃自⼰己的作品;

      · 将城市展于⾃自⼰己的作品之中。

      当代艺术还能将城市的⽇日常⽣生活空间、建筑空间、设计空间、时尚空间联合到城市这⼀一艺术的“总体” 之中,在新的共同节⽇日中,找到⼈人类世城市幸存的新内存。

      在这个正在形成新作品的时代,APSMUSEUM志在联合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和各类创意⼈人才, 激发城市的新欲望和新智能,向公众展示⼯工作与休闲之外的更更多的⽣生活轨道。我们将以更更加融合跨 界的艺术展览、公共活动、艺术商店,以及与上海海新华传媒旗下新华书店合作的艺术快闪店等多种 形式投身城市实践,探讨空间话题,打开城市空间的新可能性,在艺术机构和社会实践之间,培育 ⼀一种融合当代艺术、建筑、设计和时尚的花粉经济,促成⼀一种新城市社会的块茎伦理理:互相好奇, 互相友爱,互相贡献,互相赋能,互相酬答。

      诚如⼈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所说,艺术空间是⼤大城市的肺,涌进来的城市 诸众,是激荡城市的热⾎血。城市中的艺术空间通过放⼤大、发酵、编⽬目艺术作品和与其观众之间的种 种关系,为城市送来新鲜的氧⽓气,也为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城市⽣生活的组织发展提供了了深层语法。

      徐震®的艺术实践致力于探索人类文化的现状。他关注现有秩序中存在的预设,并试图颠覆与挑战这些预设。作品使用“断臂维纳斯”的经典形象,经过镂空处理,人们仍可凭借自身的文化经验清晰辨识形象的来源,雕塑系列“经验”得名于此。作品将数字媒体与人文历史中的文化基因进行结合,创造出全新的审美与媒介表现的视角。

       

       

      作品

    • 断片:当代意识的失语与失忆

      2020.11.11-
      喜玛拉雅美术馆,上海,中国

      喜玛拉雅美术馆曾⾛过⼀段闪耀⽽美好的时光,也为当代艺术做出过应有的努⼒与贡献。潮起 潮涌,跌宕起伏,我们没有迷失和放弃,并在艰难和不易中不断学习和⾃我更新,对未来依然 满怀希望并充满信⼼。 这次展览以《断⽚》命名,虽然显现了某种处境的尴尬与⽆奈,也折射了当代艺术在当下语境 中的失语与失忆。坦诚⾯对这些说明我们有底⽓,同时也预示着我们将重新出发,并继续⽤理 想与激情挥洒在这⽚热⼟,创造和书写新的⼀⻚。 ⼭必有缺,其势荡荡。 《断⽚》是⼀个转折点,接续阳光与希望……

    • 绝地通天

      2020.11.09-2021.02.28
      chi K11美术馆,上海,中国

      “2020”是一个新的世界时刻,也是一个新的人类时刻。冷战和后冷战以来的意识形态结构随着病毒大流行彻底瓦解,与此同时,旧有的文化政治冲突又卷土重来,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化的崩塌和人类世的“洗牌”。

      疫情之下,依附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艺术界(乃至整个文化系统)彻底暴露了其脆弱的一面。直到今天,病毒还在肆虐,或明或暗的冲突亦未停息。世界和人类的未来因此变得更加不确定。而此时,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如何重拾生活的信心,如何复燃艺术之力,更重要的是,须重新思考艺术在今天该扮演什么角色,它的功能将(或应)是什么。

      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先后出生于上世纪60、70、80年代末的王兴伟、徐震、宋拓三位艺术家聚集在一起,透过相互的交集和碰撞,意图激荡出一种新的时代强音和行动之力。他们三位分别生长在东北、华东和华南三个不同的地方,身上都带着浓郁的地方特性,但同时,又有着诸多共同的气质,除了对艺术有着天然的敏锐,还有一种亵渎一切神圣权力的幽默、坦率和自以为是的邪性。清代文人袁枚《卓笔峰》诗云:“孤峰卓立久离尘,四面风云自有神。绝地通天一枝笔,请看依傍是何人?”唯卓尔不群,方可能横绝于天下。这首诗或许是对他们三位最适切的描述。

      此次展览有幸集结了三位艺术家近年的创作,它们都充满着无厘头的荒诞感和真真假假的东方主义色彩。它们是时尚的、新颖的,但又不是嘉年华;它们是另类的、非主流的,但又紧贴着大地和时代的脉搏;它们是一部新的审美宣言,但又不是简单的符号拼凑,而是以种种举重若轻或举轻若重的方式,通往对于历史的深思和对于未来的超凡想象。三位艺术家勾画了一幅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社会和政治图景,尽管看上去显得极其不正确,甚至令大多人厌斥,但其所承载的或许是大多中国人乃至人类世对于未来的期许。

      作品

    • 上海广场:把激情的商业做到最大

      2020.9.29 – 2020.11.29
      上海广场,上海,中国

      在这个不断升级的互联网时代里,我们也仍要激情地做商业,做激情的商业,把生意做成激情,因为那就是做艺术、做展览。激情的商业是著名社会主义空想家傅立叶对艺术的称呼。他把艺术当作一种更广大的生意,当成资本主义式经济之外的生物式经济、政治式经济、利比多经济、贡献式(逆熵)经济中的生意。1999年的《超市展》抛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呢?而在堆栈时代,当代艺术也必须是这样的一桩激情生意:通过这样的交换,使人人都在自动机器、快递包裹和手机屏幕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承认并鼓励不同劳动者平等地为公共福祉作贡献,使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

      这是因为,用当代艺术改造城市核及其商业空间,不仅要支持作为城市共同作者的全体住民对财富的重新挪用,也要通过构建支配性力量,来重新使用城市内的所有共同物,还它们本来的使用价值,使城市成为人人的共同通货,成为人人自己的艺术小说。

      所以眼下这个以社交·眼界·玩味为主轴的艺术商业项目,正在实现着一个理想:以文化艺术为贯穿,以国际视野为格局,在商业空间内探讨人与人、人与意识领域、人与城市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

      除了结合当代艺术之外,上海广场项目也嵌入着历史,它起始于淮海中路东段,今年正值淮海中路辟筑120周年,在时间长轴里,它既是曾经的繁华底色,又是新生的价值见证。这是首次以消费、办公、艺术、文化、创意等多维度于一体的商业模式,是一场让美好包裹生活的尝试,而美好也早已超越了从前的习惯定义,呈现出更多的涵义与指向。

      作品

    • 全景:世界因缘际会

      2020.09.26-2021.06.27
      金鹰美术馆,南京,中国

      “全景:世界的因缘际会”是一个跨年度的项目,大体量的空间展示和城市景观遥相呼应。 “全景”的概念最初来自于美术馆空间营造时的关键词之一,强调展览空间与都市场景的并 置呈现,观众在展览空间和空中城市视野之间穿梭游走,艺术作品既是展览空间的一部分也 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建筑意义上的空间和艺术品构建的多时空、多地缘文化的空间交错, 也对应了展览的副标题——世界的因缘际会。

      “生活在世界中的人,在周遭现有的条件下不断创造世界,它们或者是现实,或者是梦。人 在诸多世界中风尘仆仆,一个都不能放弃。实际上,在艺术世界中,艺术家也都是现实主义 者,积极地造梦,偶尔开开小差。这对于在此的观众朋友们而言,可以是看看艺术,偶尔俯 瞰整个城市。或者,陶醉于城市全景,偶尔欣赏欣赏环绕身边的艺术。亦真亦幻,似是而非, 将信将疑。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取决于我们对自身的把握,当局还是旁观,入世还是涅槃,这 些都取决于我们如何把握和他者的关系。”策展人王亚敏的这段论述诗化了展览的观看感知。 在策展人那里,他设身处地与观众站在一起,以观看者论述展览,这种自我抽离也是这个展 览的另一个要素,即展览的不确定性——展览在 9 个月的展期内,围绕城市话题,策展人 王亚敏和金鹰美术馆团队将陆续推出系列公教活动,将具有流动性的讲座和谈话变成展览内 在建构的一部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观念的相遇。

    • 无语看波澜-新园林故事

      2020.09.26-2020.11.30
      沧浪亭&可园,苏州,中国

      当我们今日想到园林,我们试图观赏到一方历久恒新的的袖珍自然,徜徉于其中,舒畅呼吸,忘却城市 的喧嚣和纷扰。然而,园林建造之初,野性自然远比今天的桀骜不驯。古往今来,园林作为自然与文化 相交之所而备受尊崇,使其成为了艺术鉴赏的绝佳之地。

      此展览忠于园林这一精髓,使其与时俱进,旨在将其引入21世纪的当代语境,催生出过往与当下、艺术 与自然的对话,却丝毫无损于园林原有之美。陈列于园中的每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如同连接过去与当下 的导线,导向我们,使园林更趋近于我们。昔日的符号需要活化,带入到当下,从而得以被理解和被敬 畏。游园者将获得一份地图,按图索骥,游弋于花木水榭、亭台楼阁之间,去发现散布于两大园林中的 当代艺术作品。

      园林是世界的寓言,是我们这一星球的缩影。自沧浪亭所建的宋代以来,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展览所呈现的艺术即折射了这一变化。就文化而言,我们的世界更为 宽广,更为圆融,展览所邀的艺术家并不仅仅来自江南地区,而是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五湖四海。就 理念而言,他们的作品远超于诗意化之上,而是直接就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各大问题直接发声,关于 消费、关于环境、关于建筑、关于科技……而就媒介而言,如水墨、木雕、陶瓷等传统媒介以其最时下 的形式出现,也不乏摄影、影像、3D打印装置等当代媒介同时展出。

    • 绵延:变动的中国艺术

      2020.09.25-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9⽉25⽇,由中国⺠⽣银⾏发起成⽴并捐助的⽂化公益机构——北京⺠⽣现代美术馆疫中新展《绵延:变动中 的中国艺术》开幕。展览分为时间\空间、⽣命\身体、⽇常⽣活、物质、表演、情感等六个板块,以常设展的 ⽅式贯穿美术馆全部展厅及公共空间。展览共展出91位中国艺术家的95组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录 像、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在中国⾸次推出的当代艺术常设展在⼀定程度上提供⼀个可以参照性地观看当代艺 术在中国的现实状态,但北京⺠⽣现代美术馆坦⾔,他们把⾃⼰定位于抛砖引⽟者的⻆⾊,相信有更多业内同 仁未来将会带来更多精彩的呈现。

    • 有事发生

      2020.09.11-2020.11.08
      厦门宝龙艺术中心,厦门,中国

      「有事发生 SOMETHING HAPPENED」展览,为厦门宝龙艺术中心与NOTHING HAPPENED GALLERY(无事发生画廊)联合呈现,亦是NOTHING HAPPENED GALLERY的开幕展,集结包括徐震、村上隆等47位全球知名艺术家的60余件作品,展品全部为国内首次亮相,种类跨度巨大,涵盖架上绘画、影像、装置、雕塑、摄影等艺术门类,力图完整展现当前最受关注的当代艺术家的创作面貌与创新力量,是目前国内最能展现全球当代艺术风貌的集大成展之一。

    • 好图片

      2020.09.19-2020.11.07
      Jeffrey Deitch画廊,纽约,美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海浪——历届上海双年展文献及作品展

      2020.07.31-2020.11.15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

      在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今秋盛大开幕之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于2020年7月31日至11月15日隆重推出“海浪——历届上海双年展文献及作品展”,重现51位/组国内外艺术家的60余件历届上双参展作品,涵盖绘画、装置、影像等多种形式。本次展览作品多来自于中华艺术宫(原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历年来的上海双年展藏品。展览还将设置两条相互对照的文献线索,分别是以大事件串联的时代发展脉络,以及由诸多艺术家提供的私人物件、照片、资料所形成的个体文献。通过将个人记忆汇聚入历史汪洋的叙事框架,展览将谱写出一段独具情感、波涛涌动、奔流不息的上双过往,以期在一个被迫减速与停摆的后疫情时期,给予观者引古证今的感触与启迪。

       

      展览参展艺术家为:  穆依纳克·比斯瓦思、常青、陈钧德、陈劭雄、陈箴、威廉姆·德·罗杰、丁乙、方力钧、瑞吉娜·侯赛·加灵多、谷文达、洪浩、胡项城、黄永砅、季大纯、莱安德罗·卡茨、梁绍基、梁硕、刘庆元、刘韡、罗永进、毛焰、森村泰昌、鸟头、邱岸雄、曲丰国、Raqs媒体小组、尚扬、苏拉比·夏尔马与特贾斯维尼·尼南贾纳、申凡、加干迪普·辛格、王天德、翁奋、细胞小组、夏俊娜、夏阳、向利庆、萧勤、徐震、严培明、杨振中、张恩利、张洹、张健君、张培力、张羽、张正刚、周长江、周春芽、周滔、周铁海、周啸虎 (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

       

      涛声依旧,澎湃如昨——上海双年展历史回顾

       

      创立于1996年的上海双年展,经过24年数代美术馆从业者的学术坚持,现已成为国际最重要的艺术双年展之一。上海双年展不仅是每两年一次的国际艺术事件,更是上海城市更新和文化生产的重要源泉。

       

      上海双年展最朴实的创立初衷便是为中国艺术家构筑与世界有效交流的平台,为中国观众打开一扇了解全球最前沿艺术思考和创作的窗户。上海双年展创办人方增先(1931-2019)在第一届上海双年展的展言中写道:“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国际级的美术展览,为实现真正意义的双向选择和平等交流,这是艺术的高尚理想,也是历史的必经之路。”首届上海(美术)双年展“开放的空间”主要展示来自全国各地画家的架上绘画,其中也不乏诸多调动综合材料进行实验创作的作品。此外,展览更是呈现了陈箴、谷文达、张健君三位活跃于海外的中国艺术家的装置作品。

       

      创立以来,上海双年展始终处于一条不断自我革新与拓展的前进之路,始终扎根于上海本土,“以上海这座城市为母体,以跨文化、跨领域的方式来演练东方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命题”(许江语)。1998年,第二届上海(美术)双年展“融合与拓展”以 “继承与拓展”和“吸收和融合”两大板块梳理并展示了水墨这一中国传统媒介在当时文化环境下的新动态。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在前两届的奠基之上开展了重大的突破,去掉了名称中的“(美术)”,开始广泛接纳装置、影像等更多样的作品形式。同时,上海双年展开启了策展人制度,并将国际策展人和艺术家引入上双的展览版图,让不同的话语发声并构建积极的对话。自此,上海双年展成为了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双年展。2004年,第五届上海双年展“影像生存”成立了“新闻中心”,借助多渠道媒体的宣传力量触及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有力驱使参观人数逐届攀升。2006年,第六届上海双年展“超设计”正式成立了上海双年展组织委员会,并推出了上海双年展官网。2012年,上海双年展的举办地迁移至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学术委员会和主策展人制度的创立及推行之下,上海双年展以“重新发电”为契机,开始与这座曾为南市发电厂的城市记忆建筑共营互生。

       

      上海双年展的面向丰富多样。2002年,第四届上海双年展“都市营造”讲述了中国当下新型城市建筑的发展,及其居民的生活样态。2004年,第五届“影像生存”则致力于呈现可视化世界之中的影像技术,以及技术与人文的多重关系。2006年,第六届上海双年展“超设计”以设计为起点,试图弥合艺术与实用之间的对立。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则以“世博剧场”的视角观测世博主办城市上海,“排演”就是试验,就是发掘出此时此刻的多种可能性,并将双年展剧场打造成一个多领域、跨媒介的公共现场。上海双年展现今已成为了一个跨学科协作与跨领域对话的平台,其所涉及的话题及产生的影响已辐射到城市研究、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更广泛的领域。

       

      上海这座率先拥抱现代性的国际大都市赋予了上海双年展有机生长的丰沃土壤,同时也给予了策展人和艺术家源源不断的思考动力。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海上·上海”策展人侯瀚如认为上海精神内核在于“文化开放性、多元性、混合性及积极性的创新态度”。这届双年展将上海的发展进程视为一种独特的现代性,探讨全球化语境下当代城市的文化定位。2008年,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快城快客”聚焦了在迅猛发展的城市之中工作、迁徙与生活的“人”,展览的核心版块邀请了国内外约20位艺术家针对上海的地标区域“人民广场”进行实地调研并作为创作起点。2014年,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社会工厂”则将视线从上海的社会现象转移至现代化社会结构形成的内核。2018年,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则援引了美国诗人e.e.卡明斯和中国古代神话的“禹步”洞察当今加速发展的世界与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

       

      上海双年展始终与其所在地发生积极的互动,将其触角探入城市腹地,将展览空间游牧至街头巷尾。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开创了城市馆,邀请了世界各地逾三十个城市参展,并将这些力作分布至外白渡桥-圆明园路-四川北路-南京东路一线的城市历史建筑之中。2014年,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社会工厂”以“城市车间”为名延续了城市馆的概念,选取了上海在文化与商业上都具有代表性的“淮海路”及其延伸地带的公共空间作为城市馆分展场,以艺术的方式激活上海最具活力的艺术长廊。2016年,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则在三个月的展期中,通过城市项目“51人”发现与观察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个人故事。2018年,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禹步”采用“城市展览馆”、“城市影院”、“城市考古队”等多种途径为公众提供别样的观察生活视角,深入挖掘出上海独特的人文魅力。

    • “C”数字交互艺术实验

      2020.07.03-2020.8.31
      油罐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C”是当下偶像文化的符号,亦是新时代价值观念的产物。“C“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都会形成一种能量,存在于偶像、音乐、艺术等形态中,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当代艺术同样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展览是由火箭少女101_孟美岐 & R1SE-周震南发起,艺术家程然x马丁·戈雅生意、何翔宇、廖斐、施政、谭天、徐震以“C”为主题创作而形成的。展览在油罐这个场域中恰到好处地呈现,观众走进展厅不仅能感受到来自“C”与偶像的能量,同时也能感受到油罐以及艺术家带来的能量。

       

      此次“C”数字交互艺术实验以多元的方式推动当代艺术与社会的交流,希望通过展览思考艺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被赋予的价值角色。油罐艺术中心作为一家开创性与多功能的当代艺术机构,我们相信艺术及创新性的实验是当今社会重要的驱动力。

      作品

    • 野蛮院线

      2020.06.12—2020.08.31
      TX淮海-年轻力中心,上海,中国

      野蛮院线”:用(你的)青春雕塑城市,把城市做成(你的)作品

       

      当代艺术能对新冠疫情做什么?答案来了:找到艺术新语法,邀新冠病毒与我们共生,在城市核来一段狂欢,用庆祝来平复大家的惊心。让我们接受热血青年的引领,与百毒共生,更发明,更逆熵。

       

      6月12日,公共艺术群展《野蛮院线》将生猛降临在上海的TX淮海|年轻力中心。秉持“当代艺术院线”这一新观念,向上海城市核提供当代艺术式“身临其境”,它将带领观众冲出美术馆、艺术空间和机构,将青春植入当代艺术,去完成已拖欠太久的当代艺术城市使命:用当代艺术去雕塑城市,使城市成为每一个青年自己的作品。

       

      这个当代艺术院线想来回应:当代艺术如何呼应这代青年,去张扬、输出、发明他们的经验、观念和事业?当代艺术须为他们做什么?邀他们来当代艺术之中做什么?当代艺术应如何助力城市青年做激进的城市学习、过发明式团体生活、搞艺术式激情商业,用青春去发酵出新的城市核?

       

      让我们赋权年青人,鼓励他们无界而跨界,去发明城市核的新艺术、新工业和新商业。让我们先向他们提供一条发行自己的活、做、思、创、展的野蛮院线。

       

      《野蛮院线》将从一个叫做“TX淮海|年轻力中心”的商场向全国放射。作为开场首展,20多位中外艺术家将替青年们试水这个“去商场化”的商场,到其中展示大型装置、实时互动项目等,邀观众来构筑自己的艺术现场,去做自己的艺术的作者。Cc美术馆盛情摆出用巨资收藏的全球当代艺术小宇宙,布排出一个全球当代艺术的例外状态,将很学术的当代艺术美术馆嵌入一个城市商业核心,去点燃青春和当代艺术这一城市核创新的双核,以此证明:当代艺术是居有城市时空的手段,须为城市更新服务,在用一些艺术物去搞活城市核心的同时。当代艺术能够发动城市更新,是因为它帮助每一个城市住民

      • 将他们的个人时-空做成艺术作品;
      • 将艺术作品当作他们居有城市时-空的模型;
      • 可以将自己的生命时间写进城市空间,像街头音乐家那样将商业算计空间变成悲怆或快乐的时间,变成他们的作品。

       

      关键概念:当代艺术院线=城市核更新=城市是青年的作品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野蛮院线

      策划⼈:周大为、徐震、陆平原

      学术主持:陆兴华

      展览时间:2020年6月12日—2020年8月31日

      展览地点: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523号TX淮海|年轻力中心

      主办单位:iag

      协办单位:TX淮海 | 年轻力中心、ART021、没顶公司 、Cc基金会

      参展艺术家:Anish Kapoor, Andreas Gursky, Amalia Pica, Alex Israel,  Donna Huanca, Damien Hirst, Danh Vo, 丁乙, 冯梦波, Jeppe Hein, Kathleen Ryan, 陆平原, 陆扬, Neil Beluofa, Neo Rauch, Ryan Gander, Random International, Rashid Johnson,史莱姆引擎, 王欣, 徐震, 叶甫纳, 曾梵志、郑焕

    • 亚洲协会三年展

      2020.06.05-08.09
      亚洲协会三年展,纽约,美国

      亚洲协会三年展是美国第一个致力于推广亚洲社群语境下的当代艺术的周期性展览。亚洲协会美术馆宣布本届三年展的展期为2020年10月27日至2021年6月27日,三年展标题为我们并不独自做梦”We Do Not Dream Alone)。三年展由来自20个国家的40位艺术家及团体参与。参展艺术家及团体将展示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影像、纤维艺术及行为艺术。展览将分为两个连续的部分,并在纽约城市中以多场馆的形式同时开展。延长的展期将有利于优化策展灵活度、开设更多的艺术教育项目、以及实施新的公共卫生准则。

      亚洲协会三年展的执行主席Agnes Hsu-Tang表示:“从古至今,各种大型疫情不仅向我们展现了人类的脆弱,同时更凸显人类是如何聚力一体、互相给予力量和希望的。我们相信三年展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来印证艺术之力能将人性回赠给这个分裂、脆弱的后新冠疫情世界,特别是在这个针对亚裔及亚洲人的种族歧视飙升的时刻。我们对支持及协办机构表示深深感谢,他们与我们在繁复挑战面前共度难关。”

      徐震为此次三年展创作了一整套延续其经典作品《永生》的雕塑,这套雕塑名为Eternity—Male Figure, Statue of Venus Genetrix(2019-2020),融合了标志着东西方最高文明的经典雕像,这套作品探索了艺术史传统中预设的权力结构,并形成对于文化挪用本质的讨论。带着诙谐讽刺,徐震的作品发起一系列关于身体、工匠精神、创造性之于规模生产、窃用之于原创、能动性、以及艺术商品化等问题。

       

       

      作品

    • 联合构筑

      2020.06.06-2020.08.16
      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江苏,中国

      本次展览主题基于世界景观的复杂变化及不确定的状态——协作与冲突、无界与有限、真实与虚拟。本次参展的艺术家们,有相当开放的视野,在装置、录像、绘画、摄影、定格动画、行为表演等综合多元的能量剧场中,各自推进着独创性的工作,不谋而合的联合构筑着敞开的视界,指向更具活力的未来。

      全球化带来的物质丰裕、文化多元、科技进步等,让可选项无休止的增多,共同体越来越细分,生活方式在裂变中拉开差异。但近几年来的剧烈震荡,也让人与人之间更加休戚与共,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当代”总是临时的,在不确定性陡增的“当代”,人们对确定性的渴望也在陡增。在很多人认同的叙事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合成着全新的环境,智人正在成为拥有“半神”般能力的生命体,由“制造者”转为“创造者”,专注于创造性的构筑更宜人的生存空间。人是充满局限的生物,这种叙事越是成为主流,越要警惕它让人再次陷入“理性的自负”中。但它描述的前景,以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方式,目前正在部分的成为事实,融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艺术”也是临时的,它总是在各种需求中被灌注着不同的内涵。资本全球流通、消费主义文化四通八达、异样奇观层层叠叠,此时的艺术在热烈拥抱中孤独落寞,随时流失变形却难以挽留。“当代”和“艺术”,都在迅速面目全非着,转眼之间,又是 “当代艺术”新的一幕——“当代艺术”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直觉经验、知识储备、预设前提,以及由此而生的认知、趣味、方法、技能等,随时随地孵化着丰富的差异。很多看似绝对的差异,转换视角后,会发现都兼容在同一维度中,在已知和未知、可知和不可知里互相效力。“当代艺术”本来就没有边界,和处境的复杂互动是它的动力和结果。个体既是独一无二的,又和其他个体息息相关。独立行走和共享资源,从来都是并行不悖的,在地缘政治硬伤累累的当下,共享、联合尤其重要:前提、信息、知识、技能、创意、社群等,在开放的意识中自由生长、灵活联合,自觉和不自觉间构筑着新的复合现场……

      本次展览邀请的艺术家们,在多年来的实践中,各自和“当代”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对全新的可能性充满好奇,在全球视野中不断刷新知识储备,在未知中实验新的材料、形式和美学,随机应变的孵化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创造力在这些过程中源源不断。虽然他们彼此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甚至他们的各个作品间也有明显的差异,但从作品中来感知,他们的预设前提有不少可重合之处,在对全新未来的积极想象中持续推进着自己的工作。

      在当下的新语境中,相对于全球风行的“联合办公”模式,这些艺术家如同以视觉为重要载体的创意者,各自不断敞开着独特异样的视界并彼此交叠,有意无意中联合构筑着新的奇观,以此来渐变着日常生活的陈腐区域。这种联合构筑的能力和状态,在共识减少、阻隔增多、更加呼唤共享和联合的氛围中,凸显多重意义。而且,“联合构筑”作为动力,本来就内在于当代艺术之中,驱动着当代艺术人在解构成见的同时,各自建构更有活力的话语,并自由联合成多维生长的构筑物。

      本次在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金鸡湖美术馆举办的展览“联合构筑”,既是呼应对前瞻性思想和美学的追求,也期待多元文化在激发和培育中构筑起新视野的畅想,希望能为公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艺术浸润,邀请更加广泛、多元的观者参与到当代文化体验中来。

    • 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

      2020.05.22-2020.08.30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中国

      表演的唯一生命就是在当下。其不能被保存、录制、纪录,或以其他方式参与到“再现的再现”的流通中:一旦这样做了,它就变成了表演以外的东西。到了表演试图进入再生产经济的程度,它就背叛与削弱了自身的本体承诺。——佩吉·费伦

       

      在费伦这样的表演原教旨主义者眼中,表演一旦沦为图像再生产的对象便会彻底堕落,这背后自然有第二次前卫艺术运动所宣扬的“去物质化”立场——认为媒体与资本主义同构——只不过这种意识形态在新的媒介现实面前多少显得不堪一击。自1960年代开始,表演便逐步与媒体艺术相结合,在现场经验与再生产、呈现与再现间摆荡,进而我们发觉,如今被称为经典的“行为艺术”,往往都以某种媒介化的形式得以留存。录像艺术无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录像化的表演或表演性的录像衍生出了多种复杂的形态,身体与技术的互动将两种不同的话语糅合在一起,有机与人工、即时与纪录、肉身与屏幕不可避免的发生着摩擦与交融。而这正成为了本次展览的出发点。 

      “具身之镜”试图探讨的即是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中,录像艺术与表演之间展开的密集交流。中国录像艺术的开端便与表演相关,在张培力1988年的作品《30×30》中,我们得以管窥摄影机在时间流逝中对于身体的客观观察,及其形成的极具冲击力的寓言式效果。在之后中国录像艺术的发展中,不断有艺术家采取策略化的方式,将录像与表演设置为互为延展的领域。整个展览被划分为五个主题:“自传”、“事件”、“舞者”、“演讲者”与“剧场”。每一个主题都涉及一条独立的线索,以梳理这个交叉地带中纷繁复杂的现象。

       

      “具身之镜”指向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录像并没有为表演带来新的“舞台”,而是一个通往世界的“镜面”或“出口”;其作用亦并非仅仅在于解放身体,或令其摆脱社会与历史语境的规约,而是提供了新的战术装置或解码器:影像化的身体如同一个“不朽的”与“可传播”的化身,在这种情境中,媒介呈现为崭新的生命情景,而主体对于现实的回应已被转化为共通的媒介感知。

    2019

    • 文字的文字的文字的

      2019.12.21 – 2020.04.12
      HOW昊美术馆,温州,中国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 许慎《说文解字》

       

      昊美术馆(温州)将于12月21日向公众呈现的新展《文字的文字的文字的》是一个强调文字作为图像主体的展览。展览中文标题借用了回文诗词序回环往复的造句方法,在重复中回返。展览的英文标题来自诗人、小说家、理论家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的一句名言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中演变而来,意指在认知的法则中,物自身与再现的形式之间辩证关系。

       

      参展的艺术家多数都在处理文字的语义、象征、符号性和音韵,通过直接的陈述或对文字的不同排列和重新组合,将黏附着符号意义的一系列材料(金属、霓虹灯、泡沫塑料、计算机图像等)当作一种现成品,再经过造句、拼贴、玩笑、宣言等方式直接或间接的表达或对现实的判断、或是一种情绪、或是一次命名、或是对汉字书写未来的思考。这是一个可以过于凌乱,也可以绝对单调的主题展览,也因此在一种信息的富饶甚至冗余与另一种清脆的黑白色调中来回切换。
      文字是一种信息传达的古老方法,是历史记录的承载媒介,也被认为是技术史演化中的一次发明。在普遍的当代图像经验中,文字是字幕、是旁白、是广告标语、是纯文本、是作品标签、是展览前言、是策展论述。文字附着意义,连带价值,促进交流。文字可供编辑,排版,加粗,斜体,复制,黏贴,是微软公司的标志性软件。而在此次的展览中,观者看不到被“命名”的文字指向的客体,只是简单的符号和字的繁衍滋生。在此,文字被固定下来,它可以没有意义,却被摆到了前台,像图像一般使自己被看到。
    • 街角广场蒙太奇

      2019.11.23-2020.02.22
      剩余空间,武汉,中国

      1976 年,美国艺术评论家、艺术史家安妮特·麦克尔森(Annette Michelson)和罗萨琳·克劳斯(Rosalind Krauss)创办了《十月》杂志。杂志的名字取自爱森斯坦 1927 年为纪念“十月革命”10 周年执导的同名电影《十月》,这也是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境的一年。
      爱森斯坦是“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这两场革命的亲历者,影片悉数了他对于这两场革命的体认和感知。在一篇题为《电影形式的辩证观》的文章中,爱森斯坦说一切新事物均产生于对立矛盾的斗争之中,“十月革命”是改变世界历史、创生新制度的时代拐点,蒙太奇能生动地揭示革命的斗争性。“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为资产阶级革命,后者则是无产阶级的,而“辩证蒙太奇”在银幕上所表现的正是这两者之间的断裂。
      爱森斯坦的《十月》是苏联无声电影的集大成者,它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范式,其本身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政治行动。正是这一集革命实践、理论探索与艺术创新为一体的时刻成为麦克尔森和克劳斯思考和行动的起点,对于他们而言,半个多世纪前发生在苏俄的这场艺术革命辐射至文学、绘画、建筑、电影各个领域,而孕育这一艺术革命和历史运动的则是内战、派系纷争和经济危机。在《十月》杂志的发刊辞中,两位编辑明确她们的目的并非让革命的神话或圣训不朽,也无意分享这种自我验证的悲情,而是希望重新探讨此时她们自身文化中几种艺术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重新讨论它们的意义和作用。
      事实上,在《十月》创刊之前,麦克尔森在《艺术论坛》(1973 年第 1 期)已经发表过一篇有关苏联前卫电影的论文《暗箱,明箱》。文章主要探讨了爱森斯坦和斯坦·布拉哈格(Stan Brakhage)两位不同时期导演的作品,尤其着重分析了爱森斯坦《十月》的电影语言。麦克尔森指出,对于爱森斯坦来说,电影就是哲学功能的承继,他将审美原则具体化为一种认识论,并最终导向一种伦理学,因此,“蒙太奇思维无法与整体性思想分离”。《十月》就是不断回述“电影形式”(Film Form)和“电影意义”(Film Sense)的思维范例。爱森斯坦对自身能动的、深刻的介入意识——将自身归入革命的历史进程——令我们认识到他的作品实为历史转换进程中的某种矢量。这里,麦克尔森已经明确了爱森斯坦《十月》的电影语言或“史诗风格”与革命政治之间的一体关系。而对于麦克尔森来说,电影只是其中一部分,她在文中也提到爱森斯坦当时受到了当时诗歌、绘画与戏剧的滋养,这些艺术都沿着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复杂路径相继发生,从未来主义起贯穿立体主义直到构成主义。通过对塔特林与罗德琴柯的认识,以及他们如何理解立体主义,我们才能对爱森斯坦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三年后,《十月》1976 年第 2 期刊发了爱森斯坦于 1927-28 年间关于《资本论》这部电影的笔记,以及麦克尔森的介绍和评论。麦克尔森在评论中也提到了《十月》,文中写道,“《十月》是爱森斯坦在走向彻底的艺术电影方面最精细、最复杂的一次努力。……它通过改变事件及其周围叙述结构的时间流,……吸引新的注意力并引起对空间和时间关系的推论。”在这里,“蒙太奇的力量存在于‘原始’的事实上,理想的形象不是固定的或现成的,而是产生的,它聚集在观众的感知中”。
      时至今日,《十月》杂志封面的右上角依然标注着“艺术”“理论”“批评”“政治”四个关键词,作为刊物的基本定位和价值理念。而且从一开始,他们就明确了《十月》是反商业、反学院、反体制的。这也是其与此时已经被商业化了的抽象表现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区别所在。但并非巧合的是,20 世纪初期的革命前卫构成了他们共同的叙事起点。《十月》的发刊词中提到了《党派评论》这本带有托洛茨基主义色彩的左翼刊物,两位编辑并未否认《党派评论》的政治性,只是觉得它越来越“无视艺术和批评方面的创新”,甚至“鼓励了知识界中新的庸俗主义的发展”。不容忽视的是,《党派评论》也是格林伯格早期主要的理论阵地。上世纪 40 年代初,他曾担任杂志编辑数年,而且,其早期最重要的评论文章《前卫与媚俗》(1939)便发表在《党派评论》上。文中,格林伯格旗帜鲜明地反对媚俗的学院主义、商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他来说,真正代表前卫的就是抽象绘画。这里的抽象表面指的是形式主义绘画,但实际上,它喻示的是 1917 年“十月革命”所开启的整个前卫艺术运动,包括文学界的马雅可夫斯基和 LEF 小组,绘画中的形式主义和构成主义流派,电影界中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多夫申科,戏剧界中的泰罗夫和麦耶霍尔德,等等。而前卫艺术运动的精神领袖正是托洛茨基主义。关于这一背景,皮力曾经做过非常清晰的梳理:
      1924 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掌握了苏联的最高权力。1927 年,托洛茨基被斯大林开除出党,并被驱逐四处流亡。1928 年,为了肃清托洛茨基的影响,斯大林加强了对于第三国际的控制,斯大林主义逐渐取代了托洛茨基主义,这也引起了很多曾经支持十月革命的欧洲进步知识分子的警觉。同年,打着左翼社会主义旗号登上政治舞台的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终止了议会,取消所有政治团体并镇压进步的知识分子和共产党,墨索里尼的崛起让进步知识分子看到了欧洲的法西斯主义危险,整个 20 年代末到 30 年代中期,知识分子还试图将消灭法西斯主义的希望寄托在斯大林身上,即使在 1933 年希特勒上台之后,他们也不曾放弃希望。然而,1939 年 8 月,斯大林和希特勒签署了互不侵犯条例,并且秘密瓜分了波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导致欧洲的进步知识分子对于苏维埃和斯大林主义的理想彻底幻灭,在他们看来这是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合流。当他们联想到苏联对于构成主义艺术家的放逐,觉得斯大林主义几乎就是法西斯主义的同义词。于是,现代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蜜月期也就在这一刻划上了句号。
      这一年,格林伯格发表了《前卫与媚俗》一文。这应该不是巧合。格林伯格虽然批判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艺术,但并没有放弃革命政治和现代主义。也就是说,托洛茨基主义是他理论的底色。文章的最后,他说:“如今,我们不再将一种新文化寄希望于社会主义——一旦我们真的拥有了社会主义,这种新文化似乎必然会出现。如今,我们面向社会主义,只是由于它尚有可能保存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活的文化。”这里的社会主义不是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而是托洛茨基的社会主义。约 20 年后,在一篇题为《纽约绘画刚刚过去》(1957)文章的一个脚注中,格林伯格这样写道:“尽管那些年的艺术都讲究政治,但也并非全然如此;将来的某一天,人们也许应该说明多少出于‘托洛茨基主义’的‘反斯大林主义’,是如何转化为‘为艺术而艺术’,从而英雄般地为随后到来的东西清理了道路的。”这已然明确了他跟托洛茨基主义的关系,而其之所以被置于脚注或许就是为了“掩人耳目”,毕竟,此时整个美国尚未走出麦卡锡肃清的阴影。
      前面提到,1927 年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境,开始了流亡生涯。是年,爱森斯坦完成了纪念“十月革命”10 周年的影片《十月》。值得一提的是,1924 年,托洛茨基曾发表一篇重要的长文,题为《十月的教训》。文中对 1917年“十月革命”(包括“二月革命”)以来的“无产阶级和农民的民主专政”“七月事变,科尔尼洛夫叛乱”“苏维埃的‘合法性’”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检讨,在此基础上,重申了共产国际“布尔什维克化”的必要性——这是一项无可争辩、确定无疑的任务。他说:“布尔什维克不仅仅是学说,而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革命教育体系。……‘这就是黑格尔,这就是这本书上的智慧,这也就是全部哲学的意义!……’”托洛茨基最后提到了黑格尔,巧合的是,爱森斯坦所谓的“辩证蒙太奇”即“相反的动作”和“规律的统一”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致的,即都是通过“正—反—合”进入新的“正—反—合”,以此类推,矛盾在不断冲突中螺旋上升、发展。且不知爱森斯坦的《十月》是否直接来自托洛茨基的这篇长文,但二者之间的确隐伏着这一内在的关联。半个世纪后,克劳斯和麦克尔森选择它作为创办《十月》杂志的动因之一。“十月革命”、爱森斯坦以及(早期)格林伯格共同构成了其行动的起点。此时,美苏正处于冷战阶段,但显然,《十月》并非站在冷战的任何一方,其真正认同的还是第四国际:“托洛茨基主义”。
      尽管格林伯格也曾提到现代主义实践的一面,但自 1940 年代末开始到 60 年代前后,他几乎很少提到现代主义何以作为革命政治运动,也看不到对于资产阶级和庸俗文化的批判。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1950-54 年初麦卡锡主义的清洗,某种意义上,正是麦卡锡肃清迫使格林伯格放弃了革命政治,而只是致力于建构一套“封闭”的形式主义话语,进而演变成一套单极化的霸权叙事。然而,这套话语很快便与崛起的艺术市场合谋,并多少附和了占据主流、全球扩张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也正是在此期间,各种反形式主义霸权的声音伴随着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和反文化运动的浪潮此起彼伏,特别是观念艺术及其“去物质化”运动的兴起,最终导致形式主义的撤退。艺术界期待一场新的革命,而《十月》无疑是这场新的革命阵营的一部分。诚如格林伯格在《前卫与庸俗》一文中所说的:“哪里有前卫,一般我们也就能在哪里发现后卫。”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说:哪里有后卫,哪里就有前卫。
      2018 年 9 月,麦克尔森因病去世,享年 97 岁。年近耄耋的克劳斯依然精神矍铄。而《十月》业已走过了 40 余年的历史。尽管今天的艺术评论、艺术媒体乃至整个艺术生态已不同往昔,但《十月》依然卓尔不群。它不仅一场艺术批评和艺术认知的革命,本身也是一场政治运动。如果说这是《十月》杂志诞生的意义,那么今天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寻得一个同样或相似的——亦或说我们能否回到这样一个——行动的起点?也许,我们还须重申 90年前托洛茨基的追问:“什么是不断革命?”
      在今天这一新的历史关头,展览《街角·广场·蒙太奇》希望再次回到这一前卫时刻。展览由剩余空间艺术总监鲁明军策划,特别邀请了唐小禾、汪建伟、陈界仁、徐震、张鼎、石青、龚剑、李郁+刘波、朗雪波、李燎、胡伟、吴昊等 10 余位艺术家参展,希望通过他们不同时期、不同媒介、语言和风格作品之间的相互碰撞,激荡出一种新的蒙太奇和政治力。
    • 新神剧场

      2019.11.15-2020.01.11
      ROSSI& ROSSI画廊,香港,中国

      Rossi & Rossi荣幸的宣布新展「新神剧场」,十二位来自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各自不同的观察「神」与「人」关系的独特角度,也采样般的组成一种文化群像,让我们得以一窥两岸三地同根同源的宗教文化在不同历史机缘下各自发展的不同面貌。

      「新神剧场」起始于策展人万丰一次南台地方文化考察之旅时的心灵震撼。台南丰富而活跃的民间宗教活动,特别是那些剧场般的庆典仪式和穿越时空的建筑环境提醒我们,既可借助宗教研究追寻人类社会变化的漫长历史脉络,也可以其为镜,观察当下人类文化不断被塑造、描述和再诠释的具体语境。如果说宗教本源于人类个体和群体与「神灵」相遇的一种灵性活动以及对这种经验再创造的想像,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神圣性」的更新和再创造仍然在不断上演。这种意义上的「新神」在日复一日的剧场性演出中被重塑,催动我们研究其所根植的人性和人类生活本身。

      上海艺术家徐震® (b. 1977) 使用机智而轻盈的方式处理当下中国的社会议题,他的一件小型观音雕塑将在展场中与布袋戏舞台遥遥相对。

      参展作品的分布将令人联想到中国庙宇由室外到室内的连续空间安排,也暗示了某种时间性的历史追溯和轮回。我们期待通过这次展览以及一连串的工作坊、座谈和出版活动,稍稍搅动和泛起关于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的再讨论和再想像。

    • 野生大都会

      2019.11.02-2020.02.02
      宝龙美术馆,上海,中国

      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沃霍尔说“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大师远逝,预言流传;30多年后,这两句预言中的未来已来,正是我们今天的现实。面对这个多元的、喧哗的、加速度的、未来将天翻地覆的世界,艺术也在剧烈的裂变中寻求新的表达方式。由艺术家徐震策划,哲学家陆兴华做学术主持的展览“野生大都会”,将瞬息万变的现实挪移到展厅,讨论虚拟数字世界与城市文化发展交错的多元现状,为大众呈现一个纯野生状态的当代文化想象。

      在此,“野生”指的不仅是目力所及正野蛮生长的周遭现实,也不仅是指无阶级之分、无雅俗之分、无边界之分的文化环境,也指一种民间网络文化生长的状态。所以,“野生大都会”是以文化调查和社会调研的方式,不设限的对现状进行观察和挖掘。在本次展览中,现实的虚拟化、文化的资本化、大数据统治下的机器演算、国家的品牌效应、个体碎片化等正在发生、正在改变生活方向和维度的热点,都是可兹深入探讨的话题。

      “野生大都会”不但邀请了潮流前沿的国际当代艺术家,也将音乐人,时装设计师等各类跨界艺术家纳入艺术展。所邀请的国际当代艺术家将展出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作品,超越传统,以奇观的方式呈现出群体的年轻化表达。在特定时间段中,展览现场设计成随时在当代艺术展厅和实验音乐现场间切换,给观者带来全新观感。势必引发观者探讨大众文化消费产品如何产生、如何成为社会文明的一员、如何影响其他文化发展等深度问题。

      “野生大都会”将着力于打造一个流量现场,并藉此汇集不同人群,从人文和社会学的角度,展现无奇不有的创造与想象,也将是一个混合现实意义和未来景象的前瞻性展览。

      作品

    • JAMES COHAN – TWENTY YEARS

      2019.11.01-2019.12.20
      James Cohan画廊,纽约,美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降临:发明风景,制作大地

      2019.10.20-2020.3.31
      前哨当代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2019 年 10 月下旬,上海崇明岛前哨湾首个当代艺术群展 《降临》 将在前哨村开幕。展览邀请了 31 位国内外著名当代艺术家和小组参展。40 余 组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大地艺术作品将分别“降临”在前哨当代艺术中心和前哨湾景观通道两个区域。

       

      高科技时代的人们能调动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和工具,却依然向往一个安然的栖息地,一边担忧想着“这个世界会好吗?” 面对激烈的城市化和乡建, 中国的城乡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是时候以一个村庄为基本单位,来问一下我们自己:如何从一个村庄出发去做生态?我们自己到底需要一片什么样的大 地?我们到底想要在它之上创造出什么样的未来?在崇明岛前哨湾内,在这片大自然赠予的新生大地上,艺术家们将用自己的作品来发明风景、制作大地, 聚合出前哨村的新生态,来思考和实践某一种未来,算是一次被未来倒逼的艺术-生态行动。

       

      展览充分利用了长江口崇明岛前哨湾丰富的生态脉络:大自然馈赠的长江口新生领土、科幻般的生态史、社会主义垦荒史和集体农业生活、新时期国 家生态示范教学法和它在人类世中的生态开放性等等。展览将充分利用前哨湾的这一生态上的未定义性,力争将它打造成一个生态剧场,摆在全国人民面 前,邀大家来看看这里可以做一些什么样的生态策划,如何把大家的各种生态教学法都搬过来试试。我们将把这一当代艺术-生态群展当成是搭建每一个 人自己的生态剧场的示范。哲学家陆兴华为我们这样描述这一艺术-生态群展:“展览假设了一个当代艺术观众突然降临崇明岛最边疆的前哨村,发现自 己身处一个生态剧场,是主人公了,须接手后往下演了⋯⋯”。

      作品

    • 步履不停:1995-2019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叙事

      2019.10.18-2019.12.15
      上海多伦美术馆,上海,中国

      “步履不停:1995-2019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叙事”将于2019年10月18日至12月15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主办,吴蔚担任策展人,以公共空间和当代艺术实践的交叉点为研究对象,聚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城市街头为主题的中国当代艺术实践。展览期间,在美术馆内部空间和多伦路街区,将同时展出十七位艺术家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涵盖绘画、摄影、影像、雕塑、装置等不同艺术形式。本次展览将免费向公众开放。

       

      展览以“步履不停”为主题,关注艺术家在城市街头行走、漫游、渐进的持续旅程。他们的作品表现了艺术家对于社会环境、城市空间及人群的批判性思考,呈现了个人和集体的记忆与经验,并将变革带到日常生活中。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代艺术家开始主动关注并探索城市公共空间,他们改变了以往对公共空间的认知和介入方式,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和美学表达的范围。当艺术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所和领地,“街道”不仅记录了艺术观念和实践变化的轨迹,也见证了城市发展和公共文化的历史,突显了其中社群生活的特性与意义。本次展览尝试让艺术成为连接美术馆与社区、艺术家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本次展览还将展出特别项目“‘62761232快递展’档案”,这是“62761232快递展”的文献档案首次在国内美术馆与公众见面。2004年9月,由上海比翼艺术中心发起,四十二位艺术家和十五位快递员参与了一次特别的“外卖”展览。“快递展”期间,上海市民可以通过拨打快递公司的电话,让快递员将浓缩在一个行李箱里的展览带到面前。十五年后,我们将通过当年展览的文献档案,回顾这个具有启发性的艺术项目,展现艺术家在大变局时代的独特视野与前瞻性,重新定义艺术、公众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此次特别项目得到香格纳画廊文献库的大力协助。

       

      本次展览将同时参与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联合展,以及2019年“1+16”美术馆市民共享计划,以“艺术美育再升级”为目的,使市民和美术馆的距离更近,参与更多,体验更佳,从而不断提升市民的内在审美和人文素养。

       

      通过本次活动展示的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以及配合展览举办的论坛、讲座等公教活动,希望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互动,为整个多伦路街区的发展拓展思考空间。在此,观众和艺术家都是现代都市的行者,共同感知当代城市的肌理,挖掘现代生活的细节,激发创造性思维,使重塑城市空间和公共生活成为可能。

    •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相遇

      2019.09.29-2019.11.30
      杨浦滨江,上海,中国

      始办于2015年、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将于2019年迎来第三届。4月17日,主办方对外发布了本届艺术季的主题——“相遇”,并公布了举办地点——杨浦滨江,总策展人由国际知名艺术家、策展人北川富朗担任,展览将从9月底一直持续到11月。

       

      不同于其他文化艺术活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从创办伊始就定下了“流动展场”的办展策略,即并不固守某一展场进行布展,而是由市规划资源局会同市文化旅游局在每届举办前,挑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来承办。2015年首届艺术季主展场馆选在了徐汇区的西岸艺术中心,2017年第二届主展场馆则定位浦东新区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

       

      2019年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原上海船厂旧址地区(包括船坞和毛麻仓库)作为主展展场和展馆,杨浦区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作为户外公共艺术作品的延伸展场。这也是艺术季首次从室内走向室外,将艺术品植入公共空间。

       

      此次主展分为“城市空间艺术”和“规划建筑”两大版块。

      在城市空间艺术版块,艺术家将结合杨浦滨江的历史底蕴、空间特点和未来展望,创作约20件公共艺术作品。上海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主任徐妍透露,这些艺术家是来到船坞进行创作,而不是将已有作品搬来展馆。同时,艺术季也提供了5个公共艺术品点位,向世界募集优秀作品。包括艺术家在地创作的作品和募集来的作品,都有机会在展览结束后,永久留存在5.5公里滨江空间中。

       

      规划建筑版块则将演绎国内外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理念,综合呈现上海一江一河建设的成就和未来展望,丰富本届空间艺术季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激发人们更多的理性思考,引导形成对滨水空间发展目标的社会共识。

       

      除了举办“主展”,艺术季还将邀请与主题相契合的城市空间举办“实践案例展”、“联合展”以及开展各类公众活动,用近2个月的时间展现上海近年来遍布全市的各类滨水空间贯通、品质提升的建设成就及未来愿景。

       

      此外,上海空间艺术季还与上海国际艺术节、市民文化节、上海旅游节合作,融合“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建设目标,以空间艺术季的展场为载体,推出丰富多彩的市民美育活动,用空间承载美好生活。

       

      本届艺术季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主办,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 自由棱镜,录像的浪潮

      2019.9.25-2019.11.17
      华侨城盒子美术馆,佛山,中国

      “自由棱镜,录像的浪潮”,纵览自上世纪80年代以意识形态解禁、思想启蒙为肇始,至今日全球化消费主义时代,30年间中国录像艺术迭变的概貌,邀请十七位活跃于不同时期在录像创作领域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艺术家,试图穿过纵贯的时间轴线,强调对杰出创作个体的考察,既回溯历史丰富的褶皱与切面,又呈现当下社会与技术进程带来的观念刷新和激荡。

    • Pal(ate)/ette/

      2019.09.20-2019.10.31
      外滩三号沪申画廊,上海,中国

      你吃过了吗?

       

      值沪申重启开幕之际,外滩三号历史上首次以整座建筑呈现沪申开幕展“Pal(ate)/ette/”。

       

      2019年9月20日至10月31日,69位艺术家的100件作品将以沙龙展的形式在沪申和外滩三号的餐馆酒吧中展出,与建筑的陈列品和环境展开对话。

       

      本次展览亦是nrm作为新沪申艺术总监的首次策展项目。

       

      展览以沪申为核心,在外滩三号整座建筑中呈现展览作品。展览标题——Pal(ate)/ette/由同形同音异义词Palate和Palette构成,寓意本次在外滩三号呈现的展览将给观者带来一场由味觉、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构成的感官文化综合体验。

       

      构成展览标题的单词 “Palate”(鉴赏力、上颚)代指能辨别并品味食物不同味道的能力,另外一个单词“Palette”(调色板、色彩)则指广域色彩范围或简单指艺术家用来混合颜料的工具。

       

      Pal(ate)/ette/ 包含截然不同,却彼此交织的两种感官形式:色与味。艺术家、艺术品、外滩三号厅堂沙龙,以及上海这座城市本身,皆因为两种形式的碰撞而产生了关系。本次展览对美学的丰富性、色彩的物性、大快朵颐过程中食物和食材作为媒介和主题的感性,以及外滩三号高雅审美与精致美食体验形成的交际和社会习惯进行了探讨,这是一次美轮美奂的奇妙之旅,通过涵盖视觉、嗅觉和空间、浸入式体验、包罗万象与充满冥思的迷人感受激发观者的想象,从而营造出无限的可能性。本次展出的作品也因这些可能性而产生共鸣、形成互文,并最终丰富彼此。

       

      Pal(ate)/ette/ 是一场通感之旅。从踏入展览那一刻,直至观展结束,色与味作为构成艺术与食物的元素,始终在影响观者的感官,一如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正是Pal(ate)/ette/一词的寓意所在。

       

      进入外滩三号,自下而上,在每个转角与展示空间,放眼望去,皆可与展品不期而遇,Pal(ate)/ette/不仅是一次觥筹交错的艺术品鉴之旅,更是感受生命本身的社交场域,漫步于外滩三号的建筑、历史、餐厅和画廊之中,与更多艺术爱好者、美食家、品酒家相知相识,在多元思想的碰撞之下,在巧妙构思呈现方式所构建的诗意想象中感受似水年华。

    • THEN

      2019.09.11-2020.01.26
      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

      群展《Then》庆祝白兔美术馆成立十周年这一伟大历险:在激动惊喜的10年里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创造力、胆识和技术上的成就。画廊的十周年展览呈现了6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全部来自于 Judith Neilson 开始私人收藏的前10年(2000-2010)。部分作品为2009年首场白兔展览的亮点作品。

    • 特别合作项目:《徐震超市》参加苏富比香港当代艺术夜场拍卖

      2018.09.01-2018.09.31
      北京,上海,香港,中国

      香港,2018年8月28日 香港苏富比将首次以艺术概念作为拍品上拍,开创亚洲拍卖界先河。《徐震超市》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徐震的经典之作,广受称誉。作品重现一间中国便利商店的配置,旨在讽刺消费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徐震超市》的前身作品《香格纳超市》,于2007年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上首度登场,随后巡回世界各地展出;2016年,徐震把概念进一步升级,《徐震超市》随之诞生。

       

      《徐震超市》作品以实体商店形式在苏富比秋拍预展上呈现,于上海(9月1至2日)、北京(9月4至5日)及香港(9月28日至30日)公开展出,并开放予公众参与。部分拍卖收益将捐赠予中国重庆非盈利独立艺术组织‘器空间’,以支持新晋及实验多媒体艺术家。

       

      艺术家徐震表示:‘此为拍卖界首次有超市(概念)上拍,可算史无前例。这次与苏富比的合作带来了重大突破。我很高兴能把《徐震超市》带到国际拍卖平台,并与苏富比联手,继续挑战艺术与世界的界限,冲击大众的惯常认知。拍卖的部分收益将用作支持非盈利独立艺术机构“器空间”,令这次合作更具意义。

      《徐震超市》既幽默亦富颠覆意味。超市内的货架摆满商品,从高露洁牙膏到贵州茅台酒瓶,琳琅满目。然而,每件商品的内部却被清空,仅存包装空壳。店内收银机运作如常,参观者受邀以正常价格购买空无一物的产品包装^。每一个购买或拒绝购买之举动,以及背后的思索和抉择过程,颠覆了看似无害的日常消费行为,并对包装推广、消费文化,以至全球资本主义作出诙谐却尖刻的反思与批判。《徐震超市》在如此的背景下首次在拍卖市场上出售,更引人深思。

    • 以梦为陆

      2019.07.19-2019.10.07
      上海宝龙美术馆,上海,中国

      宝龙美术馆将于2019年7月19日至10月7日在6号展厅特别呈现「One If by Land “以梦为陆” 映象式群展」。此次展览由宝龙美术馆、驷尚(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高容驷担任策展人,通过抽象地呈现对于艺术“时代性”这一特征的不同消化与解读,试图探讨在当代艺术中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发展。 
      One if by Land “以梦为陆” 映象式艺术群展启源于典故“以梦为鹿”:“郑人获鹿,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事。”(《列子﹒周穆王》)后人用此典多表示世事如同梦幻。“映象”一词表示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抽象反映,观众可以在观展的同时进行无限且天马行空的联想与思索。本次展览的作品以绘画、雕塑、装置、新媒体影像等跨媒介创作的多样呈现形式,在迥异的呈现方式背后有着相似的探寻。艺术家以独特的创作魅力引发观者在更大的语境下开始思索,关于时代与艺术,冲突与和解。使观众观看展览的过程中,参与到多维度的展览体验中。在找到心中的那盏灯之前,与自己冲突,与自己和解。 

      本次展览以入眠的不同阶段为线索将展览空间分为三个部分:微寐、沉酣、愈醒。

       

      Chapter 1 微寐

      “微寐”代表入睡前半梦半醒的阶段,这个时候人在意识与潜意识的边缘徘徊,但却又缓慢地游离于现实之外。此时的感知还在与现实紧密联系,只是现实的事物会以失真与扭曲的样子浮现,物体的大小,形态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Chapter 2  沉酣“沉酣”描述了进入深度睡眠,沉入梦境的状态。在这个阶段,人的意识与感官都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与现实世界的关联逐渐变弱,天马行空与怪诞的景象占据了梦里的世界。人的记忆与潜意识被无限放大,并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于梦中。 

      Chapter3 愈醒

      “愈醒”意味即将苏醒的情形,这时候的意识与思绪渐渐恢复正常,却还流连于梦中,人眼前的景象慢慢回归现实,在初醒时还想抓住记忆的尾巴,但往往却徒劳无功。

       

      1899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 出版,第一次将人类的视野,从白天拓展到隐秘的的夜晚,一百二十年来已被重印无数次,而它的“中国版本”《周公解梦》甚至已经出了电子版。你是否也有所察觉,那些光怪陆离的梦境依然一刻不停地出现在脑海里,让你时常疑惑与不安。你也许在好几年的时间里反复做同一个梦,又或者你曾经做过一个到现在依然在记忆里无比清晰的梦。

    • 策展课——策展与设计

      2019.06.22-2019.09.08
      深圳·华美术馆,深圳,中国

      深圳华·美术馆主办的“策展课——策展与设计”展览将于2019年6月22日下午4点开幕,展期持续到9月8日。展览邀请崔灿灿作为发起人,以策展与设计为主题,由37位(组)不同类型的艺术家和项目提供其代表性作品,包括绘画、装置、雕塑、影像等。展览将以这些艺术作品作为基础素材,邀请8位策展人对本次展览提供不同的方案,通过各自的学术背景和观念构思,将37件作品和项目进行重构式的组合,形成全新的展览叙述文本进行展出。

       

      开幕翌日,发起人崔灿灿还将带来“我们在参与“系列讲座第63讲”策展故事的魔方”主题讲座,将艺术作品比喻为魔方的不同小块面,而策展则是将魔方串联变体的方式。

       

      展览期间,在实体展览不变的前提下,8位策展人将陆续提供各自方案,不断丰富他们各自对展览叙述方式和陈列方式的思考与设想,并于展览后期呈现策展方案最完备的状态。9月初展览闭幕前将举行为期2日的闭幕研讨会,邀请策展人对其策展方案和思考轨迹进行分享与讨论,共同探讨和反思策展的功能及价值。

       

      “一个故事有几百种讲述方式,不同的讲述方式也形成不同的意义和功能。37件作品像是一个魔方的不同的块面,8位策展人可以给予其无数的变体,策展的价值和功能即在于此。”

      ——崔灿灿

    • 巴塞尔艺术展“意象无限”单元

      2019.06.13-2019.06.16
      巴塞尔艺术展“意象无限”单元,巴塞尔,瑞士

      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是目前国际上顶尖的现当代艺术展,每年在瑞士巴塞尔、美国迈阿密及香港三地不同期举行,是全球艺术的盛会。巴塞尔艺术展旨在发掘和鼓励新晋艺术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呈现崭新的视觉艺术。同时也是世界顶尖藏家的天堂,每年的现场艺术品成交额都在不断刷新。

      意象无限(Unlimited)旨在突破传统禁锢,挑战超前思潮。共有72件包括装置艺术、大型雕塑、录像投影、壁画、摄影系列及表演艺术作品展出,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们尽情释放的野性与灵性。

      作品

    • “极限混合”2019广州空港双年展

      2019.06.01-2019.08.31
      广州,中国

      由江宁和鲁明军共同担任策展人,艺术家徐震、范勃担任艺术顾问的“极限混合”——2019广州空港双年展(以下简称“空港双年展”),将于6月1日在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凤和村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正式开展。本次展览为期三个月,将于8月31日结束。

       

      参与本次展览的中外艺术家共有81位/组,展出逾100件/组作品,涵盖了绘画、装置、雕塑、影像、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其中有超过40件/组作品,是艺术家根据本次展览所在地拥有的独特人文风貌而创作。展览也将首次公开包括来自艺术家埃利亚松、草间弥生等在内的6件/组从未在国内展示过的大型装置作品。同时,多件/组作品将在展览结束后继续保留在凤和村中,助力当代艺术真正介入社区和村民的日常生活。

       

      作为首届广州空港双年展,策展团队着力于“双年展+”新模式的探索,致力将地域民俗文化与当代艺术有机地结合,以期撞击出一片独特的景致和风貌,从地域本身打造一个“文化混合体”。

       

      极限混合

      当代艺术赋能乡镇文化

       

      选择“极限混合”作为首届空港双年展的主题,主策展人之一的鲁明军谈道,“空港小镇因为地处郊区及其别样的生态,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混合物’”,而“混合”也体现了广州这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又最早成为中国港口城市的独特气质。

       

      鲁明军提出,“‘混合’无疑是全球当代艺术的普遍方式和特征,可以说,‘混合’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方式。”因此,通过“极限混合”这样一个大型展览,希望在全球化衰退和越加壁垒愈加分明的今天,再度传递一股新的激进力量和文化动能。

       

      作为本届双年展主策展人之一的江宁,曾于90年代初生活在广州人和镇。对比中国近30年的发展,人和镇内诸多村落在文化生活上却呈现出愈加贫乏的状态,江宁认为空港双年展的举办将是为当地文化信心树立的最好方式。他表示:“我们希望空港双年展能够为这个小镇营造出一个文化艺术的氛围,去改变当地居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并希望未来它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可持续产生艺术事件的小镇。”

       

       

      模式创新——“双年展+”新模式

      文化坚守——尊重本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极限混合”——2019广州空港双年展探索“双年展+”新模式——通过“艺术介入空间改造”、“创新市集”、“传统文化”以及“空港元素”四部分充分体现公共文化聚合力。同时,空港双年展以“3+365”的方式带来一个真正可持续发声的艺术事件——“3”表示本届展览展期持续的月份,而“365”则表示了在双年展结束后,包括香格纳展库、没顶公司、张鼎控制俱乐部都将持续至少一年的驻地计划。空港双年展策展团队致力于以引入外地艺术机构并同时联动当地艺术机构的方式,在地创建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化生态圈。

       

      在整个布展过程中,空港双年展秉持以尊重本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为核心,力求在维护在地风物、习俗及语言等岭南原生态文化的同时,保持艺术家创作线索在实践中的完整性。以充分尊重村民民主的前提激发艺术家的创作与地域文化和空间特征直接产生联系,并为当地保留下具有存续性的作品。

       

      艺术家范勃、乔晓光创作的作品,都将作为可体验的内容进行长期展览,而艺术家毕蓉蓉创作的《无用的理想空间(二)》,不仅延续了对于商铺空间价值和理想化属性的探讨,也将在“握手楼”这一特定建筑的立面下,以新形态风景为隐喻长期发酵。其他以艺术介入“握手楼”改造的艺术家还包括丁乙、陆平原、李鼐含等。

       

      与此同时,空港双年展也将借艺术介入空间的形式,将当代艺术的价值真正渗透到生活之中,启发村民开拓和升级当地的商业业态,促使本地的整个经济生态面貌发生改变。如艺术家张鼎创作的装置作品《GOLD CAN MOVE THE GOD》,不仅延续了以往这一系列的艺术性与实验性,同时也将作为酒吧来经营,对小镇产生持续的商业价值。

       

       

      四万平方米户外开放空间

      打造空港小镇艺术文化新聚力

       

      本届空港双年展将以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户外的开放空间作为主展场。面对四万余平方米的庞大空间,策展团队对此进行了四个区域的划分(A、B、C、D)。坐落在A区内的红一祠堂改造后将作为大师展区;B区集中展出近十件大型户外装置作品;本届空港双年展针对作品指向及其与空间匹配度等综合条件,特别策划的艺术家介入改造项目,则主要集中在C区。

       

      D区将作为本届空港双年展的新媒体主展区,艺术家通过对村落中早已凋敝残败的老宅进行再创造,共同创建出14间新媒体空间,其呈现的反差感将不仅仅带来视觉的震撼,也是一次关于当代文化的新的思考和实验。这其中包括了来自吴珏辉,葛宇路,宫岛达男,莱恩Ÿ甘德以及前teamLab成员新锐艺术家李昊哲等三十余位艺术家的作品。新媒体空间区的展品作为当代艺术形式中的年轻视角,将在沉淀了几代人生命经历的建筑中激荡起新的感官体验。

       

      空港双年展也将分设单元展—— 在“闪回凤和”人文展中,凤和村作为百年历史村落,所承载的岭南民俗文化将通过大众流行方式,生动地连接与再现凤和村的历史风物。

       

      空港双年展并不满足于打造一场短暂的艺术盛宴,而是因地制宜地提出具有颠覆性与前瞻性的重设,在以艺术动能振兴地域经济的大环境下,区别于其他国际性艺术展览的模式,以独特的理念与办展形式,在符合地方历史与空港小镇的功能和特征的条件下,打造属于空港小镇独特的艺术文化体验新聚点。

      作品

    • Private Passion, Astrup Fearnley新收藏

      2019.05.30-2019.08.18
      Astrup Fearnley现代美术馆,奥斯陆,挪威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建立中

      2019.03.23-2019.08.24
      油罐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展览“建立中”聚集了13位在国内与国际当代艺术界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展览邀请他们将长期创作生涯中不为人知但有重要实验性意义的作品展示,试图阐释艺术实践或艺术机构实践“起点”及“终点”的动态流变关系,同时旨在思索并探讨“建设过程”的意义。

    • 此地有狮

      2019.03.17—2019.05.15
      Surplus Space

      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大衰退”标志着我们已进入了百年来最具革命性和颠覆性的一个时代。德国学者 Heinrich Geiselberger 极富洞见地指出:“如果说几个世纪以来,地图上的空白一直在一点点地变小,那 么现在看来,势态在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在谷歌地图时代,这些地区在增长,人们对其知之甚少,而换 做是古代的制图者们,也一定会标注上‘此地有狮’(hic sunt leones)。”

       

      “hic sunt leones”(此地有狮)原本是一个拉丁词,常被古代水手用来在地图上标注一些未知的领土, 这里有危险的狮子、龙和海蛇等各种野兽。因此,这句话也常被用来指那些唯有勇敢的先驱者才敢于冒险 进入的危险地区。除此以外,还包括“这里没有文明人”“这是未经授权的领地”“狮子就在这里”等多 个寓意。这是一个来自西方的预言,然而在今天,它已经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政治态势。也即是说,我们其 实早已被裹挟在其中,甚至对我们而言,所谓“此地有狮”蕴含着更加丰富的意涵。毫无疑问,我们处在 一个更为复杂的情境中,甚至可以说,“此地有狮”在中国不再是应验预言,而是现实本身,且由来已久。 只不过,那些一度“隐伏”的“怪力乱神”和“暴力机器”不再是“伺机出没”,而是变得“明目张胆” 并“肆无忌惮”,时刻威胁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思考乃至生命安全。

      上个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野蛮与非理性的爆发,促使弗洛伊德、阿比·瓦尔堡等诸多欧洲知识分子将 自己的研究目光投向人类本性中的阴暗面和毁灭的冲动。一百年后,更加野蛮的全球化催生了一拨新的政 治偏执狂,反过来又彻底粉碎了世界“大同”的理性承诺。这也迫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脆弱不安的现实个 体是如何感知这样一个新的裂变时代的降临?是如何回应和刻画对于非理性暴力和不确定未来的恐慌和焦 虑?进而,能否成为勇敢的冒险者,踏出一片新的“未经授权”的领地和生命的疆域?

       

      “饿狮从不伤害真正的国王”。时至今日,这个古老的警世寓言依然振聋发聩。展览以“‘利维坦’的幽 灵”为序曲,沿着“希望之城”“我以为我找到了凶手”“硬世界,软世界”三个单元的叙述,最后以“这 是一部宣言?”结尾。展览分为两个部分并将同时举行,一部分在 798 艺术中心,一部分在武汉剩余空间。 30 余位/组艺术家的近 50 件/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多个隐蔽的感知视角和思考的向度,这看似是一个宏大的 命题,但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最紧迫的当代议题,即: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以及 个人与政治偏执狂之间的分裂、紧张等复杂的关系,以及,这样一种关系又是如何在重塑着我们的感知机 制和世界观。

       

      适逢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逝世一百周年,其于一个多世纪前的革命思想和激进行动,特别是 对列宁的批判在今天似乎尤值得翻检和深思。不同于列宁的是,在卢森堡这里,革命不是机械理性的乌托 邦建构,而是一种作为生命过程的行动。诚如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所说的:“几乎所有功能 有限、目标单一的制度都具有用于试验目的的感官剥夺箱(sensory-deprivation tanks)的特征。”今天 也不例外,而我们要做的无非是在不同形式的独裁与混乱中夺回感知的自由。

    • 离开回音室,第14届沙迦双年展

      2019.03.07 – 2019.06.10
      沙迦各地,阿联酋

      阿联酋沙迦–(美国商业资讯)–在阿联酋最高委员会成员、沙迦酋长Sheikh Dr. Sultan bin Muhammad Al Qasimi殿下的支持下,第14届沙迦双年展(SB14)于周四在Al Mureijah的沙迦艺术基金会(SAF)艺术场馆启动。

       

      今年的SB14主题为“走出回音室”(Leaving the Echo Chamber),将包含三大别具一格的展览:Zoe Butt的《超越箭矢之旅》(Journey Beyond The Arrow)、Omar Kholeif的《创造新时代》(Making New Time)和Claire Tancons的《在你周围寻找我》(Look for Me All Around You)。

       

      SB14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80多位知名及新兴艺术家参展,其中包括60多位新委任的艺术家,许多前所未见的作品将在沙迦酋长国各地展出—— Mureijah广场和艺术广场(Arts Square),以及在SAF位于Al Hamriyah的工作室、东海岸城市卡尔巴(Kalba)和乌姆盖万(Umm Al Quwain)的其他场所展出。

       

      沙迦艺术基金会还将于2019年3月9 -11日在Al Mureijah的沙迦戏剧艺术协会(Sharjah Institute of Theatrical Arts)组织举办2019第12届三月大会(March Meeting 2019),其中将包括小组讨论、表演、电影和艺术制作,所有活动均与SB14三场展览的主题相呼应。

       

      此外,在SB14期间,还将根据今年的主题“走出回音室”为阿联酋的影迷举行独立影片播映活动,并开展教育活动。

       

      针对成人及儿童的活动包括摄影、绘画、写作和戏剧表演工作坊。此外还将就摄影技巧、木偶戏、绘画、乐器和伊斯兰艺术等各种主题开展其他针对残障人士的工作坊;而学校和青年中心的活动则就抽象艺术、建筑和故事讲述等主题开展一系列工作坊和实地参观。

       

      SB14的举办得到了金牌赞助商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和银牌赞助商Crescent Petroleum的大力支持,亦得到沙迦市政厅、沙迦公路和运输管理局、沙迦水电局、Bee’ah、迪拜经济部门、阿联酋及法国的法国文化中心(Institut Français)的非现金支持。

       

      沙迦双年展是阿拉伯国家最重要的文化盛事,自1993年创立以来,为支持阿联酋乃至该地区的艺术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经典时代!潮流文化中的古物

      2019.02.22-2019.09.22
      圣雷蒙德博物馆,图卢兹,法国

      作品

    2018

    • 催眠学

      2018.12.26-2019.01.26
      Milieu,伯尔尼,瑞士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无届艺术季

      2018.12.03-2019.04.01
      扉美术馆,广州,中国

      “无界艺术季”是一个创造艺术与生活无界相连的季节,通过艺术家们的创作把艺术植入社区和生活中,使民众与社区融入到艺术中,用艺术的方式重新构建邻里关系。让艺术深入生活,使社区成为一个无界的博物馆。

      我和扉美术馆邀请了18位当代艺术家、一些艺术团体、广州美院实验艺术系的研究生集体以及广州和竹丝岗社区的民众们参与创作。作品将在这个艺术季的四个月中逐渐推出,使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贯穿整个艺术季。

      在此感谢所有参加艺术季的艺术家们;感谢扉美术馆和工作团队;感谢广州和竹丝岗社区的居民们;感谢社区领导们和社区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们。感谢大家的鼎力支持。

      宋冬

       

      2018年12月3日下午4点,“无界艺术季(第一回)”在广州扉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扉美术馆主办,农林街道办事处协办,支持单位为飞常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广州市农林街社工服务站、武楷斯。展览以“无界”为主题,囊括了18位当代艺术家、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学生的创作作品。特别的是,本次展览半数以上的艺术展品深入竹丝岗社区,社区居民也深度参与其中,艺术家不再高高在上,甚至居民也成了艺术家。

      活动伊始,策划人宋冬带领观众为本次艺术季导览。“无界艺术季“秉承“无界”理念,试图从“无界”的视角探寻当代艺术存在的多样性,并从作品中理解当代艺术领域正在进行的各种变革,反映出一个开放多元的、共生的、面向未来的发展态势,希望能为公众理解本次艺术季展览的价值意义提供更为广泛的视角,共同促进中国的公共艺术发展以及与周边社区、当代艺术的相互交融。让艺术融入生活,用艺术重塑邻里关系。

    • 艺术家此在

      2018.10.11-2018.12.16
      余德耀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8 年 10 月 11 日,古驰联合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带来展览“艺术家此在” (The Artist is Present),登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这是自亚力山卓·米开理(Alessandro Michele)成为古驰的创作总监后,古驰举办的第三个跨界艺术 展览。2015 年,在上海举办的“已然/未然”(No Longer/ Not Yet)探讨了何为当代;2017 年,在香港、北京、台北举办的“策展米开理”(A MAGAZINE curated by ALESSANDRO MICHELE) 三城艺术巡回展带人们走进了米开理的时尚世界;而这一次,“艺术家此在”又为时尚与艺术的跨界 打开了新的局面——邀请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莫瑞吉奥·卡特兰作为策展人,由他邀请了 30 多位艺术家,一起讨论当下创意领域最为敏感却又无可回避的话题:复制。

      展览共分为 17 个房间展出,不妨将其想象成一场梦的旅程。

      似曾相识,似是而非。梦境本来就是对现实的复制或挪用,却拥有和现实完全不同的光芒。

      在这个流动的时代,并没有任何东西能真正保有原创的光环。肯定复制的价值、肯定复制的创造力,或许才是激发更多可能性的重要途径。

      从一开始,这个展览便是在颠覆并重新定义人们对“复制”的看法。“艺术家此在”与玛丽娜·阿布拉 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于 2010 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的个展“The Artist is Present”同名,就连海报也借用了同款——展览的突破性和精彩程度也由此可见一斑。

      至少,当亚力山卓·米开理与莫瑞吉奥·卡特兰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时,这个展览就已经让人心怀期待。

      自米开理执掌古驰的创意输出以来,他对当代精神的理解和诠释赋予了这个经典品牌全新的灵魂。米 开理设计中的当代之美来源丰富,他热爱知识,从自然界、哲学、艺术、电影、诗歌等各领域汲取了 种种灵感元素。在他看来,将过去的、别处的元素结合起来,创造新的故事,这就是创新。他喜欢拿 文艺复兴运动来作类比,那个时代的艺术家运用了很多古罗马、古希腊的美学理念和元素,却引爆了 属于那个时代的审美革命。

      米开理跳出外界对于古驰,甚至对于时尚的传统定义,直指核心——时尚就是一个梦。每个人都爱做 梦,每个人的梦各不相同。“古驰就是装在瓶子里的一个梦,没有人知道瓶子里到底是什么。”

      这次,米开理编织的美丽梦境又一次来到上海,并遇到最完美的“同谋者”——莫瑞吉奥·卡特兰。这 两个人身上至少有两个相似之处:他们都来自意大利;他们从不循规蹈矩。莫瑞吉奥·卡特兰是当代最 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和米开理一样,他热爱创作,也是将复制视为创作之道的高手。在他的创作 中,经常可见对历史、文化、艺术史、社会新闻等各领域中素材的挪用,但同时他也为它们注入了新 的生命力。

      米开理和卡特兰都深刻意识到,图像与现实、再现与呈现之间的复杂关系一直是艺术领域里最重要的话题之一。他们深知这些课题在当下显得尤为真实,因为在幻象与真实之间,身处模拟世界中的我们既是慷慨的哺育者,也是狂热的消费者。

      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亦幻亦真的梦境,并邀请了全球范围内 30 多位艺术家一起站在复制与原创的边界,共同探讨复制的创造性,探讨原创本身如何通过复制而得以长存。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卡特兰自 2011 年于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大型回顾展后第一次的大动作复出。在 担任策展人的同时,他也是参展艺术家,并带来了四件(组)全新创作的作品。在第六个房间里,他 带来了大名鼎鼎的西斯廷教堂的等比缩小版;在第九个房间里,他将自己一系列经典作品制成了迷你 版的复制品,和塞尔·戈麦斯、马军、陆平原等人的作品一起构成一间“礼物商店”;在第十个房间 里,他的作品作为整个房间的场景呈现,和约翰·埃亨(联合里戈别多·托列斯)的拟真人雕塑、布莱恩·贝洛特的儿童画一起建造了一个以假乱真的“上海之家”;而到了展览的最后一站,他幽默创作的 照片墙则作为这个梦的完美收场,鼓励每个人和这一次旅程合影留念。

      “艺术家此在”于当下的意义,不仅只是多了一场时尚与艺术联手的跨界展览。它同时挑战了时尚与 艺术领域的既定规则和创作边界。长久以来为艺术作品合理性提供支撑的神圣准则,例如原创性、创 作意图、表达方式和作者身份,在此都将被一一质问。观众将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复制”在这个时代 的不可回避性以及“复制”本身所具有的创造力和可能性。正如莫瑞吉奥·卡特兰所言:“复制就像亵 渎:它可以被视为对上帝的不敬,但同时也是对其存在的郑重确认。”

      当已有的思想资源被一次又一次以新的方式激活时,“艺术家此在”也为这个时代的时尚和艺术,甚 至是更广范围的创作领域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艺术家此在”是时尚与艺术棋逢对手的创作结果。不仅看到了古驰拥抱艺术、拥抱当代的决心和姿 态,也看到了莫瑞吉奥·卡特兰一次又一次无止尽的突破,以及这 30 多位艺术家在展览中所展现的敏 锐和智慧。更能感受到的是,在这个疾速变化的时代,这个展览为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这个维度就叫做“艺术家此在”。

      作品

    • 魔都之诱惑上海当代艺术展

      2018.09.22-2019.11.25
      熊本市现代美术馆,熊本,日本

      位于九州的熊本市现代美术馆很关注亚洲地区的当代艺术趋势。2013 年在 Singapore Art Museum 的支持之下,我们开办了“Welcome to the Jungle”展,是以东南亚当代艺术为主题的介绍性展览。现在我们计划第二届亚洲当代艺术展,此次以上海这座城市作为当代中国的代表。

       

      上海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经济城市,当今东亚之内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魔都之诱惑 上海当代 艺术展”是以这座不断迅速发展的城市为主题的群展。2010 年的世博会以后,上海还继续规模宏 大的开发,随着这个趋势,美术馆、画廊和艺术区也天天增加。在上海不仅具有国际影响的双年展 和艺博会里体验到最尖端的艺术,而且吸引大众的购物中心里也看得到各种艺术项目,全城市呈现 艺术热潮。城市活力刺激着每位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此地产生的作品充满力量并且极其多样。

       

      本次展览不仅展出上海的当代艺术史上很重要的著名艺术家作品,而且介绍担负下一代的青 年艺术家和其活动。我们相信这些作品给熊本市民带来文化上的巨大冲击,刺激他们对中国及其亚 洲地区的兴趣,以后熊本和亚洲各地有更多交流。

    • The Marvellous Cacophony, 第57届十月沙龙

      2018.08.16-2018.09.16
      贝尔格莱德科学艺术学院美术馆, 贝尔格莱德, 萨尔维亚

      徐震®将于2018年年9⽉15⽇参加于塞尔维亚⾸都贝尔格莱德多地举办的第57届十⽉月沙龙展,展出作品 《永⽣ – 六朝彩绘陶⻰、沉睡的缪斯》。

      今年的十⽉沙⻰被命名为“奇妙的不谐之⾳”,基于混乱但带有功能性的多样化概念,将⻉尔格莱德置于国际背景之下,同时参引前南斯拉夫地区复杂的⽂化与社会政治局势。“奇妙的不谐之⾳“的主要概念将基于这样的事实:西⽅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变得越来越普遍,虽然在千禧年之后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家,但我们仍在等待有⼈向前迈出真正⾰命性的⼀步。然⽽,第57届⼗月沙⻰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 —— “奇妙的不和谐之音” 将同时为当代艺术家们所拥有的不同风格,概念和技法喝彩。

      关于⼗⽉沙⻰

      ⼗⽉沙⻰龙由贝尔格莱德市于1960年年创立,它最初被作为塞尔维亚的艺术平台,在近年成为该国最⼤的年度国际当代艺术展。⼗⽉沙⻰旨在在全球当代艺术界的框架内呈现塞尔维亚和贝尔格莱德市,并加强当地与国际艺术界、专业人⼠和公众之间的合作。曾经合作的策展⼈人包括 Anda Rottenberg, Darka Radosavljević, Réné Block, Lóránd Hegyi, Bojana Pejić, Branislava Andjelković, Johan Pousette, Celia Prado, Alenka Gregorič, Galit Eilat, Mika Hannula, Branislav Dimitrijević, 策展⼩组 Red Mined, Nicolaus Schlafhausen, Vanessa Muller, 以及 David Elliott。

       

    • 第21届Arte Paiz双年展

      2018.08.16-2018.09.16
      危地马拉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This Is Shanghai, Open Eye Gallery

      2018.07.14-2018.09.07
      利物浦泰特美术馆, 利物浦, 英国

      这里是上海

       

      “这里是上海”作为一个当代艺术项目邀请了十位来自中国的重要当代艺术家,反思城市文化的发展及变迁,并向利物浦与上海这一段姊妹城市的双城记致礼。展览由利物浦市府文化局与眼界美术馆联合主办,作品将呈现在利物浦的标志性景观区海港码头:其中包括作为“这里是上海”主展场的邱纳德大楼,利物浦泰特交换空间、曼恩岛及利物浦博物馆。本次展览还将精选作品于公共区域与观众见面,力图在利物浦这个城市发掘并重新想象上海的日常现实。

       

      “这里是上海”与第十届利物浦双年展同期举行,作为利物浦市府文化年度项目“中国梦”三部曲系列中的第二篇章,旨在探究和学习中国当代文化,并以此庆祝该市在2008年荣获“欧洲文化之都”之美誉十周年。策展人姜节泓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上海人,自1998年起定居英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频繁往来于中英两国之间,他对于文化差异和交流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此次项目中,姜节泓携手参展艺术家包括梁玥、陆平原、施勇、徐震、杨福东、杨振中、于吉、原弓、张培力和周啸虎,其中有上海土生土长的艺术家,也有从中国其它地区移居到这个城市的艺术家,将上海生机勃勃的都市生活以及丰富的文化身份展现给英国观众。

    • 出厂设置

      2018.07.08-2018.10.08
      上海宝龙美术馆,上海,中国

      《WAVELENGTH:出厂设置——沉浸式艺术体验大展》将于 2018年7月8日至10月8日在上海宝龙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由上海宝龙美术馆和品口(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带来40位来自全球不同文化背景和实践领域的艺术家及设计师,通过百余组视觉艺术、时装、装置、雕塑、新媒体互动艺术等作品,呈现当代艺术创新者对于创作媒介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探索,以及他们在高度数字化时代中重构的人与物质的关系。

       

      展览试图对物质本身到其生产过程,以及它们的生灭循环与可再生力进行探讨,重新审视物质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艺术家如何重构具有普遍性的物质材料、又是如何对后工业时代中资源浪费与快速消费问题作出阐述?在展厅内,旧衣上正在发芽的植物、钢筋脚手架与货架、随意抛弃的家具和垃圾、扭曲的白炽灯管、玻璃反光和 LED 光线错落交织成的超现实空间……展现了一幅都市生活的解构性视野。生产、消费、使用、丢弃的循环中,物质和材料一次又一次地经历”RESET“——转化和重建的过程,再度进入到生态体系中,而人类的一切行为,又都终将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生活。

       

      展览位于宝龙美术馆一楼,共4个展区。法国艺术家查尔斯·佩逖伦(Charles Pétillon)于美术馆入口的公共空间创作了特定场域装置。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克劳迪娅·卡萨里诺(Claudia Casarino)、Gucci 合作艺术家 Trevor Andrew(即Gucci Ghost)、DANSK 时尚大奖获得者亨利克·维斯科夫(Henrik Vibskov)、荷兰时尚大奖获得者巴斯·科斯特斯(Bas Kosters)均带来了他们的首发新作。展览还囊括多位惠特尼双年展参展艺术家作品,如阿曼达·罗斯霍尔(Amanda Ross-Ho)、大卫·罗宾斯(David Robbins)、约翰·瑞本霍夫(John Riepenhoff) 、塞姬·罗伊(Saige Rowe )。德国当代抽象艺术代表安塞姆•雷尔(Anselm Reyle)及中国艺术家徐震®也将展出作品。

       

      此外参展艺术家及团队还包括亚当·格林(Adam Green)、贝亚·弗伦德曼(Bea Fremderman)、胡颖琪(Caroline Hu)、程然、陈抱阳、丹尼·帕里洛(Daniel Palillo)、 埃内斯托·纳兰霍(Ernesto Naranjo)、弗朗西斯科·德·帕哈洛(Francisco de Pajaro)、方妍楠 SUSAN FANG、格拉汉姆·哈德森(Graham Hudson)、加布里尔·普莱契(Gabriel Pulecio) 、谷姆∙许(Goom Heo)、Han Kim、贺诗哲(SHIZHE HE)、乔纳森·罗森(Jonathan Rosen)、詹姆斯•克拉(James Clar)、Jae Ko、谭婧、Ken Thaodee、缕薇(Lunéville)、罗苇、杨牧石、POSE、菲利普·考尔伯特(Philip Colbert)、STUDIO AUBRUINO、童昆鸟、谭婧、Venus Lo、王欣、武子杨。

       

      WAVELENGTH 力求打破艺术展览的固有模式,打造出零界线的创作展览空间,同时伴随着艺术快闪店以及各种公教项目和特别活动,以进一步将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旅程与观众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 第六届波弗特当代艺术三年展

      2018.03.30-2018.09.30
      德汉,比利时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作品

    • 2050,未来简史

      2018.03.24-2018.06.03
      国立台湾美术馆,台湾

    • 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

      2018.02.25-2018.05.13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美国

      此展起名为“吉金鉴古”。“吉金”,是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泛称,不止因为其物理属性,更有深厚的文化意义。“鉴”在古代汉语里有“镜子”和“鉴定”等多重含义。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是美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位于芝加哥市中心,收集展品极为丰富,时间跨度由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古陶乃至当代的波普艺术,简直可称为万国博物馆。“19世纪末20世纪初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亚洲艺术才开始建立。” 汪涛教授早期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时曾透露,亚洲艺术部成立之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最大的一位赞助人继承了家族遗产,她特别喜欢亚洲艺术,就和当时亚洲部的负责人一起策划购买中国艺术品,其中有很多中国商周青铜器。”而他到芝加哥之后,“因为我自己真正的专业还是青铜器研究,所以决定策划一个青铜文化展。”

       

      多方机缘下,经过两年多精心筹划,由汪涛策展的“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大展开幕。“这个展览会与之前大家看到的青铜展不一样,以往的青铜展大多是考古新发现,介绍最新的研究资料。而这次展览的合作方主要是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这两家博物馆的藏品都是以传世青铜器见长,所以筹展的主题立足点是清中期皇家收藏和文人收藏,从收藏、文化、传世青铜器收藏的角度进行展览。”本次“吉金鉴古”展览从青铜器的功能和宗教礼仪含义、青铜器的收藏、分类,及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等角度展示古人收藏青铜器的传统和由此发展出的金石学,及其对重要历史人物和当时社会的重大影响。展览以青铜器在历代皇家和文人生活中的呈现为脉络,为观众呈现出历史不同时期,青铜器与人类文明生活之间神圣而又紧密的文化传统,展示出青铜文明在中华历史文明脉络里在各个历史时期对文化和礼制社会发展,起到的独特引领作用。从宋徽宗开始,皇室利用国家力量建立起青铜的收藏体系,而文人则建立了另一个收藏线索。两个体系既有冲突,又相辅相成,到乾嘉时代金石学再度兴起,像陈介祺、潘祖英、吴大瀓、端方这些晚清以来的文人都是收藏青铜器的大家,皇室和文人收藏形成两条并行的系统。“到了今天,中国人做得很多活动,都将具有象征意义的青铜鼎作为礼物,可见我们的文化和思想还是从传统发展而来,这个展览能让人意识到原来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原来青铜器离我们这么近,而不是说一件几千年的文物,看不懂,通过展览让观众发现青铜器与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是有关系的。”因此在汪涛眼里,这个展览呈现的不仅是藏品本身,更多的是文化。“每件器物都是有故事的,有些器物是朋友送的,有的是买来的,一件器物在文人中间的流传或从皇宫流入私人手中,这个过程是对整个社会变化的一种反映。”

    • 根茎- 中国当代艺术自主性研究展

      2018.01.14-2018.03.04
      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根茎—中国当代艺术的自主性研究展》是由今日美术馆策划,并得到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的2017年度资助项目。

       

      这个展览试图在全球化背景下,深思中国代表的新兴国家对国际政治和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的同时,面对如此急速变革与发展的现代社会,总结中国当代艺术呈现的独特发展路径和表征,以回应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始终保持开放的活力,在汲取西方营养的同时,不断融合形成开放性与多样性的新的艺术形态。由于根植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国当代艺术在近十年多年来表现出自主性精神和主体性意识——无论是从形式到内容,还是从观念到语言,多样的艺术实践都有力地诠释和证明了主体性— 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对艺术表现的自信,对艺术个性的伸张,等等。

       

      本次展览的主题“根茎”(Rhizome)一词,来源于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哲学理论,他将“根茎”比喻为一种复杂的文化隐喻和游牧论的思维模式,它代表着一种开放性的、非中心的、无规则的、多元化的形态和活力。“根茎”恰好形容和概述了中国当代艺术走出一条独特的路径——在融合中不断生长,在生长中产生差异。因此,本次展览特别聚焦这样三个视角切入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及思考:多重与共生(Multiplicity and Symbiosis),连续与裂变(Continuityand Fission),非线性与再编码(Nonlinearity and Recodification)。

    2017

    • 地标:测绘中国当代艺术

      2017.12.16-2018.01.31
      嘉德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地标往往是指一个景观显著的地方:山峦或湖泊、庙宇或大厦。过去或当代的地标都是人们聚会之处,并形成集体的记忆。展览《地标》选择了当代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五件纪念碑式的大型装置,无论是在直接或象征意义上,或就其社会性的效果,都如同地标一般帮助我们认识历史和面对现实。参展的4位著名艺术家徐冰、黄永砯、孙逊和杨福东年岁不同,创作观念和手法也有很大差异。但这五件装置展示在一起,能引发我们对地标的思考和讨论。这些地方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也在创建我们的未来。

    • 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三年展

      2017.12.15-2018.04.15
      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墨尔本,澳大利亚

      首届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简称NGV) “三年展”将于2017年12月15日揭幕,推出建馆以来前所未有的国际 艺术、设计及建筑大型展览。

       

      “NGV三年展”专为墨尔本开设,免费入场,将在NGV国际馆的全 部四层展示空间陈列来自32个国家的100多位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主要作 品。参加“NGV三年展”的既有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有正 处于事业中期的拼搏者,还有一些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包括各个 领域的最前沿的艺术作品,包括从3D打印到机器人技术的尖端技术, 以及表演、电影、绘画、装置和时装设计、挂毯、雕塑等。

       

      “NGV三年展”的亮点将是一系列由NGV委托创作的世界首秀作品, 包括草间弥生(日本)的一件带有参与性创新巨制,参观者将用鲜花把一个房间“毁掉”;一座由徐震(中国)创作的15.8米长的卧佛雕塑,饰以古典希腊罗马雕塑的3D扫描和复 制品,呈现出东西方艺术传统的交汇;来自中国时装设计师郭培的精心制作的高级时装礼服,其灵感源自玛 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王后的精美礼服;还有“气味设计师”Sissel Tolaas(挪威)的一件作品, 作者利用其重新设计墨尔本的风格。

       

      “NGV三年展”犹如国际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快照,将为当今艺术家和设计师正在探索包括当代世界面临的 社会、文化、科学和生理的若干紧迫问题发声。NGV总监Tony Ellwood表示:“我们相信首届‘NGV三年展’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雄心、深度和多样性将确 保观众享受真正令人难忘的文化体验。 这次展览为NGV扩展当代艺术和设计藏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我们 希望NGV三年展将成为维多利亚州一项重要而持续的资产。”

       

      作为“NGV三年展”的一部分,NGV委托创作了20件大型新作品,为NGV藏品和更广泛意义上的社区创造了 宝贵财富。 这些主要的NGV委托作品包括建筑、设计、雕塑、装置、动态影像以及探索新媒体和技术的互动作 品。

    • 灵光化合物

      2017.12.03 – 2018.01.06
      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这是三个不同的个案,呈现的是三种迥然有别的特质和气象。起初,我曾试图将三者有机地合为一个整体,试图通过“命题”或“搭建”串起一部叙事,结果在讨论、磨合的过程中,发现这是一个异常艰难之举,甚至是一个根本无法实现的“妄想”。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竭力想在他们不可撼动的语言系统和特意为此次展览准备的新作之间抽出一个可述的角度和路径。

       

      宗教情怀和无目的的行走并没有化解何岸的日常“焦虑”和“狂躁”,倒是常常碰撞和闪现出灵感的火花和久违的质感。基于铝板、铅笔、钢、水泥、织物这些“廉价”的材料和现成品,他尝试重探物质、身体与视觉的诸种临时关系,以及隐伏其间的图像叙事和更多微妙的感知维度。四千多年前的斯通亨奇巨石阵,在徐震(没顶公司出品)这里,意外地成了中国传统武术表演的舞台。这种嫁接固然可以追溯到之前的“永生”系列,但除了戏谑、调侃式的象征关系以外,别具深意的还有身体如何丈量大地、时空,以及瞬时让人一愣的幻觉和失神感。按郑国谷的话说,这一刹那,人其实是处在另一个磁场了。他相信每个人身体中都有一个能量的聚集点,据此,他将人的经络结构及其运行抽离为一套符号系统和视觉原理,并选择了一些历史上的经典个例(包括艺术家、思想家和相应概念等)逐一进行分析和图式化。当观者面对画面的时候,自然会形成一个感应的磁场,并牵动起彼此乃至整个宇宙的能量运转。

       

      本雅明的“灵光”(aura)一度被贬为“保守”和“腐朽”,然而,透过上述这些实践可以看出,他们非但没有丧失本真性,反而衍生出一种新的“灵光”。他们不仅诉诸各自本真的一面,或明或暗还回应着这个已然丧失重心和重力的时代。借阿甘本的话说,这是一个“显灵”的空间,是一个令人难以言喻的秘境。不过,“化合物”亦提醒我们,这并非是个人神秘主义,也不是纯粹形而上学,实际上,还是多个不同物质或元素间“化学”反应的美学结果——尽管“化合物”本身在多数人眼中同样带有些许的“灵光”。但也许,这正是三个不同特质和气象的实践在此所共享的一种异曲同工的妙处和神所。

    • 世界剧场:1989年后的中国与艺术

      2017.10.06-2018.01.07
      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美国

      2017年10月6日,美国本土举办最大规模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开幕.展览由古根海姆高级顾问亚历山大·孟璐(Alexandra Munroe),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策划组织,罗马MAXXI博物馆艺术总监侯翰如担任策展顾问,参展的近一百五十件作品来自75位艺术家或团体。

    • 徐震超市,中国2185

      2017.09.21-2017.11.05
      Sadie Coles HQ,伦敦,英国

      Sadie Coles HQ和Victor Wang很荣幸推出来自上海的艺术家徐震的项目“徐震超市(2007/2017)”。这是“徐震超市”首次亮相英国,与“中国2185”——包括了十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的群展共同开幕。

       

      徐震(出生于1977年)以嘲弄和激进方式挪用广告和消费社会中的老套桥段而闻名。这个项目先后在上海、新加坡、纽约和迈阿密以实体超市的形式呈现过。这次展出将位于Sadie Coles HQ的一楼项目空间,观众被邀请来购买这些完全地道、也完全是空的中国商品。

       

      徐震超市占据介于装置艺术和商业生产之间的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空间,表现出艺术家对于资本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兴趣。邀请观众购买一个被剥夺了物品实体和商品使用价值的空包装,这一行为构成了对全球化资本主义的消极本质的批判——无休止的供求链,野蛮的物流,大量的消费,以及包装和品牌传达的美学伪装。在这些空洞的容器中,这也是徐震对国际艺术市场及其武断的归属价值价的嘲讽隐喻.

       

      这个从2007年开始的项目蕴含了很多Richard Hamilton对波普艺术的定义:流行(为大众设计),短暂(短期),可消费(容易被忘记)以及低成本(大批量生产)。徐震超市中大量堆积的相同商品响应了波普艺术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结合,也将观众作为参与者——将他们置身于积极消费者的角色。

       

      徐震超市由此建构了一个加速、粗糙版本的中国消费主义盛行的空间——这是一个在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往往被忽视的一个现象。原本的上海菜市场是一个具有社交互动和娱乐功能的公共空间,很多家庭会一天来一次来购买新鲜食材。在近些年来,这些菜市场转型成为了超市和快餐厅(在80年代被引入中国主要用于服务外籍人士),他们的历史重要性流逝了。在这些社会空间内根深蒂固的社群、饮食和交易的传统,现在被大量生产、全球产业链“国际化审美”所替代。徐震超市制造的空洞幻想——若不是供消费,也可供购买——表达了一种对这历史的撤离一种幽默而犀利的批判。

    • Fly Into the Sun

      2017.07.31
      Watermill Center, Watermill, 纽约,美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The Dark Matters

      2017.03.08-2017.07.30
      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

      古老的中国从煤油灯里获取墨,冲洗干净煤烟后将其混合成团并硬化为“”。这种黑很纯粹,擦不掉,而且不会褪色,于是深受中国人喜爱。通过调整墨的浓度以及笔画的密度,绘画者得以创造出多重阴影,从最深的蓝黑到最浅的鸽灰。黑色一直以来代表着神秘、黑夜、虚无。艺术家对黑色的墨了解的越多,颜色就变得越肤浅,甚至华而不实。如同道家哲人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黑——极简却又无限微妙——使人得以看清真相。

       

      中国艺术家所处的当下已不再是简单、自然、有序的世界。他们获取黑的方式多种多样:砚台,打印机墨盒, X线胶片,报纸、聚酯纤维、计算机字节以及钢。他们使用黑色来传递古典大师们做梦都没想过的现实:石油泄漏、空气污染、特大城市、大量生产以及政治阴谋。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们并没有回避光亮或颜色,而是遵循老子的建议去使用它们:“知其白,守其黑”。黑色无所不包,也无所不可隐藏。它比我们所见的更重要。

    • Versus Rodin: Bodies Across Space and Time

      2017.03.04-2017.07.02
      Art Gallery of South Australia, 澳大利亚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聚场——转媒体艺术展

      2017.02.24 -2017. 04.14
      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中国

      2017年上海当代艺术馆迈进第十二年,在辞旧迎新之际,上海当代艺术馆确立了新的愿景:探索及发展属于上海当代艺术馆独特定位与个性的艺术馆运营与发展模式——“跨界+”。我们将持续致力于推动属于中国以及全球范围的优秀“跨界+”Cross and Plus的创新理念。今年第一个展览“聚场”——转媒体艺术展是实现我们新愿景的重要起点,也将标志着上海当代艺术馆未来在艺术展览上朝新方向转型的开始。

       

      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龚明光表示非常荣幸邀请“转媒体”理论与实践的创导者、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杨青青教授为我们2017年首展策展人,结合国内外知名当代艺术家把“转媒体艺术”Transmedia ART 这个概念融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新展中,龚明光馆长表示:“在这次展览中,以“聚场”之名,我们上海当代艺术馆将尝试拓宽人们一向以来对美术馆、艺术馆功能界限的既定想法,我们试图打开“白盒子”的概念,将剧场的形式和功能引进在艺术馆的场域里。本次展览突出的“转媒体”是一个对人类思维创造维度的研究,也是对艺术广度的实践性探索。这种探索激活我们的冲动与思索,打破固有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之间那种泾渭分明,其中,“德彪西遇上杜丽娘”是本次展览中引进的第一部“跨界+”的剧场、影像、音乐全新的融合之作,随着展览的进行,我们将会有一波接一波的“跨界+”的项目陆续推出,从而全方面打开艺术馆的大门,将不同种类的文化艺术引进上海当代艺术馆的能量场域,让不同种类的艺术文化形式相聚、汇萃在一起。。

       

      策展人杨青青说:“ “转媒体”是跨越几个数量级的升级版“纠缠”。“转”,是艺术灵思的对撞,是创新能量的叠加,是人类通感的增强物化。于是,在视觉与听觉、触觉与嗅觉、实体觉与虚拟觉等等混沌纠缠,产生了空前的转媒体艺术形态——转叙述、转实物、转雕塑、转定点、转行为、转偶发、转语言……”

       

      “转媒体”是概念,是方法论,更是“觉的自由转换”。约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说:自由解放人类是艺术的目标,对我而言,艺术是关于自由的科学。

       

      这次展览,若套用黑格尔的美学定义表述,即是:将转媒体崭新理念,用各类让人惊愕、讶异还带点神秘的感性显现,集合成一个大聚场。

    • 中国夏天

      2017.02.06–2017.03.09
      Astrup Fearnley Museet,奥斯陆,挪威

      展览名称“中国夏天”象征了中国的国力与艺术在过去二十年间的飞速增长。近年来,中国作为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和经济力量之一,文化和艺术发展势不可挡,文化艺术生产也从本土转移到了更大的国际舞台。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一代艺术家艺术创作爆发,并开始受到公众关注,这引发了持续到现今的艺术革命。这些第一代的艺术家在高度传统的构想和欣赏艺术方式背景下,放弃了正统的方法,采纳许多西方先锋派的激进审美和概念范式。当时遍布全国的艺术家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创作,他们土生土长,但他们的先进活动并非是当时制度体系的产物,而是其自愿与西方文化对话的结果。

       

      这些新生代的中国艺术家,突显了其打破国际当代艺术新领域的巨大创造力。他们的创作往往不是建立在材料和形式技术基础上,而是坚持以思想和概念为中心的后观念艺术的传统。他们的作品涵盖了装置、录像、雕塑、照片、绘画和电脑绘图等。

       

      观众可以在各种各样的作品中,看到艺术家讲述关于权力、政治、身份、历史、记忆和乡愁等的故事。还有其他作品则采取了时间、不可预知性、偶然性和错觉等抽象的概念。艺术家就像他们所在的社会一样,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将快乐且纯粹的渴望和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深刻地混杂在了一起。

       

      这些来自不同世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都以某种方式,介入了传统与现代、全球公民与空前活跃的亚洲居民之间的生产创作中。他们的创作反映出中国的社会空间基础建设,同时作为全球公民,我们也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许多外国经典形象的引用。这些野心勃勃的作品叙述了一种跨文化假象,充满了原始、诗意和戏剧性,甚至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

    • 自由场域——北京798 贵阳当代艺术展

      2017.01.16-2017.03.30
      贵阳798艺术中心,贵阳,中国

      “全球化”是当下艺术⽣生产的背景,然⽽而这⼀一事实更更多地针对经济共同体⽽而⾔言,技术与经济的逻辑主导着世 界,任何国家的身份都和数据紧密相连。我们身边充斥着模式化的技术产品,它们来⾃自于⼈人类对于⾃自然对于 世界的“数⽬目字”把握和对秩序的需求。改造城市、改造世界的“进步”观念驱使我们不不断地将城市和⽣生活物质化。

       

      尚扬在展览中展出的“董其昌计划-29”是他的经典代表作品。这⼀一系列列作品是不不复往昔的⼭山⽔水的变异,也是 尚扬“东⽅方⽂文化根性的当代⽣生⻓长”理理念的表达。⽅方⼒力力钧的两幅版画,⼤大尺幅空间与⼩小⼈人物之间强烈烈对⽐比,空间 图景超出惯有尺⼨寸,带有颠覆性。徐震的“数据运动”是于2016年年推出的全新绘画作品系列列,该系列列将⾃自⽹网上 下载的图⽚片⽤用油画材料料再现。是徐震品牌对当下信息化时代的回应,通过反映⼤大众在虚拟与现实交错下的⾏行行 为变化,实现了了开创性的绘画实践。蔡磊磊的装置“模棱”通过对观者⽬目光的精确控制与调度,使他们的⼤大脑与 眼睛互相怀疑,使他们的空间认知与空间感觉变得敏敏锐⽽而有质量量了了起来。艺术家赵刚、秦琦、徐⼩小国等也都 在展览中展出2016年年的最新创作。

       

      通常意义上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北北京或者上海海的喧哗之外,更更多的城市已经展开了了属于他们的当代⽂文化与艺 术的营建。当798⾛走出喧哗的边际,在更更多的城市创造短暂的⾃自由场域,也就 意味着互相可以获得更更多不不同的未来。

    2016

    • 20

      2016.12.20-2017.02.20
      复星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香格纳画廊将于12月20日与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共同推出特别群展《20》。届时将在由创意顾问托马斯•赫斯维克设计的地标式建筑——复星艺术中心中推出来自20位艺术家的20件作品。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2月20日。

      本次展览选自画廊成立初期至现阶段不同时期探索下的艺术作品。20件作品逐一展现每位艺术家个人观念的重要代表之作并结合复星艺术中心全新的三层多功能的艺术空间,实现作品与空间的巧妙关联与呼应。张鼎的大型不锈钢立方体和人造水晶装置在一楼开阔的展厅中形成与环境的互动与衬托;二楼展厅以近600平方米的空间呈现包括声名远播的艺术家如曾梵志,丁乙,余友涵,周铁海等的早期经典代表作品以及徐震,朱加以及胡介鸣等艺术家的多媒介实验性创作;三楼杨福东的八屏影像装置作品则将引领观者静心驻足。

      “20”既以香格纳的发展轨迹为缩影回顾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发展进程,同时作为复星艺术中心首个面向公众的特别群展,该展览亦响应其致力于成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多样化的国际文化中心这一愿景。香格纳与复星艺术中心作为共同从上海创立、扎根并蓬勃发展于黄浦江畔的重要的时代见证者与推动者,旨在将当代艺术从画廊传播至更广阔的公众生活之中,在崭新的艺术中心携手共建公共文化艺术。

    • 解放的皮肤

      2016.12.13-2017.02.09
      武汉美术馆,武汉,中国

      作为人的感知界面,皮肤在今天是如何获得解放,进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出一种文化和政治能量,构成了此次展览的起点。

       

      “解放”原本是一个中性概念,但若放在中国特殊的历史和现实语境,它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所指,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贯穿20世纪中国史的人的解放、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解放,等等。那么,全球化、互联网时代我们又面临着哪些新的约束、困境,以及解放的可能?

       

      此次展览是关于“Drawing”的一个研究计划。选择从“Drawing”这个基本的艺术视角出发,意在重新探视艺术家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语言方式建立和个体、世界的感知联系。因此,展览无意提供任何理论思考,只是想呈现一种感知的状态,甚或是一种解放的表皮。尽管参展的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感知逻辑(它可能关乎,也可能涉及文化/政治,包括艺术系统本身),然而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却又共享了某种“极端”的、甚至有些“嚣张”的状态。在我看来,这种状态既是一种生存和意志的表象,也是一个文化/政治事实。反之,这也构成了我们对于“Drawing”——作为艺术家的基本工作——的一次重新认识和阐释。

      ——鲁明军

    • Holzwege

      2016.11.09-2017.03.09
      香格纳画廊(西岸),上海,中国

      “林乃树林的古名。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这些路叫做林中路。每条路各自延展,但却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仿佛彼此相类。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做在林中路上。” —— 马丁·海德格尔

      2016年11月9日香格纳画廊在西岸新空间的两层展厅中推出开幕展《Holzwege》。该展览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著作《林中路》为出发点,呈现三十名国内外艺术家在不同时期探索下的代表性作品。展出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大型雕塑、装置,现场影像以及现场行为艺术表演等。展览持续至2017年2月15日。

      在此次展览中,香格纳画廊不仅展出声名远播的中国艺术家,如曾梵志,丁乙,张恩利,杨福东和徐震的作品,以及青年艺术家如孙逊,赵洋和欧阳春,同时还有海外艺术家,如约尔格·伊门多夫和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等,作品与作品之间形成了丰富且多元的对话语境。每位艺术家以其作品表达个人途中探究的境遇,而每件作品之间看似独立却又遥相呼应。

      香格纳画廊二十年来不断推陈出新,以其持续的生长性与包容性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独辟蹊径,作为最直接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此次展览既是香格纳对过去二十年“探路”的总结,也昭示着“在途”过程中新的起始。

    • 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观摩展

      2016.09.20-2017.3.19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近年,关于“录像艺术”(Video Art)的研究、历史整理和专题展览,不断在西方或非西方国家的大型美术馆相继举行,2006年ZKM举办的“德国录像艺术40年”(Video Art in Germany From 1963 to The Present)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案例。“录像艺术”在当下备受关注的局面与当代艺术整体的发展趋向紧密相关:一方面,今天当代艺术的格局正向着均质的、互为影响与关联的“全球性事件”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的艺术在全球化加速的进程中更为迫切地寻求不断重构和书写自身历史的新的方式。有关“录像艺术”,或用近年更流行的说法,“影像艺术”(Moving Image)的研究重镇,虽然仍旧集中在欧美那些被认为是现代艺术发生源头及演变发展的核心国家和区域,但这一艺术形式在华人世界的影响力也一直在不断增强。

      在此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共同策划“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观摩展”。此次项目将以录像艺术发展脉络为轴,以互为呼应的两个部分共同呈现中外60余位艺术家的录像作品。

      一、“移动的时间:录像艺术50年,1965-2015”将呈现了一系列在过去50年来对西方影像艺术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作品;
      二、“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将重点梳理和回顾过去三十多年,以“录像艺术”为创作主题,具有代表性的华人活动影像艺术作品。

      此次项目还将包括一系列的公共项目,艺术和社会背景大事记,用于公开浏览的延伸阅读出版物,以及由参展艺术家和特邀学者共同参与的讲座及对话活动。

      移动的时间:录像艺术50年,1965-2015
      Moving Time: Video Art at 50, 1965–2015

      策展人:凯特琳·多尔蒂
      策展助理:卡特娅·里维拉(Katja Rivera)
      主办: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
      乌雷/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Uley / Marina Abramović),查尔斯•阿特拉斯(Charles Atlas),马克•布朗洛、英格丽•克韦尔和阿纳斯卡•斯科菲尔德(Mark Brownlow, Ingrid Kvale and Anuschka Schofield),瓦里•艾斯波特(VALIE EXPORT),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cki),让-吕克•戈达尔/安娜-玛丽•米耶维尔(Jean-Luc Godard and Anne-Marie Miéville),米歇尔•汉德尔曼(Michelle Handelman),琼•乔纳斯(Joan Jonas),萨姆•朱里(Sam Jury),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纳斯蒂奥•莫斯基多(Nástio Mosquito),路易斯•费利佩•奥尔特加(Luis Felipe Ortega),白南准(Nam June Paik),尤利安.罗斯费尔德(Julian Rosefeldt),玛莎•罗斯勒(Martha Rosler),迈克尔•斯诺(Michael Snow),斯坦纳和伍迪•瓦苏尔卡(Steina and Woody Vasulka),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翁云鹏(Weng Yunpeng)
      *按英文姓氏首字母排序

      “移动的时间:影像艺术50年,1965-2015”呈现了一系列在过去50年来对影像艺术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作品。展览将追溯不同艺术家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影响——从一九六零年代录像艺术诞生之际的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和白南准(Nam June Paik),到像琼·乔纳斯(Joan Jonas)这样有影响力的女艺术家的行为作品,再到如今国际上涌现出的一批新媒体艺术家,尽管他们的作品不那么为人所知,但也推动这一媒介不断向前。此次展览是布罗德美术馆的首任馆长迈克尔·拉什(Michael Rush)生前构想的最后一批展览之一,由策展人兼策划事务部副馆长凯特琳·多尔蒂策展。

      迈克尔·拉什曾以他对录像艺术的关注和开创性地就此撰文发刊而受到国际性的认可(《录像艺术》(Video Art,2003/2007)。既然当代社会广泛存在着录像的各种方式,那么它作为一种被全世界有创见的艺术家所实践的艺术形式,关注其历史演进就越发具有重要性——拉什的愿景正是由这一信念指引。

      卡特娅·里维拉说:“录像艺术的轨迹很丰富,并且有独特的能力能够囊括千变万化的艺术理念——从抽象的到行为的,从观念的到记录的。录像艺术已经变成了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涌现的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并且全球艺术家也在由他们前辈的原创和实验作品基础上蜕变并持续推动它向前”,“录像正前所未有地在生活中普及,所以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要把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区分开来,也需肯定那些使用这一形式来探索我们生活的世界的这些艺术家。我们希望这个展览既能体现首任馆长迈克尔·拉什的愿景,也能提供给参观者深入了解这一风靡全球的媒介的机会。”

      录像技术曾经单单由电影电视业主宰,在二十世纪中叶时,它以更加实惠的价格和便携易上手的形式为艺术家使用。短短五十年里,全世界的艺术家利用这一媒介模糊了传统艺术实践和创新叙事方法之间的界限。“移动的时间”将使观众凝视录像艺术的时间演变的同时,也能够看到不同时段作品之间的对话关系。展览将从来自于国际新锐录像艺术家的五件作品引入,他们包括萨姆·朱瑞(Sam Jury)、米歇尔·汉德尔曼(Michelle Handelman)和翁云鹏。每一位艺术家都将把他们的作品和其援引的一件对自己有创作生涯有特殊影响的“历史性”作品共同展示。

      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
      Screen Test: Chinese Video Art Since 1980s

      策展人:董冰峰、王春辰
      策展助理:易玥
      主办: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
      曹斐,曹恺,陈界仁,程然,冯梦波,黄汉明,贾樟柯,焦应奇,李永斌,林科,陆扬,毛晨雨,苗颖,邱志杰,宋冬,王兵,王功新,汪建伟,王俊杰,徐坦,许哲瑜,徐震,杨福东,袁广鸣,张培力,周啸虎
      香港录像艺术特别单元:录映太奇策划
      *按姓氏拼音排序

      有关“录像艺术”,或用近年更流行的说法,“影像艺术”(Moving Image)的研究重镇,虽然仍旧集中在欧美那些被认为是现代艺术发生源头及演变发展的核心国家和区域,但这一艺术形式在华人世界的影响力也一直在不断增强。“录像艺术”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已有二十余年,而在邻近的台湾、香港这样较早接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的地区,则发展更早。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华人领域关于“录像艺术”的展览明显增多,交流和讨论也变得日益频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华人世界里新兴的“录像艺术”,虽传承自西方,但并非对其既有的历史、美学、文化内涵进行简单模仿,而是将实践带入特有的文化语境、密切关注现实,并且积极又策略地介入对社会问题的讨论,掀起一场更为有机、且深具批判意识与反思精神的“影像运动”浪潮。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时间的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观摩展”项目的组成部分,“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重点梳理和回顾过去三十多年,以“录像艺术”为创作主题,具有代表性的华人活动影像艺术作品。“屏幕测试”(Screen Test)所提到的 “屏幕”是指活动影像得以投射和显现的框状载体;“测试”是指美术馆进行公共教育和分享的多种空间实践及表现。这个概念试图打破对“录像艺术”狭义的理解,及对其形式、技术、发展线索的过度关注, 而将这一艺术样态置于美术馆空间和更为广阔的公共场域来重新观察,同时考察与其紧密相关的纪录片、电影和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提出对于艺术观念的更新,和对文化现场的挑战。

      “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录像初生”:介绍“录像艺术”是如何在华人区域中发生,以及如何形成一种自主的艺术媒介与文化命题的。参展艺术家如张培力、王功新、宋冬、徐坦、徐震、李永斌、汪建伟、王俊杰、袁广鸣;第二单元“媒介实验”:“录像艺术”的演进,同时也伴随着1990年代个人电脑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包括中国的“独立电影运动”(Independent Film Movement)和实验电影潮流的影响,使“录像艺术”在中国大陆呈现一种不断扩展中的美学实验。如冯梦波、焦应奇、邱志杰、曹恺、林科、曹斐、陆扬、苗颍;第三单元“电影转向”: 艺术家拍摄电影作品,或电影导演制作以空间表现为形式的“电影装置”(Film Installation),日益成为当下“影像艺术”(Moving Image)发展的主题。电影不仅是一种当代艺术的媒介,更表现为一种强调见证与记录、具社会参与和行动力的重要方法论。如贾樟柯、杨福东、王兵、黄汉明、周啸虎、毛晨雨、陈界仁、程然、许哲瑜。

      此外,本次展览还囊括了香港录像艺术特别放映项目《同时性—重构香港II》,该项目提出(历史地)重新阅读香港艺术家创作的移动影像。通过对1989至2014年间香港艺术家创作的影像艺术、动画片和纪录片进行筛选,审视那些可能被排除或者被遗忘的香港形象,该艺术项目得以对此时此地的体验进行重新阐释。如鲍蔼伦、文晶莹、徐世琪、冯美华、罗颂雅、蔡世豪、黎肖娴、陈序庆、周俊辉、麦海珊、方琛宇、古儒郎&林海华(MAP Office)、罗玉梅、郑智礼、若昂·瓦斯科·派瓦(João Vasco Paiva)、梁志和、萧子文、阿特·琼斯(Art Jones)、黄炳、黄荣法。

    • 为什么表演?

      2016.09.18-2016.11.20
      明当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明当代美术馆自 2015 年初创以来,一直致力于支持和推动以表演为核心的当代艺术实验,并连续策划出品“实验剧场三十年”/“明 和电机:超常识机械”/“杨 • 罗威斯:无声无名”及《父之屋》20 小时长时表演等一系列引起广泛关注的展演活动。

       

      经过一年对历史语境中的“剧场”及“表演”形式的展演实践,美术馆将策展视角回到“表演”这一概念本身。展览“为什么表演?” 考察表演在社会日常中的各种形态,探讨由此延展开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政治成为表演的今天,表演如何成为一种政治;表演作 为宣传的武器和奇迹的演示,如何将意义赋予日常生活;在社交媒体泛滥、表演性人格普遍化的泛表演时代,表演又如何成为去 意义的手段,却每每处于被娱乐化的境地;以及在看与被看的关系中,如何重新诠释观众的权力和围观的政治。

       

      本次展览邀请国内外 30 多位艺术家带来他们不同时期创作的与“表演”密切相关的作品,涵盖装置/影像/行为/剧场/舞蹈 /声音/诗歌等多个媒介,提问(回答):为什么表演?

    • 信息雕塑公路

      2016.09.08-2016.10.23
      没顶画廊,上海,中国

      没顶画廊将于2016年9月8日荣幸推出群展“信息雕塑公路”。该群展是没顶画廊从上海M50搬迁至西岸全新空间的首场展览。

      “信息雕塑公路”是一个涵盖了数位艺术家不同形态作品的展览。它意在表现整个处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人类社会,是何以进行自我的整体性塑造的。“雕塑”在此并非指一种狭义的造型艺术,而是折回到博伊斯提出的“社会雕塑”语境,所有人都被认为是具有创造力产能的人,通过艺术得以重塑未来社会。

      “媒介即讯息”作为上世纪的回响,在此展览中已经渐渐消耗原有的能量,成为被破除的公式。我们在此看到的是“讯息即媒介”,电子媒介所引发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在此都被退居后位,媒介所释放出的信息成为冲击社会现状的真正力量。信息已然是所有媒介的最终状态,而各个媒介也因为其物质属性的损耗不再区别于他者。这也是参展作品中媒介使用错乱的原因,这种错乱不单单体现为胡乱搭配或是随意拼贴的形式,更深层的是对媒介偶像破坏的姿态。图像不讲究精度与尺寸,雕塑不在乎形式美感和材料的稳固性;因为这些在它们意在传达的信息面前已经不再重要。媒介在创作中受到的粗暴对待,都促使信息成为了所有表达的核心主题。

      这些信息,正是在公路上驰骋的洪水猛兽。就像所有高速公路都有最低时速一样,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它的速度。物质—平面—像素—信息——成为公路上掐指间的变化。这种高速生成的信息导致的是一种社会症候,不能低于最低时速产能的强迫症。它不仅在速度上压制着我们,更在其形式和内容上渗透着整个社会。而公路,这个本来意味着去中心化的意象,在平权的假象中带给信息最强大的话语权。“信息雕塑公路”中,艺术家作为拥有进化和革新力量身份的人,都为这种症候下的社会塑造提供了自己的方案。

    • 工作室

      2016.09.08-2016.10.21
      乔空间,上海,中国

      “工作室”展览邀请到丁乙、贾蔼力、刘建华、刘韡、刘小东、毛焰、徐震、杨福东、严培明、曾梵志、张恩利、张晓刚,十二位中国重要当代艺术家。通过艺术家自己的视角和镜头,呈现各自的工作室以及工作状态,展示艺术家的思想来源,使得艺术家及其作品独有的个性,变得可感可触。此展由瑞银集团,富艺斯以及西岸集团赞助支持。

       

      “每年,我会用很多时间去艺术家的工作室。工作室也是我非常愿意去的地方,在那里可以看到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工作状态,还有最新的作品是一个可以全面了解艺术家的地方。艺术家是有智慧和有意思的一群人,通过工作室就可以看到,都很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凌乱而舒适,有的干净整洁,有的放着书,有的放着酒,有的放着音乐...艺术不应该只是对图像或物质的审美。通过工作室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追求和创造力,能打开我们的认知和对世界的了解。我们相信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展览,是一次写入艺术史的展览。——乔志兵 (藏家、本次展览组织者)

    • 光年:第一届道滘新艺术节

      2016.09.28-2016.10.27
      广东东莞,中国

      第一届道滘新艺术节

      Overall 总览

      道滘(dào jiào)是一个水系发达,湿地丰富的富饶之所,地处广州与香港、澳门构成珠三角内,近南海。正在转型成为宜居城市的道滘,发展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而道滘新艺术节借助当地自然景观、历史建筑、科技园区的地理文化,通过三“新”–新科技、新媒体和新艺术,引导地区变革,重构另一个国际新浪潮,同时也是道滘“新”艺术节的立意。

      第一届道滘新艺术节,发起人范明正、项目总监李战豪与艺术总监李振华,邀请海内外知名艺术机构动量(MOMENTUM)创始总监、魏玛包豪斯大学 客座教授瑞秋•芮斯•沃洛荷博士与当代艺术调查局(ABI )一同策划“绘画与图像”、“装置与委托创作”、“新媒体建筑投影”与“放电影”4个单元,汇集来自17个国家,79位艺术家的作品,散布于道滘镇的艺文街区中。

      有别于其他艺术节的形式与规模,道滘新艺术节,以建筑立面投影作为展览亮点,在9月28日开幕当天集中呈现26位艺术家的影像作品,试图以此赋予建筑物“活力”与“新意”。

      Exhibition Core Spirit 展览主题

      “Another Wave”可被译为“又一浪”或“新浪潮”,形容世间变化,万象更新。“浪流浪奔”《上海滩》(1980版)中爱情故事、大都市与冒险家,如今日中国艺术家和城市的关系。

      第一届道滘新艺术节,在构成浪潮之余,取“光年”之意,一方面“光年”如“广东快车”,瞬息万变,极速向前,如同今日中国艺术现状,从内容创造到创造历史,只用了短短四十年。

      另一方面,“光年”用来计算地球和宇宙星系之距离,为距离加入了时间,如逆向思考时间和人生旅程,“光年”可被解释为最好的时刻,相较于日常生活,也是最漫长的距离,仰望星空令人遐想――超越的人类勇气和想象力。

    • 转向: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趋势

      2016.07.24-2016.09.04
      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荣幸带来中国当代艺术群展“转向:2000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并邀请知名美术史家易英先生担任学术主持。展览将贯穿美术馆的一楼展厅,展出52位/组艺术家的绘画、雕塑、装置、录像、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的作品。展览将于2016年7月23日开幕,持续至2016年9月4日。

       

      本次展览的主题将围绕着2000年以来这个时间节点开始进行构思。中国社会发生的诸多变化,出现了各种思潮以及伴随着中国的各种社会性问题,当代艺术对此做出了何种反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展览基于两种“转向”(架上—观念、形式—社会性)概念。一是形态上的转向:随着当代艺术完成了语言学的转向,80年代中期以来的线性发展的历史已经趋于终结,90年代以架上绘画为主的艺术形态逐渐向多元化、观念化转变;二是形式向社会性转向:新时期当代艺术的书写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不再着重于形式主义的逻辑,而是着重于社会运动、社会性,强调社会问题,比如关注城市,土地,族群等,主要在于体现不同的经验。同时随着互联网、影视、高科技、新媒体的不断介入,艺术形态方面也在不断推进,不再依赖于艺术自身的创造,而是伴随社会发展提供的新的视觉表达方式。

       

      基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与创作的现状,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选取了从2000年以来富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试图去阐释发生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转向问题,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艺术家对艺术的思考、艺术家与社会观念的变迁、以及中国当代社会中的进程和命运。

       

      此外,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以“转向”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相关知名学者就艺术、哲学、社会问题等展开讨论。同期还会举办多场相关讲座及工作坊。

    • 不确定的:或者被搁置的……

      2016.07.16-2016.09.04
      香格纳画廊,上海,中国

      香格纳画廊于2016年7月16日在主空间与H空间推出群展“不确定的,或者被搁置的……”。继拜访数十位艺术家工作室最终形成此次群展丰富多样的视角。该展览从绘画,装置,雕塑,手稿,多媒体等多种媒介的方式展出。展览持续至8月31日。

      “不确定的,或者被搁置的……”不确定的是概念,思路,创意等思想方面的踟蹰,探索以及实验;被搁置的是暂停,储存,徘徊等行为的状态;二者彼此关联又相互影响。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那些曾经因灵感突至而开始,又因为线索,方向,自我迟疑种种挣扎而暂时搁置的作品或思路是这次展览的主旨所在。此次展出的作品在何种情境下萌发,又因何种瓶颈而暂停成为艺术家与每一位观者的一场互动的谜题。该展览不仅挑战性地展现艺术家看似大相径庭的创作线索,丰富艺术家创作脉络的多种可能性,更在趣味之余反思差异性创作下隐藏的引申关联。

      “还没完成是一个有意思的开始或者记录下来又遗忘后的再一次显现”

      “一直喜欢木雕,但一直也没有实施…大型出来后,往细部走的时候,还弄不了,后来也就放那了…后来12年左右,没事也会拿锉锉几下,然后也是很崩溃…现在,再回头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越加完美了,俨然它已成了我的爱物。”

      “就像教堂寺庙里无数传统的手工艺工匠面临的问题,怎样利用有形的物质创造无形的精神。当时也想做些有触感绘画,我一直对绘画的表面质感敏感。所以就买了最简单的材料来进行粗暴试验。”

      以上摘自艺术家口述备忘录

    • Ensemble Without Organs

      2016.07.07-2016.07.24
      Wifredo Lam当代艺术中心,哈瓦那,古巴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无序之美

      2016.07.03-2016.11.14
      卡斯雕塑基金会,西撒赛克斯郡,英国

      作为英国雕塑基金会引领者,卡斯雕塑基金会即将在英国呈现首个由中国艺术家创作的户外雕塑展览。

       

      卡斯雕塑基金会非常荣幸地呈现展览《无序之美》,这是首个将在英国展出的向中国当代艺术家委托创作的户外雕塑展览。从2016年5月起,15件大型户外作品将在卡斯雕塑基金会的土地上呈现。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在青铜、石头、钢铁、木头等一系列的材料中展现了雄心勃勃的雕塑技艺.

       

      中国与英国的园林美学在历史上的联系是这些杰出当代中国艺术家创作的开端和灵感。展览名称《无序之美》引用自耶稣会传教士,清朝宫廷画家王致诚(Jean-Denis Attiret)1743年的一封信件,而这封信对英国园林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致诚用“无序之美”来描述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通过一系列戏剧性的借景策略带给观众激烈的,颠覆感知的体验。此次展览邀请观众一道发掘中国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与世界的重大联系,同时提供了宝贵的契机从中国最活跃的杰出艺术家的视角洞悉当下中国的文化、政治、社会状况。

       

      卡斯雕塑基金会的执行总监克莱尔·欣德尔(Clare Hindle)表示:“卡斯雕塑基金会至今已经委托创作了超过400件作品——《无序之美》对基金会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这是我们第一次委托国际艺术家创作作品,举办的大型展览,这次展览将展出中国重要艺术家创作的当代中国雕塑。”

       

      《无序之美》参展艺术家包括:毕蓉蓉、曹斐、程然、崔洁、马文、李景湖、陆平原、徐震(没顶公司出品)、何颖宜、宋拓、涂维政、王思顺、王卫、王郁洋、张如怡、郑波、赵要。

       

    • 伦敦艺术夜—“徐震”意识形状健身操

      2016.07.02-2016.07.28
      萨默塞特府,伦敦,英国

      2016 年 6 月伦敦 | 首届“伦敦艺术夜”即将于 2016 年 7 月 2 日傍晚拉开帷幕,并以当代 艺术节的形式为伦敦城创造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艺术包围城市,从傍晚到凌晨,每年仅此一夜,精彩不容错过。

      无论是伦敦河岸街上(Strand) 的豪华公寓,还是伦敦地铁银禧线(Jubilee line)在查令十 字地铁站(Charing Cross Underground)废弃的月台,亦或是伦敦行政中心西敏市 (Westminster) 区里的建筑和公共空间,都将在当晚成为这场行为艺术及装置艺术的盛 大派对的现场。

       

      “伦敦艺术夜”受到于2002年创立的通宵艺术节——巴黎白夜(Nuit Blanche)的启发,由 关注艺术与城市之间关系的 Unlimited Productions 公司和独立出品人 Lucia Muñoz Iglesias 发起。据“伦敦艺术夜”的主办方 Unlimited Productions 介绍,“伦敦艺术夜”将在 每年选取伦敦的一个地区,并邀请顶尖的文化机构及策展人就地策划艺术项目,与公 众一同探索历史、文化与建筑。2016 年的“伦敦艺术夜”锁定伦敦西敏市(Westminster) 主要建筑和街区,而 2017 年的“伦敦艺术夜”将与白教堂画廊 (Whitechapel Gallery)合作, 关注伦敦东区。

       

      首届“伦敦艺术夜”的合作文化机构是有着 70 年历史的英国当代艺术中心 (ICA) 。ICA 馆长Gregor Muir说:“‘伦敦艺术夜’依托ICA在非常规展厅空间举办项目的经验, 并继承和丰富了 ICA 与众多优秀艺术家跨界合作的历史。 在 ICA 七十岁生日之际,

       

      由“徐震”(没顶公司)出品的大型互动艺术项目“意识形状”将在伦敦萨默赛特府的 埃德蒙·萨夫拉喷泉广场上演。“徐震”邀请 500 位参与者共同体验“心灵健身操”。

       

      策展人Kathy Noble为首届‘伦敦艺术夜’定制艺术项目,使艺术与表演深入伦敦街头 巷尾,我们对此感到非常开心。”

       

      作为首届“伦敦艺术夜”的 10 个项目中唯一一个来自中国的项目,“徐震”的“意识 形状”备受关注。据“徐震 XuZhen”官方发布:“‘意识形状’(Physique of Consciousness)心灵健身操是由‘徐震’首创,同时也是世界首套心灵文化健身操。 它从舞蹈、体操、以及多种宗教与文化仪式中获取灵感;整套健身操包含 200 多个动 作,其中大量来自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祭祀、膜拜、礼仪相关的范式,可谓是当代艺 术首次对身体与灵魂结合方式展开的研究。自 2011 年创立至今的六年中,‘意识形状’ 项目就已经在国内多所美术馆,以及数十个国家、十多个城市中巡回展示。” 7 月 2 日,萨默赛特府将于傍晚 5 点至午夜时分变身“伦敦艺术夜”的社交中心,免费免票对公众开放。但若想成为“意识形状”(Physique of Consciousness)心灵健身操行为 表演的 500 位参与者之一,公众则须在 ICA 官网注册预约。该表演于 7 月 2 日傍晚 6 点、7 点、8 点、9 点、10 点分 5 个场次进行,每场历时 50 分钟。“徐震 XuZhen”团 队还透露:“现场参与即可获得由‘徐震’品牌倾情打造的‘意识形状’服装 与项目 海报。”

    • 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当代艺术展示

      2016.06.26-2016.10.30
      OCAT研究中心,北京,中国

      这个展览聚焦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展览问题”,包括当代艺术展的目的、组织、条件和面对的挑战。这些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吸引了许多实验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独立策展人的注意,促使他们投入到互相关联的活动和讨论中去。许多具有鲜明原创性的展览被构想和组织,许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作品也是为了特定的展览创意和制作的。在所有这些方面,关于展览的问题不只关系到展览本身,而是与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功能、意义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在当代艺术于21世纪初获得“正常化”以前,这些活动在90年代下半叶构成了一个“展览的瞬间”,其强度和凝聚力在世界艺术史中也不多见。

       

      将近20年之后的今天,当代艺术的展示已经成为中国美术中毋庸置疑的一个重要部分,数以千计的当代美术馆、画廊和其它展示场所日新月异地向国内外观众推出新的展览。但是实验性与公共性之间的磋商仍然决定着当代艺术的身份和社会意义。90年代的历史经验对于思考这些问题仍具有实际意义,这些经验也是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中需要被重视的一个方面。

       

      本展览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文献展,内容包括有关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材料。核心是1997年到2000初之间组织的12个当代艺术展览(其中一些被叫停或取消),其场地包括大型公共美术馆、私人美术馆、商厦、酒吧、城乡交界处空间、都市建筑地下室、古建、会展中心以及不同类型的非展示空间。名为“取缔:关于展览的展览”的第二部分是一个展览中的展览。通过“再展示”12个历史展览之一的空间和内容,反思90年代实验性展览的组织者、艺术家和观众的互动。

       

      取缔:关于展览的展览

       

      这个“展览中的展览”又是一个“关于展览的展览”。它的目的是通过再现《是我! 》(北京太庙大殿,原定展期1999年11月21日至24日,冷林策划),反思90年代当代艺术展览的组织者、艺术家和观众的互动。

       

      当出席《是我!》开幕式的观众之一,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到达展场的时候,他手中的摄像机在第一时间记录下了现场的景观。影片的一句旁白—“作品都在里面,人都在外边”—成为策展当前这个展览的基本概念。

       

      这个“极简”展览包括两个空间和两个作品。外空间对应着《是我!》展厅前面的庭院,由吴文光的纪录片《日记:1998年11月21日。雪》转化成了一个公共表达的场地。内空间对应着《是我!》展厅的内部,其中宋冬的特定场地录像装置《父子·太庙》代表了当天在场但是看不见的作品。

       

      此展览曾于2000年在芝加哥大学斯玛特美术馆(Smart Museum of Ar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展出过。本次展示具有不同的时、空上下文以及特定的目的和意义。

      巫鸿

    • 池中有鳄,11位来自香格纳画廊的艺术家

      2016.06.12-2016.06.19
      Museum Art St. Urban,卢塞恩,瑞士

      今年 6 月 12 日开始,圣乌尔班前圣西多会修道院的巴洛克式空间内 传统的西方建筑将与中国当代艺术相遇。通过香格纳画廊 11 位艺术 家的作品,“池中有鳄”策展人亚历山大.格林姆引入一种全新的思维 方式,向观者证明:这些年轻人不再被限定于某种特定的形象或者审 美程式中了。

       

      就像那个池塘放鳄的隐喻,池塘中的鳄鱼,虽然一动不动,但是仍然 会让周身的鱼游动加快,中国的艺术景观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当代 艺术不再圄于艺术偶像大师之后。一种新的思维和心态进入艺术家工 作室,表现在他们的具体创作中。这种新思维使艺术家不再将自己定 义为放荡不羁的人群,而是这个社会的创新者和智囊团。他们有话要 说,他们说得很大声很清楚。他们使用 21 世纪的技术创新,评说社 会习俗,眼里闪着光,在广阔的多元化世界中无所畏惧地工作着。一种全新的自信由此而产生并确立,这是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当代艺术 的创作态度,一种与顺应习惯和潮流完全相反的态度。

      作品

    • 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亚洲艺术展

      2016.06.01-2016.12.01
      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堪培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NGA)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美术馆之一,拥有超过166,000件艺术作品。1967年作为国家公立美术馆的项目由澳大利亚政府组建。

      《玩 201301》曾于瑞士的巴塞尔艺博会以及悉尼的白兔美术馆展出过,现被后者永久收藏。此作品以不锈钢结构为主体,用黑色的 S&M 道具将外部包裹成一座座教堂的形状,而这似乎已经阐述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亚洲艺术部的策展人Lucie Folan认为这件作品除了其本身所包含的多重深刻含义外,整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也相当有趣。

      作品

    • 新资本论—黄予收藏展

      2016.05.22-2016.06.12
      成都当代美术馆,成都,中国

      1981年出生于四川的黄予是中国近年涌现出的最具实力和专业度的新一代藏家之一,他的艺术品收藏从古代佛造像、瓷器等开始,逐渐转向了当代绘画、雕塑、装置与影像,在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工作经历深化了他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系统与价值的认知。作为佛教信仰者,同时作为艺术收藏的收益者,黄予为家乡自贡的寺庙捐赠佛像,并且为当年的母校创建“助学基金”,他的另一个梦想是在成都创立美术馆和艺术博览会,持续推动当代艺术在西南地区的生态建构。

       

      本次展览将汇集六十六位重要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作品涵盖多重媒介和形态,可以视为正在进行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缩影与指南,尤其在观念绘画方面体现出出色的体系性,艺术家的名单包括了从余友涵、李山到谢南星、段建宇及更年轻的探索者们。展览邀请本土最重要的策展人之一、2011年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得主朱朱担任策展,以“新资本论”为题讨论消费主义语境中的当代艺术创作走向及艺术资本的能动性,并将在展览期间举办中国年轻收藏家巅峰论坛,届时将邀请数百位国内外重要美术馆、画廊的负责人,收藏家,商界人士和参展艺术家们等出席。

    • 不安的绿:聚焦一个颜色

      2016.05.22-2016.08.14
      MARTa Herford 美术馆,黑尔福德,德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移动图像和来自中国的用户指南

      2016.05.21-2016.06.26
      皮诺·帕斯卡里博物馆基金会,波利尼亚诺阿马雷,意大利

      Pino Pascali 基金会是意大利阿普利亚唯一的一家当代美术馆,除了馆藏外,美术馆会时常举办展览,以及组织每年的Pino Pascali 奖项。美术馆的创立可以追溯到1998年举办的Pino Pascali 回顾展,为纪念艺术家逝世30年,展览由策展人Achille Bonito Oliva 和Pietro Marino策划。

      Tutorial:Moving Image and A User’s Guide 是关于中国录像艺术的跨文化展览,由独立评论家、策展人Mariagrazia Costantino策划

      所谓“教程”(Tutorial),技术上是指那些使用某种策略和约定俗成来阐释特定内容的在线课程。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制作教程的方式,就是拍摄自己所做的最擅长的事,并把录像上传到YouTube上,与来自社交网络平台的粉丝进行分享。

      参与此次展览的艺术家们应用了相同的原理和技术,但对“教程”的概念进行了搞怪,并以此得出各种不同的带有批判性的结论。

    • 悉尼双年展

      2016.03.18-2016.06.05
      Cockatoo Island多地,悉尼 澳大利亚

      2016年第二十届悉尼双年展即将在3月18号到6月5日举行,而此次展出的主题则是援引了科幻小说作家威廉·吉布森的名言“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分布不均”。
      据悉,本次悉尼双年展此前已经宣布有来自35个国家的96位艺术家参展,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艺术家只有徐震一人,另外还有来自台湾地区的艺术家陈界仁、李明维、蔡佳葳、姚瑞中,新加坡艺术家黄汉明(Ming Wong)等华语地区艺术家也名列其中。
      此次双年展共设了包括新南威尔士美术馆(Art Gallery NSW)、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车厂当代艺术中心(Carriageworks)、白鹦鹉岛(Cockatoo Island )等七个展区以及一系列“过渡空间”来阐释展会主题。
      2016年悉尼双年展的核心议题是“如果每一个时代都设定了它自己的现实观,那么我们的这个时代呢?”双年展艺术总监Rosenthal补充道:“双年展试图探索的一个关键性理念是想要看看在虚拟与实体间的共通差别是如何变得越来越模糊。‘过渡空间’便是一个焦点:例如数字世界的交往、空间与陆地的移位与占位,以及政治与财力结构的互连与重叠。”

    • 艺术怎么样

      2016.03.14-2016.07.16
      Al Riwaq艺术中心,多哈 卡塔尔

      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委托当代艺术家蔡国强作为策展人,历时三年构思、策划大型群展《艺术怎么样?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将于2016年3月14日在卡塔尔多哈约3500平米的阿尔里瓦克(Al Riwaq)展览馆开幕。通过展示15位/组中国大陆出生的在世艺术家作品——陈星汉、胡向前、胡志军、 黄永砯、李燎、梁绍基、刘韡、刘小东、马文、孙原&彭禹、汪建伟、徐冰、徐震、杨福东、周春芽(按姓氏首字母拼音排序),直面艺术家自己对其“艺术表现方法、方法论,艺术态度及其观念的创造力”的追求。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更多是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议题、国家历史和大文化叙述,以及在艺术市场上的天价新闻。展览《艺术怎么样?》的问题,是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在所谓受欢迎、市场火爆的表象下,创造力怎么样,尤其是艺术家的‘活’怎么样的讨论。

       

      三年来,策展人蔡国强带领其工作室整理国内外逾250个中国主题相关展览,着重研究其中30个;关注约200位大陆出生在世中国当代艺术家;与20余位来自世界的文化、艺术、思想界专家学者和策展人展开讨论。旨在打造一个学术性展览,强调 “创造力”这千百年来艺术家孜孜以求、而在今天纷繁艺术展览中鲜被触及的根本议题。在回应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家创造力状态的怀疑的同时,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家试图面对或超越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艺术史纵横纬度的一系列艺术实践。目前世界当代艺术界也普遍着迷华丽热词和对艺术家及作品背景的文本分析,缺乏对艺术本身更直接的检视。因此,《艺术怎么样?》的问题,在世界当代艺术的今天也有特别意义。

       

      每位参展艺术家将围绕展览议题,在各自独立空间内展示自己对创造力的求索;作品横跨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表演、视频游戏等媒材。策展人亦邀请学者王明贤策划“中国当代艺术大事记”展厅:通过文献、图片、数据,为来自世界的观众提供中国艺术文化历史发展的大背景,展示中国社会制度的主流文化和非官方当代艺术间的并行、对比。

       

      展览将出版中、英、阿拉伯语画册,由蔡国强主编,以其创意自成作品。中文画册约30万字,收入三位世界著名学者不同角度深度撰⽂,15篇分析参展艺术家独特语言的精炼短文(学者撰写或艺术家自述);亦囊括策展⼈与20余位国内外艺术专家学者、15位参展艺术家的对谈精选,和“中国当代艺术大事记”等。

       

      展览还将发行60分钟的同名纪录片(33 Studio制作, 夏姗姗导演)。影片正视当代世界和中国创造力的缺失与艺术家的困境。试图通过策展人与艺术家和专家学者的坦诚讨论,展示策展目的和理念,也记录作品和展览的诞生过程 。通过艺术家工作室及其所在城市的文化风貌,给观众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窗口。

       

      作为2016中卡文化年项目之一,展览已得到中国国家艺术基金、北京市文化局、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大力支持。

    • 重型炮兵

      2016.03.09-2016.08.07
      白兔美术馆 ,悉尼,澳大利亚

      2016年3月9日,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白兔美术馆将举办一场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展,名为“重型炮兵”(Heavy Artillery),由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策展,参展的艺术家包括徐震、蒋志、刘成瑞、徐永旭、Shinji Ohmaki、宋红权、陈景亮、Aaajiao(徐文恺)、王雷、周珠旺、PSFO、林彦玮、耿雪、刘玮、杨黎明、郭建、刘建华、刘窗、何翔宇。

      白兔美术馆由澳大利亚收藏家朱迪·尼尔森(Judith Neilson)一手打造,是一间专门展示和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非营利性空间。朱迪·尼尔森每年都到中国来,亲手挑选自己的藏品,但从不参与拍卖,如今,她的白兔画廊中已经收纳了超过1000件中国当代艺术品。

    • 中国私语:乌利∙希克收藏展

      2016.02.19-2016.06.19
      伯尔尼美术馆,伯尔尼,瑞士

      十年前,瑞士伯尔尼美术馆(Kunstmuseum Bern)展出的乌利·希克(Uli Sigg)收藏展——“麻将”(Mahjong)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欧洲艺术界当时将此展视为西方认识中国当代艺术的“圣经”。十年后的2016年2月,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希克收藏展“中国私语”(Chinese Whispers)将在同一展馆续写传奇。

       

      这是继2006年“麻将”展览后,通过希克先生的收藏视角,又一次将中国当代艺术在欧洲的集中展示。“中国私语”由策展人凯萨琳·布勒(Kathleen Bühler)独立策展,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全球艺术与意识形态倾向这一领域的紧张关系进行探讨。策展人凯萨琳从希克先生所收藏的约35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2200件作品中,按照历史、政治和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形态等不同维度挑选出71位艺术家约150件作品,届时将在伯尔尼美术馆和保罗·克利艺术中心(Zentrum Paul Klee)共3500平米的展出面积中聚焦呈现。在约150件展出作品中,40%展出作品来自希克个人收藏,60%来自希克此前捐赠给香港M+博物馆的收藏。

       

      展览主题“中国私语”的灵感来自于一个普遍的传话游戏。人们排成一行或围成一圈,第一个人将获取到的原始信息传递给下一位,以此类推传递到最末,直至最后一位说出他所获取到的信息。而在这个游戏中,往往消息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播时每次都发生一些变化,增加对原始信息的讹误。策展人凯萨琳认为,这个游戏恰如其分的演示了普遍口头传播上有趣的地方,就如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一样。也正因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不断变化,使得原始信息和讹误信息交织、叠加、碰撞,产生新的话题、思考和可能性。

       

      在策展人凯萨琳看来,中国当代艺术进入西方的轨迹恰如这个传话游戏。如何充分应对和理解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它的发展?希克先生作为这其中的探险家,从上世纪70年代首次访问中国以来,就以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切入口之一持续关注了40年。而2006年至2016年十年期间,希克先生建立了他更加庞大和丰富的收藏体系,伯尔尼美术馆希望通过展示希克收藏这十年的变化引发观者对当下全球性艺术文化的思考。本次展览分为四大主题,分别是:一“来自中国的全球艺术”(Global Art from China)、二“论传统”(On Dealing with Tradition)、三“变化的痕迹”(Traces of Change)、四“消费狂热和精神追求之间”(Between Consumer mania and Spirituality)。

       

      从2006年的“麻将”到2016年的“中国私语”,希克先生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体量不断扩大同时,伯尔尼美术馆也在这十年间不断发展和壮大,其与保罗克利艺术中心合并,展出空间的扩大使得展览具备更多可能性。“麻将”展的成功使得观者期待十年后的“中国私语” 希克先生的藏品发生了何种变化?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了何种变化?虽然十年期间希克先生的藏品在世界各地举办过像“神秘字符”(Secret Signs)、“山水”(Shanshui)、“像想 !”(Go Figure)等不同类型的专题性展览, 但概览型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是继“麻将”后的第一次。

    • 本土: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

      2016.01.26-2016.05.02
      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法国

      自2016年1月27至2016年5月2日,路易威登基金会于法国巴黎举办展览“本土: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在展厅1号、2号、3号呈现12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不同代际的艺术家作品。本次展览的核心概念为“本土”——就中国当代艺术而言,该术语并不指向“民族性”,而意指对话的概念,试图就身份认同的普遍性、争议性话题反思所谓的“地域性”与“全球性”。这一概念对于理解中国当今的艺术家、策展与学术至关重要。

      参展艺术家运用包括高科技手段在内的不同技术与媒材,着眼于本土的传统与文化,使传统与现代发生融合与碰撞,展现了处于持续变动中的复杂社会图景。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当下的经济、生态、身份认同的现状,特别体现了城乡关系的转型状况。

      本次展览的目的并不在于勾勒出中国艺术界的全景,而在于凸显日新月异的艺术生产的多重形态特征;这种多样化更多地彰显在艺术家的个人创作中,而非特定的艺术潮流下。

      本次展览由路易威登基金会主办,UCCA当代艺术中心联合呈现,是近10年以来在法国举办的首次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本次展览由UCCA馆长田霏宇与路易威登基金会的策展人劳伦斯·博塞(Laurence Bossé)联合策划。

      作品

    2015

    • Plastic Myths

      2015.11.25-2016.06
      Asian Culture Complex Creation Space,光州,韩国

      亚洲艺术中心 (ACC) 于2015年11月15日在韩国光州开展筹备已久的文化项目。作为初始的项目之一,ACC 通过展览 Plastic Myths 于中心的第二空间内试图探讨亚洲的文华来源以及未来的身份发展。

    • 发明仪式,皮毛PIMO 当代艺术节

      2015.11.18-2015.11.23
      三亚艺术季跨年特别项目,海南,中国;
      皮毛PIMO 当代艺术节,上海,中国;
      第三届乌拉尔当代艺术节与工业双年展,叶卡捷琳堡,俄罗斯;
      第六届莫斯科双年展,莫斯科,俄罗斯;
      格拉兹美术馆,格拉兹, 奥地利

      “发明仪式”是为当代艺术展示所开创的一种新的现场艺术方式。作为仪式,它不仅象征着一种秩序,一种美学和政治标准,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对所有创造力、想象力及其革命性,乃至当代艺术本身的一种高度肯定。因此,从艺术家的实践,到仪式的结构,以及这样一种特别的展示媒介本身,意在开启一种朝向未来的思维和意志。

       

      整个“发明仪式” 由没顶公司联合艺术家陆平原和赵要共同策划和设计,长达40分钟左右,包含了20多位艺术家不同形式的作品,涉及录像、行为、文本、绘画、装置、雕塑以及图片等。

       

      发明仪式凸显了作品的存在方式,改变了艺术与观众的关系,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精神体验。从而提供了一种奇异的美学体验。

       

      本次”发明仪式”参与艺术家名单:陈晓云、储云、丁力、何岸、胡向前、阚萱、林科、李燎、李钢、刘韡、陆平原、刘成瑞、苗颖、施勇、汪建伟、王思顺、吴山专&英格、徐震(没顶公司出品)、杨振中、余极、原弓、张鼎、张慧、赵要、庄辉、郑国谷、周啸虎、朱昱

    • 15个房间

      2015.09.25-2015.11.08
      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中国

      《15个房间》是一个重要的现场艺术展,由MoMa PS1馆长兼首席策展人克劳斯•比森巴赫,和蛇形画廊联合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共同策展。这个展览由横跨不同时代和大陆的艺术家共同实现。在2015年的版本中,将比上一个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中展现的版本新增加一件作品,并将被呈现于由著名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建筑空间中。

      2015年的版本中,策展人将会邀请15个国际及中国艺术家来让每一个房间充满活力,同时探索一种把人作为“材料”的艺术作品与空间、时间和物质之间的关系。这会为观众带来一种更加有表演和互动体验的洞察力,观众每进入一个的房间都会遭遇一个新的处境,并置身于一系列不同的沉浸式的和亲密的体验之中。

      龙美术馆通过将这个特别的项目带到上海,不仅映像出观众和作品之间的融合,同时表达了这样一个信念:视觉艺术家能够像运用青铜、画布、喷墨、油画颜料、影像或其他形式的物理材料那样来运用“人体”创造他们的艺术作品。

      正如策展人声称的,这个展览的概念来自于现场艺术既可以是雕塑又可以和物理对象一样被持续展示。也就是说,现场艺术的展示将会从早晨持续到晚上,并贯穿整个美术馆的开放时间。但是当观众离开,美术馆晚上关门之后,这些“雕塑”也会走出美术馆。《15个房间》也反映了行为艺术如何可以创造一个展览重新上演,或者是事物不断被再生产的可能性。艺术不仅仅是通过实物和文献来传递,也可以在时间里游历。绘画一直是一个持久的有价值的艺术形式。教学艺术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可能性让艺术游历和持续。《15个房间》就像是这样:好比是基本文本,它可以在全世界不同地方被重新展示,也可以在50年或者当我们都去世的100年后被重新展出。缓慢不仅对策展的过程来说很重要,在《15个房间》的展览体验中也同样重要。《15个房间》的展览体验为参观者的观展方式创造了与加速相反的感觉,即变成了一个减速。事实上,当你必须打开一扇门的时候,运动将会变慢,就像进入一个人的家,是一种亲密的邂逅。

      由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展览空间对展览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像承担中间缓冲结构那样,将一系列美术馆空间中的亲密感受捆绑在了一起。这个理念不仅仅关注了展览的现场情况,也关注了展览周边的环境。令策展人和建筑师都感兴趣的是对外部开放的理念,创造公共空间,以及创造类似空间的可能性。本项目原由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MIF)、鲁尔国际艺术节2012-1014(RUHRTRIENNALE),以及曼彻斯特艺术画廊联合委任,并于2011年7月在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中首次展出《11个房间》。后来又在鲁尔国际艺术节2012-2014(RUHRTRIENNALE)展出《12个房间》,2013年4月在悉尼举行的卡尔多公共艺术项目中展出《13个房间》。2014年6月在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期间亦展出《14个房间》。每次展览的艺术家名单都略有不同。

    • 莫斯科双年展

      2015.09.22-2015.10.01
      VDNKh,莫斯科,俄罗斯

      2015年9月22日,第六届莫斯科当代艺术双年展在莫斯科开幕。这届名为《怎样共同生活?欧亚大陆心脏城市中心的一瞥》的展览主场地设在俄罗斯国民经济展览馆的中央展馆。组办者是俄罗斯联邦文化部、莫斯科市政府、苏联国民经济展览馆和“莫斯科双年展”艺术基金会,约有世界各国的70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此外,莫斯科的几十家展馆也同时展出不同题材的现代艺术作品。
    • 精神-当代中国的绘画运动

      2015.07.10-2015.09.06
      Padiglione d’Arte Contemporanea, 米兰,意大利

      本次展览是米兰但大概艺术博物馆策展部门为EXPO 2015策划设计的第一个展览项目,并作为Città世博会活动中的一部分,是米兰市政府为EXPO制定的跨时6个月的文化活动。《精神》从一个创新的角度探索绘画艺术与其他媒介的关系,以及本次参展横跨三代的20位艺术家在传统中国艺术中展现出的主题与方法。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不仅仅是在画布和纸张上完成,同时也涉及到装置,行为,雕塑,录像和数字媒体。

    • 不要拍摄画家,瑞银艺术收藏展

      2015.06.16-2015.10.04
      Villa Reale’s Gallerie d’Arte Moderna,米兰,意大利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China 8,莱恩鲁尔区中国当代艺术展

      2015.05.15-2015.09.13
      勒姆布鲁克博物馆,杜伊斯堡

      莱茵—鲁尔区的艺术与文化景观凭借其不计其数的博物馆和高含金量的文化设施在全世界艺术文化领域都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欧洲文化年“鲁尔2010”对于跨区域认识这些丰富的文化景观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事件,作为它的延续,各博物馆在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的积极推动下为同一个国际展览项目而合于可以成功实现这一奋斗目标:莱茵鲁尔区8座城市,9座博物馆,约120余位艺术家参展——中国8是迄今为止在德国举行的对中国当代艺术最大规模的一次汇集。

       

      中国8展览对北威斯特法伦州而言,在文化政治层面上也具有特殊意义。在“鲁尔2010”之后,这是这里首次举办一个8城9馆联展的国际性大型展览,这是一次德国与中国、欧洲与亚洲之间的文化交流。它们之间有许多共性:鲁尔大都市,这个德国最大的城市圈拥有约510万人口,正在经历着转型期。同样,结构的转型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这都会被艺术家反映在其作品之中。

       

      每个博物馆都会依据它自身的收藏历史、展览空间特性和中国当代艺术分支状况布置的展览:勒姆布鲁克博物馆《新造型》展出雕塑作品,米尔海姆(鲁尔河畔)艺术博物馆《异次元膜模式》展出装置和雕塑作品,格尔森基尔欣美术馆《传统和当今》展出水墨和书法作品,雷克林豪森艺术馆《绘画全景》展出新批判绘画作品,MKM当代艺术博物馆《可视世界的词汇》展出蜚声海内外的画家名作,马尔玻璃方雕塑博物馆《静止的时间》展出声音和视频作品,哈根奥斯特豪斯博物馆《艺术的典范》展出装置和物件作品,弗柯望博物馆《进程中的作品》展出中国最新点的摄影作品,北威斯特法伦会展中心《概况——视野中国》引导观众关注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所有展馆一起相互配合,展现了当下中国艺术领域一个多层次的剪影。

    • 从诗到日落,中国和国际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之一

      戴姆勒当代艺术收藏柏林中心,柏林,德国

      从一首诗到日落 (From a Poem to the Sunset) 是德国Daimler艺术收藏中心举办的最新收藏展系列的第一部分,由Dr. Renate Wiehager 和Christian Ganzenberg策划,此展览系列展出Daimler近期收藏的中国和国际艺术品。意识形状健身操(录像,行为)和意识形状博物馆-飞天女神(装置)于柏林Daimler当代中心展出。

       

      2013年,Daimler收藏中心在其国际收藏档案中开始增添一个重要的新面貌,囊括20多位中国艺术家的40余件艺术作品。从2015年起,这些新收藏在柏林开始面向公众的一系列公共展出。这些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与Daimler收藏的特殊兴趣意愿契合:对抽象与概念艺术的趋势关注,以及新媒体发展状况。同时,其收藏构造中形成了一种自有的新型综合特质,展现其文化与美学上的特异性。

    • THE BANK SHOW – VIVE LE CAPITAL

      2015.03.29-2015.05.25
      BANK,上海,中国

      世界的终结要比当前秩序或资本主义的终结容易想象的多。 —— 迈克尔 哈特

       

      在具有厚重上海历史记忆的地标——外滩,联结 1925 年告竣的前上海银行工会大楼该特定场域,BANK 向您呈献 The BANK Show, Vive le Capital,以探究、歌颂与批判全球金融比比皆是的力量。昔日,政治形态和宗教信念塑造了权力的格局。但,当世界以飞驰的步履迈进 21 世纪时,人们生计利益的命脉同资本的此涨彼伏愈发交织不清,非同等闲。在过去十年间,当国家认同和领土边境愈甚模糊之时,贫富差异的鸿沟和南北半球资本分化日渐显著。这次展览,我们旨在通过展现艺术家们的视角,来探讨他们在不同国家背景下对资本主义的深挚体验:它的优势与病垢,成效和纰漏;它触手可及的现实,亦或是从马克思到皮克迪的这段天马行空的臆想旅程。

       

      追溯至 20 世纪初,BANK 的“家”就已然落户在这世界商贸的中心。自那时起,作为亚洲重要的制造业、贸易区的枢纽,上海吸引着欧美各国地区的银行业主纷至涌来,扮演着名符其实的世界银行的角色。从本质上讲,那时的上海滩也酝酿着我们所熟识的现代市场全球化。以 BANK 非比寻常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为出发点,The BANK Show 意在对令人瞠目的资本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世界进行实验性还原与探索,而不仅仅是无聊乏味的政治游说,也不是道德层面上过分简化的“非白即黑”。

       

      参展艺术家:陈天灼、双飞艺术中心、克里斯托弗 · 德尔格(瑞士)、雷纳·加纳尔(奥地利)、张奕满+余昱昀(新加坡)、皮埃尔·于热(法国)、廖国核、艾罗德·米克(荷兰) 、詹尼·莫提(意大利) 、RAQs媒体小组(印度)、海蒂·芙欧特(比利时) 、徐震-没顶公司 、王思顺

       

    • 物体系

      2015.03.29 -2O15.06.28
      上海民生美术馆,上海,中国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荣幸带来中国当代艺术群展“物体系”(The System of Objects)。展览将贯穿美术馆的一楼展厅,展出44位艺术家的绘画、雕塑、装置、录像、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的作品。展览将于2015年3月29日开幕,持续至2015年6月28日。

       

      晚近以来,物在文化理论和当代哲学的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讨论。大体而言,对物的讨论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文化政治的模式,即认为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大规模的物的累积阶段,物是消费社会最显赫的标志,一个新的拜物教正在形成,物以其强烈的自主性对人构成了重重挤压。这个讨论受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影响,从二十世纪早期的本雅明、卢卡奇到中后期的罗兰·巴特和鲍德里亚都将物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另一种模式是哲学的模式。长期以来,哲学一直将物看作是与人相关联的领域,物总是人视野中的物,离开了人谈论物是没有意义的。这是自康德到海德格尔以来的所谓人和物之间的关联主义最简单的表述。但是,今天最激进的年轻哲学家提出了思辨实在论(Speculative Realism),即主张物有自己的独特领域,物可以从人的视野中,从与人的关系中解脱出来。物有自己的领域、命运和本体,一种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Object-oriented Ontology)正在形成。

       

      基于上述理论及中国当代艺术中对“物”的关注与创作的现状,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选取了最近二十年中富有代表性的与物有关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物体系”,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艺术家对物的思考、人们有关物的观念的变迁、物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进程和命运,以及最根本的,人是如何在和物的关联中来确定自身的形象的。

       

      此外,展览期间将会举办以“物”为主题的系列讲座,还会召开一次名为“物的理论”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 微妙的三角关系

      2015.03.10-05.10
      首尔美术馆,首尔,韩国

      微妙的三角关系将作为首尔市立美术馆(SeMA)2015年的第一个展览呈现给公众。此次展览由SeMA和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共同组织,并与2014年11月在SeMA举办的亚洲研讨会:微妙的三角关系联合呈现。继东亚境内各类私人或公共美术馆的馆长、策展人以及活跃在国际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的学术讨论后,本展览的重点聚焦在艺术家:Yangachi(韩国),徐震(中国)和小泉明朗(日本)的作品上。微妙的三角关系试图解脱对东北亚地区的西方化分析,以及地区内关于民族主义,地方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更多的关注于引领下一代思潮的艺术家的艺术世界。本次展览将进一步研究东北亚的当前状态,从而据此提出变革和发展。

       

      Yangachi,徐震和小泉明朗都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他们不仅引领着亚洲艺术界,也积极参与国际展览和艺术活动。Yangachi为本次展览带来了他的新作品海盐剧院海盐剧院是根据他对亚洲的地理特性和内在时间性的研究所进行的一项实验。 Yangachi致意并真切期待通过他的作品吸引新的观众。来自日本的小泉明朗带来的一系列作品旨在探索人类的情绪瞬间和控制力。对于此次展览-微妙的三角关系来说,他揭露了历史事实的消亡是如何被目睹和重建的,从而呈现了一个关于解构独特历史条件下的日本的重要视角。来自中国的徐震于2009年创办了没顶公司,并不断创造出对艺术限制和艺术内涵提出质疑的作品。徐震近期被邀请参与多元化的国际博物馆、迈阿密艺术巴塞尔博览会以及里昂双年展。徐震和小泉明朗均为第一次在韩国展示他们的大型作品。

       

      微妙的三角关系还将在美术馆三楼提供一个会议室举办研究讨论组,以此呈现出自1989年伊始韩、中、日三国的文化交流历史。讨论组在延续各国艺术史的基础上,为研究三者间的敏感性和有趣的社会政治历史创造了机会。此外,一个由SeMA教育主管部门和三边合作秘书处联合举办的教育项目,将邀请来自居住在首尔的东北亚青年,在展览和历史档案的平台内讨论和交流三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进一步对各国应采取的潜在策略分享他们的意见。取代一贯以沉思的态度来研究另一方,微妙的三角关系努力通过物化他们的主题,并积极参与彼此心理层面上的拓展,从而构建一个关于东北亚当代艺术的新话语。

       

       

       

    2014

    •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意象无限单元

      2014.06.18-2014.06.21
      巴塞尔,瑞士

      徐震的“永生“系列大型装置作品入选2014年第44届巴塞尔艺博会意象无限单元(Unlimited)。

      本届意象无限由美国纽约策展人Gianni Jetzer策展。意象无限单元是挑战传统艺术展会形式及规限的展览专区。展出具有时代前瞻性的作品如大规模雕塑、画作、录像放映、大型装置和现场表演等等。

      作品

    • 14间房

      2014.06.13-2014.06.23
      第三厅, MESSE巴塞尔, 巴塞尔, 瑞士

      Fondation Beyeler、巴塞尔艺术展及巴塞尔剧院宣布将于2014年6月14日至23日期间在巴塞尔举行名为《14房间》的大型现场艺术展览。展览请来Klaus Biesenbach及Hans Ulrich Obrist担任策展人,参与演出的艺术家包括Marina Abramovi$c、Allora and Calzadilla、Ed Atkins、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Damien Hirst、Otobong Nkanga、Roman Ondák、Santiago Sierra及徐震。

      《14房间》将于Messe Basel的3号展览厅举行。PS1当代艺术博物馆总监兼现代艺术博物馆总策展人Klaus Biesenbach、Serpentine Gallery 展览及节目部联合总监兼国际项目总监Hans Ulrich Obrist为这次展览策展人。这14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将各自负责一间房间,以“人”为素材创作艺术,探索空间、时间与物质性之间的关系。观众每到一间房间,都会遇上截然不同的环境。透过14个风格迥异的空间,让观赏者更设身处地的体验互动表演艺术。届时将有超过70位表演者──大部份来自巴塞尔──参与展览。

      在中国艺术家徐震的作品《只要一瞬间》(2005)中,观众可看见一个飘浮在半空、仿佛被冷冻了的人体,推翻了时间与万有引力的常规,促使观众对现实提出诘问,反思作品表面所呈现的不可能局面。

      本项目原由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鲁尔国际艺术节2012-2014(RUHRTRIENNALE),以及曼彻斯特艺廊携手合办,并在2011年7月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展出《11房间》,后来又在鲁尔国际艺术节2012-2014(RUHRTRIENNALE)展出《12房间》。2013年4月在悉尼Walsh Bay的2/3码头举行的Kaldor公共艺术项目亦有展出《13房间》。每次展览的艺术家名单略有不同。

    • 融•汇——天仁合艺美术馆开幕展

      2014.06.08-2014.08.07
      天仁合艺美术馆,杭州,中国

      2014年6月8日,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民营当代艺术美术馆——杭州天仁合艺美术馆,将携盛大的开馆群展“融•汇”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天仁合艺美术馆开馆群展以“融•汇”为主题,汇集61位知名中国当代艺术家联袂参展,100余件即将展出的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当代艺术形态,将是浙江省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为全面的当代艺术展览。本次展览的总策展人为知名策展人、批评家、天仁合艺美术馆馆长沈其斌,天仁合艺美术馆执行馆长赵婧妍、知名策展人肖雄、杜曦云担任联合策展人。

      本次群展总策展人、天仁合艺美术馆馆长沈其斌表示,中国当代艺术是从学习模仿西方开始,承袭现代主义的批判、反叛、颠覆的思想逻辑,因此长期以来被意识形态妖魔化,和大众审美及文化传统严重割裂,并没有找到真正接地气的方法论,也难以获得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导致中国当代艺术成为空中楼阁的文化奇观。可喜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历经近三十年探索发展,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在这一领域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们深刻反省和批判了自身文化的封闭性和劣根性,同时也一样认知和警惕西方文化的强权和侵略性;尤其大家重新对传统的学习与汲取,更有对所谓现代性中颠覆、反叛思想的再思索。他们已经站在时代前沿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同时在当代文化艺术领域获得了超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这次天仁合艺美术馆开馆展,展示的即是众多本土及海外华裔艺术家的最新艺术创作成果,为大众奉上一道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本次美术馆开馆展以融为法,汇聚当今文化盛世的能量,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务实耕耘,让天仁合艺美术馆这颗艺术的种子能真正生根发芽,健康成长。”沈其斌进一步阐述了本次群展的主题。

    • 艺想天开

      2014.05.30
      芮欧百货,上海,中国

      2014年5月30日的上海。南京西路车水马龙,盛况空前。芮欧百货一场盛大无比的庆典正在此上演。在芮欧来到上海的这两年中,始终以其个性多样的高端精品、精致贴心的服务与梦幻多变的创意,为现代都市年轻人创造着令人惊艳向往的购物体验,它毫无疑问地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受欢迎的奢华级摩登购物休闲地之一。

       

      活动当日,一场名为“In and Out Réel Shanghai Art艺想天开”的现代艺术展拉开了庆典的序幕。这场与香格纳画廊携手举办的展览,汇集了国内众多艺术大师的得意之作。20多件得奖作品、甚至一些从未被展出的收藏之作布满了芮欧的各个空间,整个商场如同一件艺术品一般格外引人瞩目。这恰恰也是芮欧从设计之初便贯穿始终的氛围——高雅时尚的都会风格,加之每个楼层都有专属的氛围与特色,令处处都充满精彩变化;在这个时尚且具有人文气息的空间里,处处充满美丽的旋律,联想和记忆。

       

      跟随明星、名流以及时尚达人们的红毯舞步,庆典正式开始。明星名人的风姿绰约或许已不足以令你称奇,但一些素未听闻的“草根”们却能在红毯上将“时髦”玩转自如,这着实让人惊艳不已。他们便是芮欧席卷全城的“红毯召集令”所评选出来的“时尚潮人”们。每个人都是主角,打造专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时尚和悠享高端品位的生活方式是芮欧所传递的理念。芮欧帮助你成为万众瞩目的时尚Icon。

       

      “Réel fun shopping”与各种互动游戏将庆典引入高潮。部分大牌为芮欧奉上“庆典厚礼”,史无前例地为粉丝们送福利。在血拼之余,你也可以参与到每一层不同主题的互动活动中,各式各样的新颖游戏引人入胜。

       

      这一夜的芮欧注定让人流连忘返;这一夜的南京西路,因为芮欧而不眠。

    • 天人之际:余德耀当代艺术

      2014.05.17-2014.06.30
      余德耀美术馆,上海

      2014年05月18日,位于徐汇滨江的余德耀美术馆正式对外开放,并推出开幕首展《天人之际:余德耀藏当代艺术》。开幕展汇聚国内外当代艺术名家,由著名艺术评论家,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策展。

      余德耀美术馆策展团队将基金会在当代艺术收藏上的成就系统化学术化地呈现给观众。以“天人之际”为题将“神话”与“历史”这两个概念以“对话”的方式展示出来。此次展览的意义不仅反映了余德耀先生当代艺术收藏的特殊性格和方向,更是为了发掘当代艺术创作和叙事中的一些基本倾向和逻辑。除了展出当代艺术界几位重量级艺术家的绘画、摄影和雕塑作品外,几件备受关注的大型装置也将首次在国内亮相,不仅将引起美术界的极大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将宣告一个新的当代美术公共空间在中国的出现。今后,以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为代表的多位国际学术界成员的学术委员会将为美术馆在学术教育上起到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 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2014.05.15-2014.05.28
      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香港,中国

      本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将于5月15-18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如期举行。这届的艺博会将会有200多家来自亚洲及亚太地区的顶尖艺廊。巴塞尔艺术展于国际艺术舞台上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香港展会也是很多国内艺术家通往世界的大门,同时让国际看到国内艺术界的现况与运作模式、艺廊与艺术家的合作关系,也让境外国际顶级艺廊把优秀作品带来香港展出。

      在这次的艺博会上,徐震的多件作品受邀参加香格纳画廊和长征空间的在画廊区展位的展览。继今年年初,徐震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划时代的个展,香格纳画廊会在展区展出两组徐震2013年的新作品系列“永生”和“没顶曲项瓶”。 与此同时,长征空间也特别在此次展位上展出他的数个经典系列,“天下”、“光源”、“蔓延”、“玩”、“意识形状博物馆”等,让博览会的观众亲身体验其创作能量。

      作品

    • 2014.05.01-2014.06.06
      莫斯科车库当代艺术中心,莫斯科,俄罗斯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十五年

      2014.04.26-2014.07.20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将于2014年4月26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OA)举办“CCAA十五年”大展,展览将成为CCAA从1998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首站上海从4月展至7月,并拟在未来几年巡展至中国其他地区。本次展览将展出CCAA15年中由国际国内评委共同评选的结果,以时间和人物为线索,以评选文献为展出内容的基础,梳理和全面呈现CCAA15年之于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和国际共同视角下的历史。

       

      本次展览的策展小组由4人组成:栗宪庭,刘栗溧, 李振华, 李立伟(Lars Nittve),其中李立伟担任国际策展顾问。CCAA15年以来共产生了24位获奖艺术家和批评家,此次展览将呈现19位获奖艺术家的50余件作品,探讨艺术家个体从时间,题材,内容的转变发展到作品展现方式等诸多元素,区别于通常的群展。展览以点带面的文献梳理方式将阐释这个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界重要的国际学术奖项,如何在15年间为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的交流架构桥梁;CCAA如何以公正, 独立,学术的原则,和以朴素, 严肃的态度在不同阶段不懈的鼓励充满活力但缺乏成熟发展机制的中国当代艺术,并表彰具有独立创造立场的艺术家和批评家。

       

      CCAA的15年,正是中国当代艺术波澜起伏,从半地下状态到茁壮成长的15年, 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从艺术要自由到媒介和个人语言、方法上的转型。CCAA这一独特的历史线索带给了中国当代艺术界许多思考, 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奖的标准从何来?中国当代艺术存在的国际化与自我传统文化理解的差异等等…..这些问题的探讨,将在本次展览中得以延续。而此展览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将中国当代艺术奖的研究成果更多的与公众分享,并以互动等方式拉近当代艺术的学术与广大观众的距离。不但使大众更加了解这个奖项的设置及运作方式,也通过这个奖项更加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

       

      整个展览位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5层空间,大约1500平米的展区根据功能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CCAA将开启15年文献资料可视化工程,对其进行信息分类、分析、关键词提取,并采用多媒体方式与观众互动,更大限度的争取观众的参与。此外,展览还将由一部纪录片作为整体线索的串联,纪录片通过第三者的视角,凝视CCAA和参与者的历史,从设定了时间节点和成就的现在,进行对过去的解构和重组。

       

      CCAA15年展希望在艺术史书写的线索上提供研究的可能性,从另一个角度,艺术与大众的关系也微妙的引入并体现,它是中国当代艺术15年发展中独特视角下的卓越艺术成就的一种集体呈现,也是探寻未来发展的一个独立的开端,希望观者能倘佯其中回味其中并引发对艺术对社会的思考。

    • 开今·借古,龙美术馆(西岸馆)开馆大展

      2014.03.28-2014.06.30
      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中国

      本次开馆大展特邀王璜生担任总策展人,曹庆晖、郭晓彦任联合策展人,以艺术史脉络的梳理为线索,结合龙美术馆自身的收藏特色,将开馆展的主题定为“开今·借古”。展览分为“古代·当下”、“国画·洋画”、“个案·历史”三大板块,展出包括中国当代艺术、中国近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在内的两百余位艺术名家的三百多件艺术作品。

       

      当代艺术即“今”之艺术,但“今”之艺术如何与“古”之艺术、与历史构成对话,构成延伸与超越的关系,这成为西岸馆开馆大展及作品空间陈列安排的切入点。古人云:“借古以开今”,是以“古”为出发点来创造“今”。而西岸馆开馆大展的出发点则是“开今”而“借古”,意是站在当下,在不断创造、开拓、实验的同时,把历史作为参照、对话、挑战和超越的对象。展览试图透过其中的对比性结构关系进行一种“史”的表述和“观”的论述,以“史”带“观”,以“观”入“史”,为当下已存在和正在发生着的艺术史提供一种解读视角,为参观者建构一个既有学理价值、又有情感体验的“艺术史的形状”,也为当代艺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反思的语境(王璜生语)。

    • Room Service

      2014.03.21-2014.06.22
      Staaliche Kunsthalle ,巴登,德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PANDAMONIUM 又一次发声 ——来自上海的媒体艺术

      2014.03.12-2014.06.29
      Kunstquartier Bethanien, 柏林,德国

      中国当代艺术自1993年第一次标志性地在柏林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 (世界文化中心)以China Avant-Garde的主题展出以来,便开始以自己特有的面貌,出现在当代艺术世界里。1979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第一批中国艺术先锋开始展示他们的作品,而中国艺术从要求创作自由,到今天对于本土和全球形势既复杂又微妙的变化的“发声”和回应,正好35个年头。 1988年艺术家张培力开始将创作重心从绘画转为影像艺术,尝试拓展这一媒介的美学和政治可能。在今日中国,影像艺术既是在媒介和美学上的推进,同时也是这个时代在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发展需要。

      本次展览的名称PANDAMONIUM,来自Panda(熊猫)和Pandemonium(可直译为:喧闹的场所)两者的结合体。它体现了两个互相冲突的理念:温和的、讨人喜欢的熊猫,作为中国传统的外交形象代表之一;与狂野的、富饶的、嘈杂的Pandemonium,弥尔顿《失乐园》中魔鬼的聚集地。这个新词的诞生描绘出中国艺术家过去十年来在新媒体领域的尝试与实验,及其所迸发出的混沌感。此外,中国当代艺术除了在艺术市场外,并未真正意义上地投身“全球化”。这一过程在表面上被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掩盖,同时受到政治和媒体导向的影响。 PANDAMONIUM希望通过聚焦上海艺术家——这一始终保持着开放态度的并远离政治中心北京的群体——在创作上通过新的媒介手段之尝试,再次完成对中国当代艺术从创作概念到美学理念的介绍。

      本次展览涉及了中国三代媒体艺术家的作品:从1980年代作为先锋的张培力和胡介鸣开创性地对媒体艺术的尝试;到下一代艺术家所获得的成功,例如享誉国际范围的杨福东;进而对比他们的学生,更年轻艺术家在确立自己视觉语言的过程中,对其老师的回应和反叛。这群新生代艺术家的作品将首次在柏林展出。整个项目还邀约了柏林本土的艺术家Thomas Eller、黄汉明同时展出作品来作为回应。 本次参展作品多数是单屏投影。通过这些极简和微妙的表现方式,观众不仅能够对“上海制造”的代表作品有更深的认识,并能够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当代艺术转型的规模。PANDAMONIUM特别荣幸能够展出包括杨福东、邱黯雄的新作。

    • 军械库

      2014.03.06-2014.03.09
      纽约,美国

      军械库艺术展执行总监诺阿·霍洛维茨(Noah Horowitz)说徐震是“敏锐的煽动者”。他希望通过这次与艺术家的合作,军械库艺术展能继续自己作为国际对话和批判思辨之平台的角色。

       

      在军械库艺术展将于2014年5月举办的展会上,对徐震的委托无疑将更加凸显中国元素。在2012的北欧诸国和2013的美国之后,特别策展单元,“军械库聚焦”(Armory Focus),将把目光转向中国。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总监田霏宇(Philip Tinari)被邀请负责这一单元来呈现20位不同世代不同地区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徐震艺术生涯中期回顾展将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他在军械库艺术展上的展览同期展出。徐震的作品涵盖了视频,装置,表演和摄影。“纵观他的艺术生涯,徐震都处在对于艺术和艺术家在当代中国角色批判思考的前沿阵地。他用睿智而幽默的方式探讨了当今文化产业的许多大问题。” 蒂纳利说。

       

      下次军械库艺术展将于位于纽约曼哈顿55街12大道的92号和94号码头举行,从2014年3月6日至9日。

    • 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第二届CAFAM双年展

      2014.02.28-2014.04.20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CAFAM双年展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以大学美术馆为平台的双年展,首届展“超有机:一个独特研究视角与实验”于2011年9月至11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成功举办,深获社会各界好评,并被多家机构及媒体评为2011年度中国“年度最佳展览”。

       

      第二届CAFAM双年展以“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为主题,将继续秉持国际性、当下性、前沿性的学术方向,深入探讨当代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与实验的精神、面貌与特征。第二届CAFAM双年展的总体策展方式将采取创新形式,基于艺术学院策展专业的设立及发展,及其在当代的策展活动中发挥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届CAFAM双年展将以邀请国际重要艺术学院的策展专业指导教师为学术主持,策展专业毕业并具有较出色策展成果的学生担任策展人,共同构成具有创新意义和教学实践及实验意义的策展团队,来策划、组织、实施本届CAFAM双年展。这些被推荐的策展人将以他们各自的学术特征来策划、呈现他们所关注的艺术课题和艺术家,使得策展的实践既与艺术教育有关,又与当代艺术的生态有关,从纵向、横向来推动策展与艺术的实践活动。

       

      因为这是跨越地区、跨越文化的横向策展实践的一次双年展,所以我们特别强调这些策展人所呈现的问题、话题具有超经验的性质,即它们是超越当下情景、特定类型、单一学科的艺术展览表现;同时,作为策展,我们也强调它不是孤立的展览计划和落实,而是一种超策展的学术研究,它纵向地思考历史,又横向地架通不同学科知识的对话,以艺术的方式来昭示当代国际社会的关注点与特殊性。另外,因为这是国际间合作的双年展,从观念到作品到具体语言的翻译转译也是我们思考的方面之一。语言的交流永远都是一项文化事件,凡有文化变革与发展,都会与文本的语言翻译有关,其背后就是文化观念的转移、传递和解读。这种超经验、超策展、超翻译的方式和目标,是希望通过一种新型的双年展价值诉求,以突出、强化当代的策展经由学院教育与社会实践,走向综合知识构成、走向艺术生态有机整体的趋势。

    • 5+

      2014.02.23-2014.04.13
      香格纳北京,北京,中国

      香格纳画廊北京空间于2014年2月23日推出了2014年度的第一个展览“5+”。 此次展览汇集了丁乙、耿建翌、胡介鸣、王友身、徐震-没顶公司出品、杨福东、余友涵、张恩利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或者少有公开,或者从未在北京展出。

       

      香格纳北京空间从2008年开幕到去年2013年,已历经5年的时间。当香格纳北京空间面对这个数字的时候,往往会让人感觉站在回望过去和面向未来的中轴线上;在这里,如果说“5”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计算单位,那么“+”则是跳出物理维度的定义后,表现出的明确态度。“5+”是一个新时间节点的开始,是一种继承和延续,“5+”也是对5年之后的展望,是新探索历程的起点。作为香格纳画廊北京空间2014年的第一个展览,被强调,被寄予了更多“可能性”。

    • 工厂 , 选自瑞士银行艺术收藏

      2014.01.25-2014.05.10
      高雄市立美术馆,台湾

      伴随着流行与消费文化的抬头兴盛,以探讨大众生活为主轴的「普普艺术」(Pop Art)风靡了1960年代以后西方艺坛,更为当代亚洲艺术注入全新的思潮及活力。本展由英籍策展人史蒂芬‧麦卡布雷(Stephen McCoubrey)所策画,呈现瑞银集团近半世纪的重要收藏,展品横跨1960年代经典美国普普艺术作品,80、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欧洲艺术家创作,以及近年备受瞩目的亚洲当代艺术表现,同时囊括多位普普巨匠,诸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等人对消费文明的经典诠释,从历史到今日、经典到前卫、西方到东方,融合通俗语汇与多元的表现方式,开启我们对所处生活景域的思索与观照。

      2014年1月25日-5月10日高雄市立美术馆将推出新展《工厂》展览的展品以“消费文化”为主题,选自于瑞士银行艺术收藏。展览作品包括Andy Warhol, Wayne Thiebaud, Roy Lichtenstein, Claes Oldenburg, Christopher Wool, Ed Ruscha, Alighiero e Boetti, Andreas Gursky, Damien Hirst, John Baldessari, 杉本博司, 罗氏兄弟, Thukral and Tagra, Navin Rawanchaikul, 洪浩, 没顶公司, 陈界仁和曹斐。

    2013

    • 中华廿八人

      2013.12.04-2014.08.01
      卢贝尔家族收藏,迈阿密,美国

      2013年12月4日-2014年8月1日,“中华廿八人-卢贝尔家族收藏展”在迈阿密当代艺术美术馆举办。《中华廿八人》是卢贝尔家族于2001至2012年间五次来中国考察的成果;在此期间,他们拜访了位于北京,成都,广州,杭州,香港,西安和上海的一百间艺术工作室,并收藏了28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绘画,摄影,雕塑和视频装置。

       

      这将会是其中许多艺术家在北美的首次亮相。该次参展的艺术家中,年龄最大的生于1954年,最小的则生于1986年。本次展览将同时提供语音导览及图文并茂的中英文双语画册。该画册长达256页,其包含了各位艺术家的声明。该展览占据卢贝尔当代艺术基金会40,000平方英尺博物馆中的所有28个展馆。

       

      本次展览中的所有艺术品都属于永久藏品。

    • 离合器

      2013.09.06-2013.11.24
      香格纳H空间,上海,中国

      2013 年 9 月 6 日开幕的展览《离合器》将是香格纳画廊 H 空间全面调整后的首次公开亮相。参展艺术家有鸟头、陈晓云、丁乙、耿建翌、胡介鸣、计文于 – 朱卫兵、阚萱、梁绍基、申凡、孙逊、唐茂宏、徐震、杨福东、余友涵、杨振中、张鼎、张恩利及周铁海。展览有意将这些艺术家每个人的早期与近期作品作为一组共同展示 , 其中不乏少有对外公开的作品。观者或将发现其中前与后的变化及秉承的脉络联系 , 而这又恰好迎合了本次展览的题目“离合器”。

      “离合器”本身作为一种与发动机相连的传动构件 , 依靠接触摩擦来传递力 , 使得汽车平稳运行;我们很容易在艺术圈找到“离合器”现象:它是一种中间量 , 可能就隐藏在艺术家与画廊的关系间 , 它用自身减少摩擦传递力量 , 推动着艺术家的创作 , 也引导着画廊的脚步;同时它也可以在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找到 , 老作品与新作品的互相对比、碰撞摩擦 , “离合器”在加与减的联动中 , 作为一种承前启后的力量 , 形成了清晰的作品线索。

    • 第12届里昂双年展

      第12届里昂双年展,里昂,法国

    • 中国中国 , 来自中国艺术家的群展

      2013.05.17-2013.10.06
      平丘克艺术中心,基辅,乌克兰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艺术与社会进程——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2013.05.13-2013.6.13
      圈子艺术中心,深圳,中国

      人生存在具体的现实境况中,以追求生存和幸福为出发点,在遭遇现实时不断的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从个体的亲身体验出发,发现问题→怎么办→具体的行动→实际效果→发现新的问题……这个过程构成了个体生命的历程和内容,也形成了人类的现实境况。艺术家/艺术作品,是人/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生存在现实中的人,对他的生存体验、思考的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人类的思维方式不愿接受杂乱无章的东西,要把它整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在学科、领域、系统的划分中,把某一类人的某种表达、实践方式定义为“艺术”。随着社会现实的流动变化,“艺术家”和“艺术”的定义,随着具体的现实情境而不断变动。

      “当代艺术”作为一个概念,是不断生长、流动的,很难准确界定它。但强烈的时间意识,以及和社会的紧密关系,是它的明显特征。在国际范围内,以研究艺术自身形式规律为主的现代主义艺术,在1960、70年代完成任务,引发了艺术的终结和解放——生活就是艺术、一切都是艺术。此后,艺术不断向曾经不是艺术的领域拓展、渗透,泛化为“视觉文化”,其影响力逐渐向更多的社会文化领域中渗透。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视觉生产越来越方便、表达交流越来越自由,“当代艺术”的范围和可能性被更加迅速的扩张。

      生存在中国本土的个体,欲望、诉求、体验、思考等都被中国当下的现实境况塑造、制约着。同时,这些个体的欲望、诉求、体验、思考等,也在生产、塑造、制约着中国当下的现实境况。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中,现实境况和个体都在流动、变化着,无限丰富复杂。以1979年的“星星美展”为明显标志的中国当代艺术(以前称为“新潮美术”或“前卫艺术”),以个体意识的觉醒为背景,以追求人性解放、个体自由为目的。在这种目的的驱动下,反抗压抑它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文化意识,成为当代艺术的明显表现。30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在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越来越丰富、多元,它的参与人数和综合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

      当代艺术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艺术家是主体之一,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敏感”、“自由”、“创造”是当代艺术的品质所在,艺术家在这些方面是很突出的。他们首先是作品的创造者,以具体的作品和社会互动。很多艺术家又具有多重能力和身份,在艺术系统内部和外部,依然有产生实效的其他行动,比如介入写作、策展、教育、社区规划,以及跨界合作等。当然,他们也可能遭遇到自身的很多阻碍,以及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那么,他们在社会进程中的角色和效果是什么?他们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方面的可能性?

      中国当代艺术是复杂、多元的,而且在不断的生长、流动,如同中国的社会进程般,充满了不确定性。本次展览集中于“当代艺术与社会进程”这个角度,选择部分艺术家。为了呈现他们的行动轨迹,以及讨论其中的问题,本次展览采取文献展示的方式。根据艺术家的艺术方向,划分为6条线索:社会结构、底层经验、自我审视、事件互动、时间空间、艺术内外。当然,这样的划分只能是粗略和暂时的,因为当代艺术本身与好奇、冒险等有着复杂的联系,艺术家所关注的问题又往往是动态的,在丰富的方向和领域间流动、蔓延、交织,触发出更多的未知。

    • 重新阅读

      2013.05.03-2013.07.07
      香格纳新加坡,新加坡

      艺术品需要我们常常阅读。因为好的艺术品会与观众不断产生新的对话内容或者方式。比如当语境发生改变时,人们可能会获得对作品的新解释。

      此次,香格纳画廊在新加坡空间呈现的群展“重新阅读”,试图启发观众去探索基于不同时空以及文化语境而对艺术作品产生的全新经验;试图刺激观众始终保持对艺术品和环境之间关系的敏感度 。

    • 消极或抵抗?

      2013.04.20-2013.06.08
      泰康空间,北京,中国

      群展“消极或抵抗?”邀请了27位艺术家,展出他们自80年代末至今创作的30余件政治题材的作品。作品的形式涵盖了包括摄影、录像、绘画、装置在内的各种媒介,其中几位艺术家还展出了珍贵的创作手稿。

      今天一切都被笼罩在“泛政治”之下,但“消极或抵抗?”这个展览更多是关于现实层面上的、可见的政治。这里的“消极”和“抵抗”不指涉作品分类,也不指涉艺术家的创作强度,更不作为理解展览的关键词,它是抛给艺术家及观众的一个问题,即在关于政治的艺术视阈里,作为艺术家与观众的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以及怎样做?展览试图呈现艺术家们在涉及这一题材的创作中,关注对象与符号的变迁,以及这一话题在艺术家创作中如何处理、呈现以及他们二者之间的影响。希望借此展览能唤起业内对此一话题的探讨与热情。

      展览作品围绕“精神中轴”、“伟大的肖像”、“日常与集体”、“排演”、“地缘与国际想象”五个主题展开。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精彩作品不能在展厅具体呈现,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展览将分为可见与不可见两部分呈现,我们将这部分作品信息转换为二维码穿插于展览作品的间隙。参观展览时请您自带移动智能终端进行扫描,这里将为您开启更为广阔的理解本次展览及同类作品的通道。我们向这部分未能列出名字但却作为我们展览一部分的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致以深深的敬意与感谢。期待您的莅临。

      作品

    • 13个房间

      2013.04.11-2013.04.21
      KALDOR公共艺术项目,沃尔什湾,悉尼,澳大利亚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歧异花园

      2013.11.02-2014.03.02
      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中国

      四方当代美术馆开馆展重新思考了以中国文人园林中的隐逸精神为根基的乌托邦传统。在这一被重提的语境中,此展览将众多的主题串联了起来,如纪念碑式的建筑与供士人清赏雅集的园林建筑的意义、身体、享乐主义与体验经济等等。

       

      展览将会邀请何岸、加布里埃尔·莱斯特、没顶公司(徐震),以及南京的新锐艺术家李竞雄专为此展创作。除了为特定空间创作的作品之外,展览还将呈现重要的国际艺术家为此展提供的作品及四方当代美术馆的部分永久收藏,如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梁苇、曾根裕、傅丹、段建宇、马琳·杜马斯、阚萱、安塞姆·基弗、毛焰、露西·雷文、吕克·图伊曼斯、杨福东、张恩利、周春芽和张培力等艺术家的作品。

       

      同时,开馆展还将首次面向公众集中展现众多获奖建筑师作品,包括斯蒂文·霍尔、矶崎新、王澍、戴维·艾德加耶、艾未未、马蒂·沙那克塞那豪等。

      作品

    • 上海惊奇 , 一场关于上海当代艺术的群展

      2013.03.01-2013.04.10
      K11购物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上海惊奇”由居住在上海的两位年轻策展人许宇、吴蔚联合策划。该项目主要由展览与艺术档案两部分组成,回溯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上海当代艺术景观,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群体的变化,以及过去15年里来自美术馆、独立艺术机构、艺术中心、画廊、媒体、出版等方面的繁衍、转型。

      其中,“一场关于上海的当代艺术群展”展出自90年代末,活跃或者展出于这座城市的艺术家及其最能代表这座城市文化气质和特征的作品,从中反映出上海的都市变化与艺术发展,以及不断催生的活力与朝气。

      “浏览器#1:新千年上海当代艺术档案”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一间阅览室,将以出版物、印刷品、地图和电子数据等形式,再现与这座城市文化血脉相通的展览活动、机构风景,以及各国驻沪文化机构的工作等动态瞬间。

    • 行进中的亚洲 , 走向新艺术网络 2004-2013

      2013.02.22-2013.06.16
      惠林顿城市美术馆,惠林顿,新西兰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绿盒子 , 重绘形貌——媒体现实的空间

      2013.01.11-2013.01.29
      天鸿美和院文化艺术发展中心,杭州,中国

      我们正日渐浸入媒体所构筑的现实世界,甚至,今天的媒体可以用一种“超真实”的方式刷新真实,然而新旧并不是表面上的一种进步和包含的关系,不论传统或新兴媒体实际上并不可互相替代,它们各自都凝聚着某种特定的对于现实本身的感知方式。所以,我们今天面对的共同问题即:在媒体与现实之间的那个空间是什么?

      绿盒子的存在是虚构的,但它也不能更真实。

    2012

    • 距离产生美 , 由GUEST小组、TOF小组、没顶公司共同策划和创造的一个展示现场

      2012.10.20-2012.11.18
      香格纳北京,北京

      《距离产生美》是由GUEST小组、没顶公司、TOF小组共同策划和创造的一个展示现场。

      在此“距离产生美”这著名的美学讨论,被冠以绘画的名义再次发生了,此时它演变成一场关于如何去欣赏绘画的展示行动!
      “美”成为了那段尝试解放的“距离”。用逆行思维去改变那个表象的平面,将其转换为一片新的感知领域。

      GUEST是一个由三位中国极具天赋的年轻艺术家组成的艺术团体:赵要、徐渠、陆平原,这些艺术家同时也在开展自己的个人事业。主要展览:站在小丑的肩膀上,UCCA,北京 2012(由没顶公司策划)。赵要1981年生于四川泸州,现生活工作于北京,近期个展:赵要: 我是你的黑夜,北京公社(北京,2011);51平方: 3# 赵要 ,泰康空间(北京,2010)。徐渠1978年,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近期个展:西沙—南海牧场项目No.1,禾木空间(北京,2011);泰康空间,泰康空间(北京,2010)。陆平原1984年生于中国浙江,现生活工作于上海,近期个展:胶囊, Gallery Box, 哥特堡(瑞典,2011);自律的呼吸,上海M50创意中心(上海,2010)。

      TOF小组(丁力,金锋)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关心为”特定”顾客需求提供服务的理念,充分利用其艺术创作经验和手段,以某种样本的扩张体验为其出发点,在其普遍日常的超真实经验中提取可能性。近期展览:7-手册tof个展,桃浦当代艺术中心(上海,2012);严防死守2012-末日大派对,桃浦当代艺术中心,(上海,2012);逃生计划,桃浦大楼(上海,2011)。金锋1967年生于上海,1991年毕业于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工艺美术专业(现东华大学),现工作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丁力1979年生于上海,2008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没顶公司是由艺术家徐震创办于2009年。 是一个当代艺术创作型公司,以生产艺术创造力为核心,致力于探索当代文化的无限可能。这对当代艺术的创作模式、收藏消费系统以及作者权等问题开始了全面挑战和标准的刷新。 没顶公司展览包括: 《看见自己的眼睛-中东当代艺术展》,香格纳画廊,上海,中国(2009); S.M.A.K., 根特,比利时(2009);IKON美术馆,伯明翰,英国(2010);《意识形状》,伯尔尼美术馆,伯尔尼,瑞士(2011);《意识形状》,长征空间,北京,中国(2011);《意识行动》,香格纳画廊,上海,中国(2011)。 没顶公司也参与了2010年第8届上海双年展与第7届韩国釜山双年展,2009年中国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的群展,以及2011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展览《Rijskakademie OPEN LIVE 4#》等等。 策划项目除了没顶空间(2010)和桃浦当代艺术中心(2011)的展览之外,还有上海松江创意工房的展览《资产阶级化了的无产阶级,当代艺术展在松江》(2009)。

    • 第七届亚太地区当代艺术三年展

      2012.12.08-2013.04.14
      现代艺术美术馆及昆士兰美术馆,布里斯班,澳大利亚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中产阶级拘谨的魅力 , 当代华人观点

      2012.11.09-2012.11.30
      易雅居当代空间,台北,台湾

      过去二十年来,当代艺术已然发展成一种商业形式,某程度上,它代表了经济资产、物件与品味。当代艺术被视为人人想追求的身分象征,尽管有金融危机,当代艺术依然不断蓬勃发展,衍生出各种交易,吸引着全球的艺术爱好者与收藏家。这不见得是好事或坏事,也不见得和过去几世纪以来,传统定义上的制造、买卖艺术品的方式迥异。但过去二十年来,艺术市场的规模与膨胀速度,确已形成一个全新现象。

      在亚洲中产阶级化的社会里,当代艺术仍处于灰色地带,它的定位模糊,让人无法确定它究竟是一种装饰性的品味、一种投资手段,还是一种打造自我形象的过程。当代艺术也成为各种层次的交融混合,长久以来传统的集体主义,现在却与新兴的全球化浪潮互相碰撞冲击。亚洲的当代艺术完全被西方世界的表面形象所影响,东方眼中的西方世界是巴洛克式的黄金年代,混合着当代的世故与优雅。这个观点,藉由东方的自我意识,与其企图发展成熟艺术品味的欲望同时展现,这是典型暴发戸社会的特征。

      过去几十年来,东方对现代化及其象征的接受、吸收,已反映在当代艺术展场的快速发展上,大部份展场受到西方思维「白盒子」(white box)的高度影响。因此,艺术作品都在抽象的建筑物中展出,这些建筑无形中孤立了这些作品,或是像某些人所说的,让作品得以在专业场域中展出。

      好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某种可能性,就是在另类空间中展示艺术品,而不一定是在画廊或博物馆。一般而言,中国与东亚传统中,展示艺术品有个很特别的方式,通常是在很小、很亲密的私人空间,让亲朋好友可以欣赏艺术作品。概念上而言,在这样的空间中,家具、装饰品、艺术、书籍、茶和音乐,都是同一种经验的元素。这种想法不但笼统,而且很肤浅,但它确实描绘了一种值得注意的现况,尤其是在文化场域仍被千年文化遗产所影响的中国。

      《中产阶级拘谨的魅力-当代华人观点》一展,由曾文泉和Arthub负责人乐大豆(Davide Quadrio)共同策划,并由李晏祯担任助理策展人。此展旨在将中国当代艺术移转到不同背景,让它分享一个「亲密」世界、一种私人空间,远离所谓的「白盒子」(white box)经验。

      为了彻底执行这个概念,此展分为两区:台北市中心的易雅居,展出艺术团体「没顶」、艺术家杨福东、蔡佳葳、Julika Rudelius、杨振中、张奕满、刘建华、李俊、耿建翌、邱志杰、蒋鹏奕、陈轴,以及周啸虎的作品。这些作品和居家场域有直接的关连,它们都试图挑战并尽其所能地融入这个装饰性空间。负责执行这次装置的「艺术战争公司[是指The Art War Company吗?原文说The War Art Company 不过好像是笔误?]」,受两位策展人之邀,特别深入参与此次创作过程,和艺术家张恩利、张培力等人,共同创作场域特定的艺术作品。

      第二个展场 – 艺典藏,是个位于内湖的崭新空间,将作为艺术品的收藏地点。 艺典藏展出的作品包含艺术家杨振中、张培力的巨型作品,以及李然、蒋鹏奕张奕满、Francesco Simeti与张恩利的极简主义作品。展出作品的主轴,与私密、社会性、过渡期以及心理空间等议题相关,赋予展览一个更抽象、却也更普遍全面的解读方式。有些作品的呈现方式,将延伸购买家具的经验,但解构了先前在家具店(易雅居)的背景与印象,而在传统定义中的艺术展示空间,也就是「白盒子」(white box)中呈现作品,成为某种对艺术品价值与存在意义的反抗。

      此展览将纪录在一本制作精美的画册中,日后将持续发展,深入探讨以上议题,并希望能够为中国艺术创造一个多元化、更人性化,并对亚洲艺术与发展更敏锐的创作背景。

      此展呈现三代中国艺术家以及国际级艺术家们的作品,他们藉由多面向的中国经验,和文化界产生广大连结。因此,这并非一个「中国的」展览,而是一个「关于」中国,和它多元化艺术家与其发展的展览。中国是个艺术实验的平台,一个仍在建构的空间。正因如此,中国对于新模式、新思潮、新的当代格局及其看法与价值,也就显得特别宽容开放。

      我想要感谢所有参与的艺术家与画廊,谢谢他们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有些人甚至接受了首次在台展出作品的挑战。另外,感谢曾文泉、李晏祯、[麻烦请协助填入正确中文名字:Lorries Chang 、Angela Yi、Amber Hsieh、毛、林广明]张增伟、易英谟、谢佳璇、懋、林冠明等人,谢谢他们的专业与不断的支持。

      乐大豆
      2012年10月在上海

    • 究竟是什么使得世界末日如此吸引人?

      2012.11.24-2012.12.31
      视界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许多预言都认为我们即将面临世界末日的到来。诺斯费拉图、玛雅日历、印度圣人迦尔吉-巴观、易经、德雷斯顿典籍等等都指出这个迫近的末日。而在现实的困难与窘境面前,这个随时降临的末日却带给我们一系列的复杂感受:好奇、兴奋、得意或安慰。我想说的是,“究竟是什么使得世界末日如此的吸引人?”

      而且,其实早在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就受到关于末日的天启。实际上,所有宗教派别都有他们各自的末世论观点,就如同拥有一个集体死亡的愿望就是身为人类的一部分。最近,形式各样的好莱坞电影、书籍、媒体宣传以及普通的公众闲聊都会涉及这个话题。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我们思考吗?它是否已经发生而我们却全然不知?我们应该为此庆贺吗?这会是像那些我们舒适地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的卫星节目吗?如同那些描述末日的影片,报导人为灾难的新闻,还是一场世界杯那样?对于整个全球文化,它正朝向盛行汉堡包和宗教冲突的世俗景象迈进,世界末日这个问题真的还重要吗?

      这个展览的题目取自理查德·汉密尔顿的作品《究竟是什么使得如今的家如此不同又如此吸引人?》,他当时是为了回应一个早期跨界展览《这是明天》而创作,此展览旨在探索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对于世界产生的影响。而如今,在这个流行、媒体和消费潮流充分浸淫下的全球文化环境,我们应如何面对这个终极状况?这个展览呈现的是一些艺术家针对这个疑问做出的回应。

    • 见所未见-第四届广州三年展

      2012.09.28-2012.12.16
      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广州三年展”是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是国内最大的艺术盛事之一。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分为“启动展”、“项目展”、“主题展“以及“论坛计划”四大部分,通过“启动展”提出问题、“项目展”针对这些问题深化为个案研究,而“主题展”则是对此前所有研究做出总体归纳。
      2011年9月开幕的启动展“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吸引了十余万观众参观,在国内外业界引起长久的热议,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对外文化交流效果,并被文化部评为2011年“国家重点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2012年9月28日,作为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重中之重的收官之作——由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姜节泓和英国艾康(IKON)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金斯共同策划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即将揭开序幕。

      一、独特的空间互动
      本次主题展以“见所未见”为主题,将于2012年9月28日-12月16日分别在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及正佳广场等多处空间举行。这三个展览空间各具特色:广东美术馆展示作品,广州大剧院呈现艺术表演,而作为南方最大购物中心的正佳广场以公共空间形式拉近观众与艺术的距离。这三个空间将以一种非常强的开放性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从而使广州和国际前沿的当代文化持续性地发生紧密关联。

      二、阵容庞大的艺术家群
      本次主题展的参展艺术家来自24个国家或地区,共75名/组,汇集了众多国际知名艺术家,如20世纪最为著名的先锋派大师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2010年度英国特纳奖获得者苏珊•菲利普斯等。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动态影像、装置、声音与现场表演等多种艺术媒介形式。这一系列作品将以对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人的心理结构的变化进行演绎,以此来为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见所未见的主题
      这个展览的主题既有通俗易懂的词面,也有深奥莫测的所指,是一个没有玄机的“玄机”。英文“the Unseen”的词意源于“看见、或明白、领会”,可以促成与视觉发生直接关系的智力活动,特别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延伸出种种与观看、认知和想像相关的丰富内涵。“未见”不但包含了“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同时也指向一种对于事物本身是否存在的不确定性。“The Unseen”的中文在此意译为“见所未见”。“见所未见”一方面出于人类肉眼视觉的有限性——“眼界”之短浅;而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对自然感知经验的超越。

    • How to Eclipse the Light: Curated by Karen Archey

      2012.09.07-2012.10.05
      WILKINSON画廊,伦敦,,英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景像-中国新艺术

      2012.09.15-2012.09.25
      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

      以“景像2012——中国新艺术”为展览的命题,是因为在中国今天的现实中中国现有的社会、文化在表象上构成了一种迷幻的景观。在很大程度上,这前所未有的现状是用一种不断制造、产品堆积的方式来充斥着我们的生存空间,让我们乐此不疲的沉溺其中,被动地接受传媒、意识形态、消费观念等种种信息。在被一切视觉映像装备起来的新系统中,这些被物质填充的幻象,已史无前例地形成了当下的社会生活,同样地在潜移默化中也形成了人们行动的目标。正因为这样的生存事实和文化事实,才使得我们企图用上海美术馆这个特殊的场馆,来回应我们今天的文化处境,我在想,中国的前卫艺术,如果能在这样的前提下,坚持它一贯的先锋态度,进而探讨由资本扩张、国家传媒所植入的中国式的思维转变,我们的展览就会形成不同于过去的思想维度。

    • 过剩作家

      2012.09.05-2012.10.28
      WITTE DE WITH,鹿特丹,荷兰

      Witte de With 当代艺术中心荣誉推出《过剩作家》群展项目。该展览将从心理、智力与政治的互动视角诠释“合作”这一术语。

      如果不考虑个人情感,合作可能是政治学最基础的形态——小到“三人拾柴火焰高”这样的基本道理,大到国与国之间的结盟,都可以看出合作的重要性。为揭开此中奥秘,《过剩作家》将目光转向了一群艺术家,他们勾画、描绘了协作关系内在的裂痕,从历史(艺术)和社会的亏欠,到信任、慷慨、激励、敌对乃至共择。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期望各大机构能够联合起来,组成一种有力的手段,去缓解那些对朴素的争辩。

      就在这样一个时刻,《过剩作家》摒弃所有诠释性的叙述方式,横空出世了。 可能有人质疑,《过剩作家》是否回避了另一个问题:合作是自身的终结?亦或者,是一段无尽扩展的脆弱过程,让心理、智力和政治这三个动因相互竞争、此消彼长?

    • 变化的艺术——来自中国的新方向

      2012.09.05-2012.12.09
      海沃德美术馆,伦敦,英国

      2012年9月5日至12月9日,海沃德美术馆将举行一个充满活力的展览,介绍那些不甘固步自封的、开创性中国艺术。

      这是第一个关注中国当代装置和行为艺术的大型展览, 涵括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最为重要的部分作品。艺术家的发展轨迹,各自的早期杰出作品,以及近年的最新创作状况都将一一呈现。

      变化,和接受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主题,都植根于东方哲学之中。展览关注与变形、不稳定性、不连续性有关的作品;探讨这些主题如何转化为行为或材料。

      每位参展艺术家带来了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外表,或以某种方式传达强烈波动的作品。比如,一个神奇地漂浮在画廊地板上的人;在画廊里上抛、下坠的雕塑作品。还有,在活蚕做成的空间和结构间疯狂舞动的软管等。

      参展艺术家包括:陈箴,段英梅,顾德新,梁绍基,彭禹和孙原,汪建伟,徐震,没顶公司。这次展览是由海沃德美术馆的首席策展人斯蒂芬妮·罗森塔尔策划。

    • 编辑-图片强迫症

      2012.09.05-2012.10.05
      香格纳H空间,上海,中国

      自从一个多世纪前,摄影迫使西方绘画脱离原来的写实性再现传统以来,该媒介就作为一种复制形式,成为社会表现其生活以及周遭环境的主要手段。如今,平面和网络媒体上永无休止的图像风暴已经如此深刻地融入我们物质和精神世界,以致于它们几乎不再被当作照片看待。在这种图像饱和的情况下,视觉艺术摄影师的目标就变成创造能站得住、留得下的图像。每天媒体上大量惊心动魄的图像往往过目即忘,而杰夫•沃尔(Jeff Wall)或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等艺术家看似平淡的照片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西方艺术家来说,他们面前有两千多年积攒下来的各类观念和技法可供选择,而中国当代艺术家没有这种余裕。和西方艺术不同,中国传统艺术并不以写实性再现为基础,因此今天的中国艺术家在他们的文化记忆中也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巨大视觉观念宝库。从这个方面来看,“弱”图像在中国艺术家这里远不如在西方摄影艺术家手里那么好用。相反,中国艺术家必须在摄影、观念艺术和媒体的世界之间找到形式上或富有颠覆性的通路。

      达达借助观念炸开摄影和媒体的物质性,然后利用其残骸创造出被称为“拼贴”的混合体。拼贴在西方早已是得到承认的艺术形式,但中国艺术家很少在这个领域进行尝试,哪怕该形式似乎很好地对应了中国当代城市生活的混乱状态。为了更积极地探索未知的可能性,一群并非以摄影为主要创作手段的中国艺术家提出一个新方案,希望借此为摄影打开一片更广阔的视野:不是邀请摄影艺术家来重新想象中国当代摄影,而是召集在其他媒介里工作、但借助某种编辑性视觉逻辑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把他们的想法转移到摄影平面上。最终成果就是展览《编辑》——四位中国艺术家(小组)组成的策展团队邀请14位著名艺术家及艺术小组(其主要工作媒介包括装置、电影、录像、绘画以及摄影)共同探索并挖掘有关摄影图像的新可能性。

    • 新乌托邦: 人权状况

      2012.09.021-2012.12.10
      梅赫伦文化中心,梅赫伦,比利时

      一次致力于探讨人权话题的国际当代艺术展

    • 香格纳群展

      2012.09.01-2012.10.07
      香格纳主空间,上海,中国

    • 12个房间

      2012.08.17-2012.08.26
      FOLKWANG美术馆,盖尔森基兴,德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墨不到

      2012.07.21-2012.08.19
      桃浦当代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书法、水墨画、古建筑……中国的老祖宗们手捧文化遗产、像半僵尸一般等着被今人接手,
      而我们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将之“当代化”?或者干脆远离它?已知的现实是,
      很多试图用当代语言解读传统精神的展览显得装腔作势且令人生厌,

      正像前段日子唐宋八大家后人穿汉服举办宗亲联谊会一样。于是这个话题渐渐变得不可谈论或无从下口,直接绕行成为一种最正确的态度。

      此次展览试图用最强权的材料限制把艺术家扔到真理之秤上最不正确的那一端——面对浑身贴满国粹标签,早被描眉画眼、贴金戴银到面目全非的老祖宗,
      如何化解尴尬?
      是不是只有将他彻底杀死了,才能让他有尊严地活过来?
      还是把他弄得要死要活?死死活活?

    • 香格纳夏季群展

      2012.07.13-2012.08.23
      香格纳主空间,上海,中国

      上海香格纳画廊将于7月13日至8月23日为观众带来香格纳艺术家群展。届时将为您呈现丁乙,李山, 刘唯艰,没顶公司,申凡,孙逊,杨福东,余友涵,张恩利,周铁海等艺术家的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

    • 声音作品

      2012.06.09-2012.09.16
      ICA,伦敦,英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动:1960年迄今艺术与舞蹈

      2012.06.06-2012.08.12
      国家当代艺术美术馆,首尔,韩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转媒体时尚艺术展

      2012.05.24-2012.06.07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转媒体”是指一种媒体跨越原有边界转化成另一种媒体形式。

      “转媒体时尚艺术”是让艺术与时尚互动转换,是将前卫需求进行消费,把前沿的探索转成需求。

      “转”是一个彼此传递的过程。在今天,当代艺术与时尚已经密不可分,时尚如何从当代艺术中汲取灵感?当代艺术如何向时尚借鉴技巧、扩大影响?“转媒体时尚艺术展”向公众抛出这一命题,探讨并提供“转”的广阔空间和可能性。
      当代艺术能提供给大众的是什么?给时尚设计师的灵感是什么?当代艺术探索的更加宽广的心理、生理、观念上的感知领域,与时尚设计会碰撞出什么样的新火花?它们能彼此影响、打破局限吗?

      展览将呈现“当代艺术转时尚设计”的丰富的可能性。展品包括知名当代艺术家影像作品约50件、当代艺术资料库视频100个、新锐艺术灵感影像视频200个,以及时尚创意设计作品200多件构成,结合视频播放、展台展示、时尚现场秀,动用动态投影、视频装置、影像矩阵、材质面料设计等多种科技手段,既生动地呈现了当代艺术如何成为时尚素材与设计灵感的可能性,又给当代艺术提供了一次展示艺术作品的新方式。它既是一场艺术化的时尚展,同时又是一场时尚化的艺术展。展览由此建立了一个通道,让观众进入,与时尚对接,进行语境的互换。

      转媒体,是著名的老牌艺术院校——上海戏剧学院提出的新概念,吸引了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学院、法国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比利时安特卫普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东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几十家院校师生的参与。此外,知名国际大师和设计师开办的“转媒体工作坊”也在展期内开课;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高端的“转媒体主题论坛对话”。

    • 首届基辅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 阿森纳2012 , 诸时代中最好, 诸时代中最糟: 当代艺术的重生和启示

      2012.05.17-2012.07.31
      阿森纳,基辅,乌克兰

      ARSENALE 2012将是乌克兰基辅举办的第一届双年展,在双年展委员Nataliia Zabolotna和英国著名策展人大卫·埃利奥特的带领下, 该次双年展以查理斯. 狄更斯的《双城记》(1859)为灵感, 命名为《诸时代中最好,诸时代中最糟:当代艺术之复活与启示》.展览将在一座位于基辅的历史悠久的军械库内举行, 展示100多名新兴和前沿的国际和乌克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 48 SHEET

      2012.04.02-2012.04.29
      ARTS,伯明翰,英国

      4月2日至29日, EC Arts 的“48Sheet”项目将在伯明翰市内投放100块户外广告牌, 用于展示世界著名的观念艺术家作品. 该项目命名为 “48sheet”, 是继20 10年“飞行员项目”使用传统广告牌作为艺术平台后的延续. 没顶公司(上海) 和Rags媒体小组(德里), 都以充满创新和启发性的艺术作品而著称, 受邀为其中45块广告牌进行创作. 选择他们参加的包括: Jonathan Watkins,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策展人之一, Ikon画廊总监; 姜节泓博士, 伯明翰设计与艺术学院的中国视觉艺术中心主任. 这次项目的赞助商是英国艺术协会, 以及JCDecaux 和NEC Graph Fix这两家户外广告公司.

    • 白立方内

      2010.03.09-2012.05.12
      白立方画廊,伦敦,英国

      2012年3月9日至5月12日期间, 没顶公司将在 “Inside the White Cube” 展览中展示《真像》系列: 没顶公司创作并销毁的雕塑和装置作品的大型图片. 该系列对真实性, 当下“先进媒介”, 物质主义以及艺术市场对艺术的影响提出了质疑. 此外, 还有一件来自于 《玩》系列的装置作品《玩-4》: 裸体人模, 仪式性头饰, 以传统日本性欲游戏 “Kinbaku”的方式从天花板垂吊下来. 作为反映亚洲和非洲族群差异的蒙太奇作品, 《玩-4》检验了文化政治错综复杂和充满争议性的本质。

    • 动静-惊蛰节气的一次聚会

      2012.03.05-2012.04.06
      香格纳主空间,上海,中国

      惊蛰一到,在寒冬蛰伏的生命从沉寂中惊醒,一年的活动即将展开。新生萌动所潜藏的能量显现出令人兴奋的动静。在此处,“动静”即是窸窣一动,相较于伸筋展骨的大动作,惊蛰时节的“动静”微妙并具有预示意味。我们愿将这种发现萌动的欣喜引申到对艺术创作的观察当中,以“惊蛰节气的一次聚会”为信号,将艺术家新近创作的、以及被置于工作室而鲜与外界见面的一批作品集结在一起。

      在这些“动静”丰富的作品中,有异于艺术家以往表现的绘画实践,也有取代了诗意叙事的荒诞情境,以及暗示艺术家多元创作态度的金属与现成品装置;抑或是按照艺术家创作理想制作而成的装置模型作品,从植物系统衍生的创作理论的再实施,从架上绘画走向公共空间的尝试,和辩证地对无用之物进行的华丽转换等等。艺术家新的发展方向的可能性已蕴藏其中,同时,也预示着下一系列艺术活动的新开始。

    • 香格纳群展

      2012.02.26-2012.03.16
      香格纳北京,北京,中国

    2011

    • 香格纳冬季群展

      2011.12.17-2012.02.07
      香格纳主空间,上海,中国

    • RIJKSAKADEMIE 现场 #4

      2011.11.23-2011.11.24
      DasArts,阿姆斯特丹,荷兰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另一种讲述

      2011.11.12-2011.11.30
      视点空间,上海,上海

      在中国,从影像艺术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之始,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在现今的艺术结构中,“影像”毋庸置疑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起初,录像以绝对的实验性和先锋性切入艺术;在随后的发展中,影像艺术深入作用于艺术的创作和观看,它重新建构了一系列关于叙事、以及关于空间与时间关系的新规则。同时,与绘画、装置、摄影、电影、纪录片及电视等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影响,在这个信息交流便捷发达的时代,我们所见的都是相互影响的共同体,“另一种讲述——影像实录”,通过对20件作品的重新阅读,试图寻找近十年来中国影像艺术新的讲述方式。并且,我们欣然发现这些录像艺术家的身份并不是单一不变的,他们可能同时也创作绘画、摄影、行为、装置、音乐等等,如世纪初就开始活跃在艺术圈的徐震、宋涛、梁玥、曹斐、周滔,稍后些的方璐、张鼎、孙逊、苏文祥、徐渠、吴俊勇、黄奎、李牧等,以及更年轻的李明、陈轴、陈熹、张炜等等,他们中有几位已很少再创作影像作品,而有的则是以非影像艺术作品的创作著称。

      我们希望,这个展览是对我们已知的艺术家们的“另一种讲述”。更重要的是,此次展览亦是对青年影像艺术家状态的一次集体呈现。我们有幸邀请到徐震、梁玥和曹斐等现在已具有成熟风格面貌的艺术家,展出他们的早期录像作品,而更多的参展艺术家的影像创作经验都开始于2005年前后,展览中20部作品将青年对“影像艺术”的解读和操作实验全盘托出。自发而野生的创作对于当代艺术现状和艺术家本人着实难能可贵,我们将之定格,关照已成经典的历史和尚未发生的未来,是为“另一种讲述”。

      自2000年至今的十余年,这些年轻艺术家的生存经历嵌合在一个复杂纷乱、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之中, 在一种意识形态已被冲破却还未改变之时,单一的价值论肆意蔓延吞噬着方方面面,艺术家们不甘于此种禁锢,纷纷开始摒弃谎言,于是,他们的影像艺术创作从一开始就勇敢偏离了过往的惯性,甚至是做出挑衅。年轻叛逆、敏感焦虑并存着,涌动着难以抑制的创作渴求。青年艺术家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影像创作,直指自己、直指社会,当我们有感于他们的讲述,在对当下做出更为深切的感知判断后,对未来也将尝试做出自己的预见。

       

       

    • 香格纳画廊秋季群展

      2011.10.28-2011.11.02
      香格纳主空间,上海,中国

      上海香格纳画廊将于10月18日至11月5日推出香格纳艺术家秋季群展。届时鸟头,黄奎,陆春生,没顶公司,毛焰,石青,孙逊,邬一名,杨福东,余友涵,张恩利,章清,周铁海等艺术家以及艺术家团体将为您带来包括布上油彩,布上丙烯,纸上作品,综合装置等形式的作品。

    • 在成长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三周年庆典之香格纳15周年特展

      2011.10.25-2011.11.02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国

      正如人们所知的,“成长”是一个进入成熟的过程。但成熟可能并不是一个确实的目的地,她更像是一个坐标,一种风向!

      香格纳画廊正式成立于1996年,迄今已走过十五个春秋。2011年10月,适逢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运营三周年之际,香格纳画廊有幸受邀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一道,以“在成长”为主题的庆典中携手共庆周年!

      此次特展将以香格纳画廊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作为背景,从数十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去甄选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影响深远的作品,并从不同的创作观念、媒介样式及各不相同的表达手法来呈现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几代艺术家“在成长”的片段。
      谨以此,在令人欣喜的周年庆典气氛中,香格纳画廊将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一同去发现与见证成长!

    • 登喜路“HOMEWORK”艺术展

      2011.10.21-2011.11.25
      淮海路796号ALFRED DUNHILL,上海,中国

      2011年10月,Alfred Dunhill上海Home将迎来三周年庆的荣耀时光。Alfred Dunhill再次将Home的领先概念延展,携手四位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刘建华、没顶公司、杨振中、张鼎以及中国知名设计师孙浚良,依凭他们的艺术视角以及对Home的独特理解,各自为Alfred Dunhill上海Home创作一件以“Home”为灵感的当代艺术品,完成对“家”的艺术诠释和升华体验。此次Alfred Dunhill与中国当代艺术对话,推动“Home”与文化艺术共鸣的全新趋势,丰富了Alfred Dunhill上海Home固有的不凡体验。届时,盛大的三周年庆典也将点亮创意承载的Alfred Dunhill上海Home,名为“Homework”的艺术展还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为Home带来持续闪耀的艺术光芒。

      2008年,Alfred Dunhill Home揭开从伦敦到上海的神秘面纱,淮海路从此增添了一处充满生活品味的高尚去处。秉承阳刚气质、卓越功能性、稀有品质以及英伦风范的传统精神,Alfred Dunhill上海Home用“体验”这一奢华的第三个维度,将当代男性的品味生活诉求和体验式零售概念予以汇聚;Home不仅是一家零售精品店,在这三年的成长中他还带领宾客们嗅息了各类佳酿的品鉴艺术、聆听非洲和大溪地的壮美旅行故事、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V&A)博物馆的代表也曾在Home畅谈艺术收藏、宾客们在Home的聚会中了解和分享各类高级定制服务和潮流……Alfred Dunhill上海Home全面铺陈了现代绅士生活方式的尊崇典范:

      首层的“旅行探索区”充满了各类精致考究的皮具、阳刚优雅的珠宝配饰、充满吸引力的趣致类产品,置身其中仿佛时光的故事在此静静流淌;二层的成衣零售区、量体裁衣定制服区、高级定制室全面定义一名绅士在各种场合的服装造型;三层的会员制KEE Club餐厅和酒吧为绅士的品位生活提供饕餮美食与美酒;顶层的Alfred Dunhill尊属贵宾室让小酌和休憩充溢着怡情的况味,踱步阳台便能领略优雅英式花园之美景。身置其中,方能体会Alfred Dunhill上海Home这栋奢适宅邸为中国当代成功男士传递的全方位生活“艺术之趣”(Art de vivre)。

      艺术源于生活,却不囿于生活。无论是dunhill.com上的创意与艺术平台“Day 8”,还是此次Alfred Dunhill上海Home与中国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跨界合作,都映射出Alfred Dunhill创新、优雅、旅行、文化和睿智的品牌支柱。Alfred Dunhill及其上海Home对艺术的热爱与孜孜以求,是品牌推进男士对梦想追逐的永恒目标。

    • Living as Form

      2011.09.23-2011.10.18
      纽约Creative Time,长征空间,美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

      2011.09.09-2011.11.27
      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0年4月,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并成功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篇]”大型展览,得到包括艺术家、批评家、理论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与高度评价。该展览吸引了国内外许多重要嘉宾及大量观众到场参观,曾被多家媒体评为“年度展览”或“最佳展览”。

      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后将用三年的时间,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梳理,继绘画篇后还将进行影像及装置的展览。之所以要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馆长何炬星给予了精辟的表述“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历了三十余年曲折光辉的历程,研究并力求不被埋没这段历史中更多精彩的史料,是我们首先追求的责任和义务。这段历史,将显示其在中国重新站上世界舞台中文化和艺术的先锋作用,成为中国美术在世界上具有先进价值标准的里程碑,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艺术活动充满启示。”

      经过一年的准备、资料收集和整理,对中国影像艺术的重要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研究与梳理,从而发起并举办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系列展览之“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大型展览。展览立足于从中国立场出发的学术视角,力图客观、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当时的文化艺术情境;通过展示1980年代末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中影像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对20年来影像艺术脉络、史实与思潮进行系统梳理,从而将成为中国影像艺术20余年来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综合的一次呈现。

      展览时间定于2011年9月至11月,共有中国影像艺术重要的57位艺术家的 68组件作品参加展览。本次展览将是中国影像艺术在国内首次大规模的集结展出。展览和同时出版的图录将从中国学术立场出发,展示20多年,中国艺术家在此领域的创造力与成就,展示丰富、多样的中国影像艺术面貌。

      民生现代美术馆作为坚定立足于民间、立足于从中国出发的美术馆,继开馆展“三十年大展”之后,再次启动了对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系统梳理和研究,将中国影像艺术的全貌带给观众。

      民生现代美术馆在一年来的发展中,继续以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健康持续走向纵深发展、以普及中国大众新美育为理念。民生现代美术馆及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筹备展览的同时将继续着力于艺术家档案库的建立,对于艺术家的展览、作品跟踪归档,梳理艺术家,为研究学者、艺术工作者梳理历史提供材料并更新艺术家最新动,以向社会提供广泛而全面的素材资源。

    • N分钟影像艺术节

      2011.09.08-2011.10.08
      三月空间,上海,中国

      N分钟影像艺术节是一个将艺术推广至城市空间的互动活动,是独立策展人黎宁春在上海实践的第一个大型公共空间项目。第一届将在2011年9月至10月举办,以城市为载体,墙壁与视频为媒介,面对公众,将录像艺术从美术馆与画廊等艺术机构墙内延伸推广至街头,通过举办多场次系列放映、展览、讲座等活动,吸引本土与国际受众参与并互动,是一个艺术破墙的实验行为。

      本届共有26位知名的中国艺术家和11位国际艺术家参与,公众有机会在以上海南京西路1168号的中信泰富广场为主场的多个的合作场地以专场放映、展览、视频插播等等形式参与到活动中,作品的选择以能够构建“城市的皮肤”为基准,共计80多部。 届时既有张培力、杨振中、胡介鸣这些推动中国录像发展进程的艺术家的作品;也有宋涛、陈邵雄、蒋志等在影像创作早期就积极尝试不同材质、跨越媒介的代表作;近年来在国内国际备受瞩目的水墨动画创作,将由孙逊、王超等水墨动画创作的代表;年轻艺术家,有杭州的李明、纽约的王欣、韩国的南孝俊等等;国际方面,德国Tobias Rosenberger的15屏录像作品large Scale是近年与自然题材相关的创作中少有的佳作;法国艺术家Franck Scurti的经典作品《脏汽车》是艺术家的知名行为表演的纪录;意大利艺术家Annie Rotti的红气球系列的巴黎版, 西班牙国宝级摄影艺术家Alberto Alix Garcia的录像作品都将在本次活动中展出。

      艺术节由三部分组成:影像艺术在城市空间放映展览、N分钟艺术替换商业广告、摄影与音乐跨界。目的是传播影像艺术、影响大众;创造艺术与城市、与空间、与建筑、与娱乐、与音乐、与更广泛的可能之间的跨界互动。

      时间与地点
      中信泰富广场      Sep 8th – Oct 8th
      M50创意园区      Sep 8th – Oct 8th
      上海时代广场      Sep 15th – Oct 5th
      Foundry gallery   Sep  17th, 18th

       

    • Daybreak

      2011.09.08-2011.10.30
      阿拉里奥画廊,首尔,韩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白痴

      2011.09.07-2011.10.01
      外滩三号沪申画廊,上海,中国

      沪申画廊主办的别具一格的展览“白痴”近日已经在沪亮相。本次展览一共有16位国内外艺术家参与这次展览,旨在挖掘全球当代艺术与文化中的愚蠢趋势。其中包括Paul McCarthy, 何颖宜,林志鹏,李牧,欧阳春,Olaf BrenningRyan Trecartin, 廖国核,没顶Mika Rottenberg, 戴晴,马大哈,周啸虎,胡向前,Jean Christian BourcartMarc Lafia

      展览的灵感来源主要来自两方面:艺术家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他从70年代开始就创作了许多原始并且怪异的作品,对于极简主义的严谨体系几乎是一次颠覆;以及拉斯·冯·特里尔(Lars Van Triers)的电影《白痴》(Idiots),描述了一群都市人将家搬至乡下,抛弃所有的社会约束和抑制力, 所作所为幼稚到几乎像动物一样,制造了一次乌托邦式的城市逃亡。

      “白痴”展列举了当代艺术中的愚蠢趋势,并且提出我们为何在如今的文明世界里,却着迷于低级的冷幽默、恶心行为、及种种不合理。

    • 海报展

      2011.09.06-2011.10.05
      桃浦大楼,上海,中国

      9月5日是“桃浦大楼”的第三个开幕日,“桃浦大楼”以往所有的展览和艺术项目全部撤出,让位于一个主题与形式都极为鲜明的超大型展览——《海报展》,参展艺术家多达近50位,包括部分国外艺术家,每位艺术家设计制作1至5张海报。届时,大杂烩式的“桃浦大楼”一变而为一个清一色的“海报展”。

      艺术家们为什么要做海报? 为什么想要重新捡起艺术的宣传功能?“桃浦大楼”组委会表示,海报展并不追求一个标准化的划分,也不是一个意识形态宣传工具,而是一次对乌托邦记忆的集体回访,是在当代情境下的重新思考和重新表达。

      海报,是意识形态最常使用的一种宣传方式,给予自身以“立场、真理、标准”的象征,并在公众的集体记忆和个人经验中、在行进的历史中都占据了一席之地。作为一种传统的、没落的宣传媒介,海报面向大众,往往有明确的主题表达诉求和明确的立场,具有标准化的可复制性。然而,几十位艺术家的“海报展”,必将呈现出一种非标准化的、各自发声同时又铿锵有力的“多声部”。它既是一场集体的、强大的宣传,又针对“宣传”本身,它追问当代艺术面对的对象和针对的敌人,同时希望借助“海报”这一充满力量感的形式,对集体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精神版图进行一次集体猜想。

      在“桃浦大楼”这样一个充满了乌托邦氛围的艺术项目里,采用“海报”这种最传统的宣传方式,展示一场个人化的、非标准的意识形态表达,将在当代公共空间建立起一种异质的乌托邦短语库、符号库和图像库。

    • 图像 · 历史 · 存在——泰康人寿15周年艺术品收藏展

      2011.08.20-2011.09.07
      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图像·历史·存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5周年艺术品收藏展”由泰康人寿和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是泰康人寿收藏对艺术及社会各界的首次大规模公开亮相。展览将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大部分,围绕泰康收藏体系展出几十位中国现、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其中青年专项部分尤其引人注目,体现了泰康人寿对于艺术收藏的策略性和前瞻性,通过展览大家可以了解到中国自1942年以来的美术史发展轨迹。

    • 11个房间

      2011.07.09-2011.07.17
      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曼彻斯特城市美术馆,英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当代艺术文献个案之二: “我们谈谈钱–上海首届国际传真艺术展1996”

      2011.07.03-2011.09.08
      香格纳桃浦展库,上海,中国

      自“62761232快递展:一个当代艺术事件的文献个案”之后,香格纳桃浦展库继而推出“当代艺术文献个案之二:上海首届国际传真艺术展1996”。“传真展”早于“快递展”8年之久,其参与人员、展出作品以及所处语境均大不相同。然而这两个展览本身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从概念上看,无论是“传真”还是“快递”都是一种邮寄方式,是人类文明中信息传达的不同解决方案,因而其两者均可以说是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艺术与信息媒介的关系;从形式上看,它们都是以展览概念为重,作品以小尺度、低成本见长;而从参与人员来看,其辐射面均相当广泛,“传真展”一共收到来自17个国家百位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学生们的传真艺术作品。而快递展除了42位艺术家的作品参与外,15名运送展览并表演、展示作品的快递员,甚至连叫艺术外卖的观众都是展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传真展”的文献研究,紧随“快递展”文献个案之后,无论于研究者或观众,自然会生成一个有意思的比较关系。

      1996年,当加拿大策划人卜汉可与施勇、丁乙、周铁海等上海艺术家们一起讨论做个展览时,传真这一媒体作为展览主线的形式很快被众人所接受,因为这也是当时最不花钱又最具全球性的通讯媒体。自从传真机于1970年左右诞生之后,曾于80年代开始遍布世界各地;同时,传真也成为了一种艺术创作媒介。“我们谈谈钱——上海首届国际传真艺术展1996”正是在全球化经济时代,这一通讯媒体最为盛行之际的产物。与此相悖的是,虽然整个展览不怎么花钱,但主题却是“我们谈谈钱”。当然,钱的问题在这个经济社会中,永远是被津津乐道的。于是,卜汉可在加拿大通过温哥华西方前沿艺术中心向全球发出了征集传真艺术的邀请。从3月1日开始,世界各地和国内的艺术家们就开始源源不断地将其作品传送至丁乙与周铁海家中的传真机上(这也是当时上海艺术家家中仅有的两台),艺术家们再将每天收到的传真件一份份地贴在华山美校地下展厅。展览对外开放是从3月15日开始,直至25日结束时,展厅里密密麻麻地贴满了关于阐述货币概念、金钱与政治关系的图像与文字。

      1996年之后,国际个人电脑与互联网技术的热潮很快席卷到中国,并替代了传真技术在通讯上的应用。上海这一国内首届传真艺术展由此成为迄今国内唯一的传真艺术展。15年的光阴令这些传真艺术作品的热敏纸原件已日渐褪淡,几近消失。故此,扫描、保留、阅读及整理这些图像,则成为一场拯救即将失落的艺术记忆之行动。我们的工作将分成两步走:第一步,试图还原当时收到的所有传真件以及展览相关的文献,包括海报、现场照片、征集信、报道以及目录手稿等;第二步,我们将于9月初推出部分艺术家保留下来的作品原稿(即用来发送传真的原稿)以及与部分相关策划人与艺术家的访谈与调查。

      事实上,在过往史料的追寻中,我们发现,永无可能去重现历史的真相。忘却或丢失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而有限的文献搜集、记录和保存,并非只是为了勾勒出一个并不太完美的轮廓,我们更愿意将其视为这是一段有趣旅程的开启。

    • Action群展

      2011.06.25-2011.08,28
      长征空间,北京,中国

      2011年6月25日,长征空间。

      陈界仁、没顶公司、黄然、刘韡、徐震、汪建伟、吴山专、周啸虎,他们近年来重要的录像、摄影以及其他媒材作品,将在此共构一个重新解读的视觉空间。

      他们是当前国内艺术界备受关注的艺术家,其创作所传达的视觉感受也被人熟悉;然而此次,人们有机会在一个强调影像“媒介”作用的展览里,细细地体会他们身上那些因过分熟悉而被掩盖起来的能量。

      展览是对这些过往作品和正时刻发生着变化的艺术家的重新组织,展览是这些与长征计划、长征空间休戚相关的作品和人,激发出更多可能性的开始。

      为了使人面向外界的行动和思考这样一种“延伸”、这样一种特殊的“媒介”有效,就需要依靠一种明确的价值观,但与此同时,人的认识也就被封闭起来并开始对外传播,最终有可能形成一个封闭的权力系统——在“当代艺术”的世界里,这种现象无处不在……

      如果仅仅把一次以影像媒材为主的展览看作是观者与创作者之间的视觉交流空间,就忽视了展览策划、组织和调整等一系列工作本身所带有的象征性和表演性 ( Performativity)。而它们所带动的可能远远超出当前的想象——因此,为既定目标和对象作出各种举动的表达、各种“act(表演)”需要转化为产生主体的行动“to act”,而整个持续不断进行的过程才是真正的“Action(行动)”。

      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是广义上的艺术家,是敢于以最激进的态度,根据自我对当前社会境遇的细微体验,重新理解、使用和提升“媒介”的概念,开放被封闭起来的认识——发掘在固有认知标准下无法认识到的种种人文资源、社会资源。

    • 行进中的亚洲 , 影像艺术的终点

      2011.05.12-2011.09.25
      卡萨亚洲-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 西班牙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光天化日: 没顶公司&陈冠希

      2011.04.20-2011.04.24
      艺术博览会 CIGE,北京,中国

      光天化日是没顶公司和新锐艺术家陈冠希的首度合作项目,他们将运用监视系统、眼睛图案和涂鸦运动等元素创造出一系列作品,以探讨“观看”的社会现象,就像本次主题所强调的那样,”光天化日“是想干什么?或许是按耐不住的激情,同时也是对未来强烈的欲望。这些都会发生在注视之下,都毫无遮拦的体现出创作者的一切。在今天,我们还有什么是留给自己的?

      香港著名影视明星陈冠希一直对于艺术创作与街头潮流文化有着很浓厚的兴趣,2010年9月在新加坡与两位艺术家好友共同举办艺术展后,更激发他对参与不同艺术创作的热爱。这次得到了CIGE的邀请,首次和没顶公司跨界合作,陈冠希(Etalier Des Chene)会继续坚持以不同的艺术媒体创作,透过作品引发大家有所反思,令大家在争议性的主题下会有所领会。

    • 香格纳群展

      2011.03.24-2011.05.27
      香格纳主空间,上海

    • 长征空间春季综合展

      2011.02.18-2011.04.07
      长征空间,北京,中国

    • 一堆热情,香格纳画廊群展

      2011.02.17-2011.03.24
      香格纳主空间,上海

      上海香格纳画廊于2月18日至3月20日推出新春后首个群展《一堆热情》。没顶公司、施勇、邵一、向利庆、薛松、杨振中、石青、张鼎、章清等艺术家将以其作品温暖了这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

      萨特曾说“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而这里的“一堆热情”则指的是那些虚实互映、动静结合、形式微妙的作品。我们企图建立起一个热情四溢的关联,贯穿起艺术家们工作的截面以及创作的片断。施行艺术的激情与灵感从艺术家们的大脑、经由工作室、一路蔓延到展厅,化身为幸福幻想的诗篇、剩余物质的构成装置、电子废墟的踯躅行者、无畏的斗牛士或舞者、集体无意识的青春图景、甚至是致命的橙色病毒球体……暂且忘却那些无用或有用的论断吧,让我们依然奔向这一堆,带着一个生命所能发挥的热情。

    • 趣味的共同体: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

      2011.01.28-2011.03.27
      圣保罗当代美术馆(MAC USP),圣保罗,巴西

    • 怎么办?

      2011.01.01-2011.01.07
      恒庐美术馆,杭州,中国

      展览题目“怎么办”是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随时会面临的问题,它可以理解成艺术家是怎么办艺术这个事儿,更多时候象是在创作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候的不自觉念到的口头禅。我们把它看成是工作中一个处于思维迷雾的间隔状态,也可能是一个宝贵的转点。

      在一次次的对展览形式的被提出和推翻的过程中,我们最后选择偏离常规展览程序和完整作品的形式,提出此次展览以直接展出艺术家的工作方式为展览的内容,意在把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切片展现给观众,让观众能更真实、更贴切的走进艺术家正在进行的作品的后台,去了解艺术家在想什么,做什么,碰到什么问题,和最终得到了什么。因此这次展览是艺术家的个人方向、创作方式以及对当代艺术思考的热情聚集并集体展现的统一。

    2010

    • 21世纪: 前十年的艺术

      2010.12.18-2011.04.25
      昆士兰美术馆 | 当代艺术画廊,布里斯班,澳大利亚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一个接一个 , 香格纳画廊群展

      2010.12.23-2010.02.10
      香格纳主空间,上海,中国

      一个接一个,一共38位艺术家,86件不同媒介的小型作品,每一件作品都距离地面1米1。
      每一件作品都只有标号,没有关于艺术家及作品的信息,也无任何分类标准,它们被随意地排列在一起,
      这将是新年出现在上海的最为奇特的一道风景线。

      15年来,一个接一个的名字,一个接一个的展览,一个接一个的空间。
      《2010-2011一个接一个》艺术展,是再一次的集体聚会,是与艺术的另一种相遇,
      是一个有关梦想与记忆的狂欢!

      而艺术是什么,什么是艺术家,什么是评判艺术的标准?
      这个展览现场可以没有历史,没有名字,无数种标准;同时,艺术就像是疾病、幻想、问题和探索的集合体,
      在这38位艺术家组成的风景线面前, 猜测、谬误及稍纵即逝的历史将风起云涌,
      观众与艺术的相遇将变得更为纯粹、好玩,也将更为激烈。

      最重要的是,你觉得艺术好玩吗?
      你开心了吗?
      你今天艺术了吗

    • 大草稿

      2010.11.19-2011.02.06
      伯尔尼艺术美术馆,伯尼尔,瑞士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62761232快递展 , 一个当代艺术事件的文献个案

      2010.十月-2011.六月
      香格纳桃浦展库,上海,中国

      2010年初,一批黑色的行李箱被辗转送到刚刚入驻桃浦艺术园区的香格纳展库。这些貌似普普通通的行李箱,6年前曾满载着“62761232快递展”的作品,跟随着快递员跑遍了整个上海,并将这一当代艺术展外送到了一千多个观众面前。6年后再次打开这些箱子, “便携式的展厅”的奇思妙想及其与生俱来的精、气、神重现依旧,亦无意中给正在筹办中的香格纳当代艺术文献资料空间打开了一条别样的思路——以个案或专题研究来带动文献资料的收集,以冀还原一段段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历史——将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

      这个展览的形式是“外卖”的形式,展览名字是一个快递公司的电话号码。观众只要打这个电话号码,一个快递员就会把这个“展览”送到观众面前把作品一个一个掏出来给观众看。观众可以在任何地方(上海市内)叫这个“快递展览”来看。要求是艺术家的作品必须是可以让快递随身携带的。然后有10-15个快递员携带着这些作品,在上海到处送。艺术家必须做15个一样的作品提供给快递公司。

    • 巡回排演:第八届上海双年展

      2010.10.24-2011.01.25
      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词是“排演”,强调展览作为一种文化生产的实验性和开放性。“排演”是排布与推演。“巡回排演”强调开放性和流动性,强调展览的策划情境和展开过程,强调展览的创作与生产意识。在巡回排演中,展览空间不仅仅是艺术品的陈列场所,而且是生产性的、变化中的、反复试验的感性现场。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共展开“五幕”及“幕间——致中国‘现场艺术十年”,可以被视为一种历史的回声。第一幕:“胡志明小道”,与“长征计划”合作;第二幕:“指路明灯”,与PERFORMA(纽约表演艺术双年展)合作;第三幕:“巡回排演——主体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第四幕:“社会主义自我管理理论及实践——之南斯拉夫”;第五幕:“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邀请80余位思想家、艺术家、策展人共同参与以上五幕“排演”及“幕间”。“排演”强调话语生产与视觉生产的合一,对第八届上海双年展来说,“排演”并非某种展览形态上的隐喻,而是一种思考和运作的方法。双年展要做的,以“排演”作为策略,邀请艺术界的不同参与者: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收藏家、博物馆长以及形形色色的受众们一起来到双年展这个排练场中进行排演,从而思考艺术实验和艺术体制之间、个体创造和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

    • 有效期 2010

      2010.09.10-2010.11.15
      香格纳H空间,上海,中国

      如果可能,世间万物都可以被标上有效期,从某一时间点开始到另一时间点结束。这些时间长短不一,重要程度不等的有效期,每一段本身都具有双重隐喻:既彰显着当下的鲜活有效,亦警示着世事的生灭无常。对于徐震(没顶)、杨福东、杨振中三人来说,这种宽泛的意义指涉,则成为一种共同却又自由理解世界的方式。

      2000年的“有效期”,充斥着三位艺术家年轻时的冲动、激情、欲望与梦想。那些影像媒体作品的实验与探索,以及从中涌现出的快感与力量,似乎可以穿越时间的樊篱,而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有效期2010”与其说是延续,不如说是挑战。周遭的艺术语境,艺术家们的创作观念、表现手法,甚至身份皆有转变。如何面对新的境遇、如何重新找到各自安身立命之所在?现场的作品带来了艺术家们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它们共享着彼此的想法、形式与节奏,一如它们的创造者在生活中各自不同的人生态度。

    • 伟大的表演

      2010.08.28-2010.10.16
      佩斯北京,北京,中国

    • 趣味的共同体 , 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

      2010.08.05-2010.09.16
      智利当代美术馆,圣地亚哥,智利

    • 香格纳展库

      2010.07.01-2014.12.31
      香格纳桃浦展库,上海,中国

      香格纳展库创建于2010年。作为国内首个仓库式美术馆,它是一个集“存储/展示、教育/研究、展览/项目”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概念,旨在探讨当代艺术在关于展示、保存、研究、教育等综合命题下,如何更加合理利用空间资源的一种全新可能性。与此同时,我们还将积极联手各类艺术院校、研究机构及艺术学者等,试图通过展库这一艺术平台与各方人士进行密切合作,以期仓库式美术馆的新形式能够真正地发挥出它独一无二的能量。

    • 文化上海 , 华氏关注的上海艺术家

      2010.04.27-2010.05.31
      华氏画廊,上海,中国

    •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

      2010.04.18-2010.07.18
      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由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篇(1979-2009)”于2010 年4月18 日在上海开幕,本次展览是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开馆展,作为世博会期间的艺术献礼,共展出80 余位艺术家的100 余组件作品。大展从严肃的历史观出发,客观学术地首度全面梳理、回顾中国当代艺术30 年的成就。

      民生银行品牌管理部总经理、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何炬星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 30 余年曲折光辉的历程,研究并力求不埋没这段历史中更多精彩的史料,是民生现代美术馆首先追求的责任和义务。这段历史,将显示其在中国重新站上世界舞台中文化和艺术的先锋作用;这段历史,将成为中国美术在世界上具有先进价值贡献的里程碑;这段历史,对中国现在和未来的艺术充满启示。民生现代美术馆发起“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大型展览,既是一“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展-中国当代艺术三十次客观公正的历史呈现,又是中国艺术当代性建构的重要新起点。”

      展览立足于从中国立场出发和中国艺术的当代性建构学术视角,力图客观、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历史文化艺术情境。通过展示 1980 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和作品,对 30 年来中国当代艺术脉络、思潮和史实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成为中国当代艺术 30 年来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综合的一次研究呈现。大展得到艺术界的广泛响应与支持,艺术家之外,邵大箴、范迪安、栗宪庭、高名潞、许江、尹吉男、刘骁纯、巫鸿、朱青生、易英、侯瀚如、费大为、王璜生、黄专、温普林、吕澎、高士明、殷双喜、赵力、贾方舟、彭德、李小山、王林、廖雯、鲁虹等当代艺术30 年重要的参与者、老中青三代批评家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从各自学术角度为大展提供资料和线索文脉,从而使得本次大展成为集体智慧的展现,成为 30 年客观公正宏观概括和独立思辨讨论的舞台。作为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展将邀请包括上述批评家在内的多位30 年当代艺术参与者、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及艺术机构代表在 3 个月的展期内举办大量讲座,并组织相关教育活动,藉世博会良机将当代艺术推向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和国际层面。配合展览将出版《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大型画册。

    • 个人前线

      2010.04.17-2010.06.13
      IA32空间,北京,中国

    • 丛林: 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管窥

      2010.03.06-2010.05.16
      站台中国,北京,中国

      “丛林”在这里,是对整个展览形态的一个形象描述,诣在对中国当代艺术生态态势进行探讨,引导一个更加良性的年轻生态的成长。

      艺术家个体已经得到国内及国际的认同,但中国当代艺术整体的生态发展仍然处于生成过程之中,它是隐性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呈现这个原生态的生长态势。这个展览,并不试图呈现中国当前艺术生态的全貌,而只是一个管窥锥指的生态切片。希望通过这个显性的生态面貌的呈现,去探讨形成一个更加良性生态的可能性,同时审视隐性的生态关系。

      “丛林”展的生成机制是由艺术家相互认同和相互推介共同参与而生成的,是一个原生态滋生状态的展览。
      这个展览不设定主题, 展览除了展出能够代表艺术家的作品,同时也展出艺术家的个人文献及链接个人网站或博客。艺术家在这个展览中展现的是他们的个体系统。正是这些不同的个体展示,在这次展览当中构成了一个如“丛林”的整体生态,相互参照与滋生。也希望通过这个整体生态的呈现的过程,启发个体生态的深入思考。

      展览机制

      “丛林”展由站台中国组织发起并参与策划,参展艺术家是由艺术家相互认同和艺术家相互推荐组成,展览的方式是由艺术家共同讨论而生成并不断生长的。

      参展艺术家在展览开幕前完成参展作品,艺术家也可根据情况,选择在展览期间的继续补充和增加。也许有个别的艺术家在展览的过程中一直在进行延续。尽可能使这个展览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文化板块(地域)展现,使这个展览真正的构成一个生态,继续生长。

      “丛林”展展览部分分为三部分:一是代表个体自我生态部分的现场作品;二是在展览现场的相关的艺术家个人文献及资料展示区;三是网络上的展示,包括在网络上建立每个单个艺术家的档案,链接个人网站或博客等。

    2009

    • 香格纳群展

      2009.12.29-2010.03.28
      香格纳主空间,上海

    • 中坚 , 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

      2009.11.17-2010.02.28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中坚: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大型展览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继“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占卜者之屋:黄永砯回顾展”、“我们的未来: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邱志杰:破冰——南京长江大桥计划之三”、“严培明:童年的风景”等重要展览之后,又一个致力于推动中国艺术的大型展览,彰显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长期支持和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决心。我们将这个展览中的艺术家称为“中坚”,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思想和实践正趋成熟,他们也是中国新世纪(2000年)以来艺术现象与创造活力重要的代表。参展艺术家包括曹斐、储云、刘韡、没顶公司、邱志杰、孙原&彭禹、杨福东、郑国谷。他们的创作涵盖多种媒介,包括绘画、表演、摄影、影像、装置等。展览试图描绘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景观。

    • 自由自在

      2009.11.14-2010.01.16
      WALDBURGER 画廊,布鲁赛尔,比利时

    • 图像的新态度

      2009.11.07-2009.12.05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11月7号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的《图像的新态度》绘画展,从关注和思考绘画的活力角度来讨论绘画在艺术创作中的当前形态。在当今艺术边界与内涵日益模糊和美学语言日益消弱的今天, 重新思考如何激发绘画中新的活力的问题。

      参展的艺术家大都是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出生,他们以当代多元视角来审视社会和历史,对于他们来说,当代性思维意味着让自己保持着面对渗透、重叠,处于一个纬度又相互抵触的时间参量的敏锐体察,寻找“现在”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入口和秘密通道。艺术并非是追求所谓的绝对真理,而是对于现实的发现和思考,以及对于人类精神自由的可能性的探索。

      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种“编制绘画”的特征,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更加开放,他们不将自己固定在一个理解和使用媒介的范畴,他们将自己的工作置于当代的语境中,置于对于中国艺术问题的历史谱系的思考中,对稳定、纯粹而统一的所谓艺术文本进行着挑逗和叛逆,充满着冷幽默,呈现出艺术的自由欲望得以更深入的展开诉求的各种可能性,使绘画始终保持了一种开放的状态。

      很多人认识到,目前当代艺术让人厌倦的问题是对于文本的过分依赖。对于拥有最为直接的情感力量和表现力的绘画,思考其内部的力量究竟来自何处,在当下是否是重要的?

    • 事物状态 , 中比当代艺术展

      2009.10.18-2010.01.10
      布鲁塞尔美术中心,布鲁塞尔,比利时

    • 颠倒的影像 , 关于上海及其现代物质文化的表现

      2009.09.24-2009.12.23
      哥伦比亚大学当代摄影美术馆,芝加哥,美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有效期

      2009.09.11-2010.02.21
      MuHKA,安特卫普,比利时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上海滩 1979-2009

      2009.09,09-2009.10.10
      局门路436号,上海,中国

      上海的艺术群体很早就在整个中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非常活跃的艺术实验启动者,上海滩1979~2009,回顾了上海当代艺术从1979年到今天的实践历程。 本次展览将在三个不同层面展开探讨,从展览策展概念到展现方式,都充分说明着上海的艺术群体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此次展览不仅仅是对上海当代艺术的回顾,还是第一次把上海几代“上海滩”的代表艺术家(包括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艺术立场等)都邀请到一起进行联合展出,所以它还将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动态和近50位对这座城市有文化贡献的艺术家、艺术工作者的立场和态度的综合展现。

      可以说,上海滩1979~2009,就是一部立体的上海当代艺术史册。 展览分多个层面和线索进行梳理和探索: ——对文化背景的思考:从1979年至今,上海当代艺术的历史性线索,以及一个大的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思考;作品有时间上的承接,有与当时社会环境紧紧相扣的上下文关系。 ——对艺术语言的思考:从上海艺术群体自上世纪80年代的行为艺术作品到90年代初的装置艺术作品来看,他们在全国来说是最早尝试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的。他们在上海当年很多的活跃的艺术展点,见缝插针的对艺术的媒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相形同时代的艺术城市,都不见得比上海迈出的这一步大气。 ——对于展现方式的思考:展览避免了传统回顾展的模式,希望展现出艺术家思考的线索。艺术家在现场展出的作品及其展示的方式,都是策展人根据每个艺术家个体现在的状态,跟艺术家本人一一讨论出来的。 个体艺术家展现集中于以下几种方式:

      1、 展示大部分艺术家在自己创作中的重要转折点,早期的作品或有象征意义的代表物。
      2、 还原部分90年代早期的装置艺术作品;由于当时的创作条件、技术手段和保存条件都十分有限,所以能留存下来的装置作品非常有限,所以艺术家会使用新的制作条件尽量真实还原这些作品的原态。
      3、 采用当年的作品创作形式,作为出发点,以今天的现实作为创作素材,创作出在针对今天的作品,作品本身也反映当下的社会背景及人物现状。
      4、 个人艺术文献和艺术作品的同时展出,表述艺术家的态度是在艺术发展史中贯穿始终,还是因天时地利发生了变化。
      5、 部分艺术家会展出他们新近创作的作品,这也缓解了此次展览艺术家群体年龄上的上跨度,以及展现了上海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性的变化。

      展览最后的一部分将邀请住在上海的年轻艺术家解读再创造的方式,重新体验或重新思考他们所选择的历史性的作品,通过这种衔接,策展人希望年轻一代跟艺术发展史发生更密切的关系,也试图通过这样的举动对我们渐渐模糊的艺术史记忆发出提醒的信号。 本次展览是策展人比利安娜对上海当代展览史文献收集和对30多为艺术家采访之后的成果。 所有采访的宝贵资料也会整理成册,并与展览同时推出。 展览希望通过对个体艺术家的展现,也同时能显现出上海当代艺术群体在全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贡献,以及其中每个个体的发展和各自的思考线索。正因为集聚如此规模的艺术力量,所以此次展览也得到了众多上海艺术机构的支持,如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可当代艺术中心……

    • 2009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

      2009.08.28-2009.09.01
      台北世貿中心,台湾,中国

    • 热身

      2009.08.18-2009.09.12
      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8月18日晚,由国内第一家由商业银行民生银行发起的涉及当代艺术的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首展:大型当代艺术家群展《热身》举行。这是美术馆在正式开幕前举办的第一个热身展,展出了来自亚洲的30多位优秀艺术家的作品。

    • The Conspiracy

      2009.08.01-2009.09,06
      伯尔尼美术馆,伯尼尔,瑞士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回溯与探索 ,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收藏展

      2009.07.03-2009.08.16
      湖北省艺术馆,武汉

      一个时代的发展历程,需要历史的印迹——作为见证。85时期之后的湖北武汉,从来不缺少艺术家,艺术家们来来往往,却始终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将他们牵引到这里。在这个来来往往的城市中,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或许是一个较为执着的见证,这个见证恰好反映出一个艺术机构在特定时期与地域的作用:其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线索的文献梳理,几乎涵盖了十多年来所有重要的当代艺术现象;其对年轻艺术家的关注与推介,活跃了在当时艺术生态并不十分理想的湖北艺术界;其对艺术品的收藏与展示,也为一个时代的发展历程留下了点点历史的印迹。

      此次湖北省艺术馆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通力合作,精心挑选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80余件藏品,并共同主办“回溯与探索——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收藏展”。展览作品涉及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既有一批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乃至国际上享有声誉的艺术家的作品,也有一些优秀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作为一所在武汉这座艺术土壤并不肥沃的城市中一路走来的艺术机构,我们在其藏品所呈现的线索中,回溯历史,更探索未来。历史,既有他们的历史,也有湖北的历史,更有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至于未来,那更应该承载着无限的可能。

      湖北省艺术馆是一座年轻的美术馆,对艺术作品的收藏也尚处在起点阶段,这决定了我们今后的收藏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此次展览的举办,至少证明了我们努力的态度与方向,将机构的收藏,引入美术馆的大众平台,展览本身就已经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

      收藏对一座城市而言,非常重要,它将记录一个时代,记录一段历史。湖北省艺术馆愿与武汉这座城市共享记录的过程。

    • 变态

      2009.06.29-2009.07.30
      ShanghART 796 Huaihai Road, Shanghai, China

      “所见所感,皆如梦如幻如泡影。”
      —— 埃德加·爱伦·坡

      香格纳画廊荣幸地为您呈现“变态”展览,它将触及理性与幻境的边界。

      凭借不同的基调、主题和形式,这些展品将共同成为一件复杂并仍保持连贯的新作品。虽然没有重复,却暗含了一种关系。爱伦·坡的诗句引出了展览中所结合的自然物象及深藏其中的隐喻,还有一系列优美却令人不安的作品。

      这些超现实风格的场面在审美判断和道德意识之间引发了紧张感。如同一面能映射灵魂的镜子,这些作品也能够及时地引发人们的自省。展览通过唤起自然内部的新生力量去缓和潜意识里的不确定因素。艺术家以创造壮观却不受重视的景象作为生活、死亡和重生的表演。在他们富有创造性的寓言里,人类与动物通过谈判得以在知识与非理性间获得微弱的平衡。通过掌握那些能使桑田变幻的自然力量,艺术家们方得以抚平由不测引起的干扰。

    • 无语

      2009.06.20-1009.07.20
      香格纳主空间,上海

      香格纳画廊很高兴为您带来新的群展——“无语”。我们选了一些看似“平静”的作品。它们的表达方式就如我们面临某些状况时所采取的办法,在沉默中等待未知的命运,同时也酝酿着悄无声息的转变。“无语”展中的作品在其他场合或许并不那么引人注意,但它们却在噤若寒蝉中时刻等待与观众构起心照不宣的交流。

    • 第40届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

      2009.06.10-2009.06.14
      巴塞尔,瑞士

    • 上海电影院

      2009.05.30-2009.07.19
      伯尔尼美术馆,伯尼尔,瑞士

    • 黑板

      2009.05.23-2009.06.30
      香格纳H空间,上海,中国

      一块黑板 黑板一块 你想怎么加工就怎么加工,但是不能没有黑板。

      黑板,可以理解成一个黑背景 可以理解成一张黑板报 可以理解成一段黑色记忆 可以理解成一个黑空间;一个夜晚;一条黑色的地平线 以及你愿意成为的任何可能。

      这次展览以一块黑板作为作品的基础发生形式。黑板作为作品的属性,创作因素,形式载体,背景提供,媒介实验的对象,还有多少压箱底的可能性?在这样一个硬性规定的尺寸和材料上,一个1m×2m的缓步台的空间里,重新面对启蒙时期的那些身边的最日常、最廉价的非专业材料。艺术家由此作为想象力的出发点,他们或者利用黑板自身具有的历史时代语境关系,或者延续个人作品的一贯风格与异质材料相结合,或者以个人化的方式来化解多年来那些被压制了的创作欲和表达欲。这场关于黑板从未被艺术史开发过的审美领域的跨媒介实验,也许能够勾起很多人的那些尘封了的记忆和出乎意料的惊奇。

    • 香格纳796空间群展

      2009.04.12-2009.04.19
      香格纳淮海路796号,上海,中国

    • 中国项目——三十年:中国当代艺术收藏

      2009.03.28-2009.06.28
      昆士兰美术馆,布里斯班,澳大利亚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事关信念

      2009.03.27-2009.05.30
      JAMES COHAN 画廊,上海,中国

      James Cohan画廊宣布《事关信念》将在其上海空间展出。该展览包括了德国画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录像艺术先驱白南准(Nam June Paik)、美国录像艺术家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以及来自上海的观念艺术家徐震的作品。

      艺术家总是变化的代言者。参加展览的这批艺术家来自东西方各国;他们援引各自地域传统里的图像,再现其文化中的神话和隐喻,从而指涉了神圣与精神的层面。当转换于当代艺术的框架之中,这些符号与图像幻化出了一个宽容、怜悯与和谐共存的世界。

      徐震为展览委约创作了《无题(2009)》。这件形似布达拉宫的雕塑作品由三千余幅扑克牌搭建而成,欲图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作品延续了这位年轻艺术家对日常/常识中物件的直观再现,它立在圆形展厅正中,沐浴在静谧的阳光下,简约的材质渲染出的肃穆庄重同雕塑本身精巧奇趣的搭建生成了缄默的对话,言简意赅却又不乏机智戏谑之笔。

    • 另一个现场 , 艺术的计划、概念与想法

      2009.02.27-2009.03.27
      香格纳H空间,上海,中国

    • 麻将:希克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

      2009.02.21-2009.05.17
      PEABODY ESSEX MUSEUM,塞伦,马萨诸塞州,美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虚实相映 , 瑞银集团新近艺术珍藏展

      2009.02.21-2009.03.22
      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长久以来,瑞银集团对当代艺术的热爱和支持已是众所周知。瑞银集团多次参与世界大型展览活动的举办,或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赞助者,或支持具体的艺术计划的实施。更重要的是,瑞银集团有着大量精彩的当代艺术作品的珍藏,并不吝与人共享。她以成熟的艺术公共教育理念和多样的方法,让更多人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次瑞银当代艺术珍藏展在历经了上海和北京两地之后,欣然来到广州,为广州的观众带来一件令人欣喜的新年礼物。此次珍藏展的主题为“虚实相映——瑞银集团新近艺术珍藏展”,参展作品共56件/组,形式多为录像、动画、摄影以及纸上水墨等。来自中国、日本、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位艺术家以各具深意、各富特色的精彩作品,利用他们自己所处语境中的丰富图像,探讨何为现实,何为虚构,以及二者之间复杂交错的关系。徐震采用珠穆朗玛峰的形象探讨视觉与真实的关系,并提出对纪录工具的质疑,总之,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丰富的视觉形象表达出他们对真实与虚构的深刻思考。

      展览主体之外,还增加了一个部分专门展示瑞银集团支持艺术的历程。观众朋友可以从这里看到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瑞银集团从事艺术收藏、参与大型艺术展示活动、举办自己的藏品展览的历史,看到瑞银集团对艺术持之以恒的拳拳之心,以及她将自己的珍藏与人分享的慷慨和热忱。

    • 不可能 , 八位中国艺术家荒诞的约定

      2009.02.13-2009.04.28
      SAN FRANCISCO ARTS COMMISSION GALLERY & MISSION 17,旧金山,美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品 , 香格纳影像资料库艺术家群展

      2009.01.16-2009.03.08
      香格纳北京,北京,中国

      2009年新年伊始,香格纳画廊隆重推出2009北京空间第一个展《品》暨影像资料库艺术家群展。《品》,展览延续了去年9月正式启动的香格纳影像资料库项目,由展厅中央3台旧电视机组成,自然构成“品”字。观众可以在“品”中,自由挑选观看我们精心准备的影像作品。在“品”味艺术家的影像作品同时,亦可欣赏展厅四周的相关作“品”。

    • 冬季群展

      2010.01.09-2010.02.21
      香格纳北京,北京,中国

    2008

    • 多伦5年 , 中国当代艺术回顾展

      2008.12.28-2009.02.08
      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2008年12月28日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五周年,作为跨年度的大型当代艺术群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三层的展厅以视觉展示形式,集中了最具代表性的上海当代艺术家群体、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的历史碎片和多伦过去五年的文本、图片、宣传资料和部分馆藏作品。

      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实际上是观念逐渐开放思想解放,塑造价值观的历程,同时期存在的当代文化艺术是参与其中的重要力量,这30年以来文化艺术异常的活跃,文化个体和团体用各种艺术的非艺术的方式,挑战着我们的传统并渗入社会进程,形成一次又一次的事件和现象。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和中国当代艺术这五年来的发展,将以回顾展的形式展现出来,既是对走过了五年的多伦馆的回顾和总结,也是一个让多年来支持美术馆发展的朋友在历史性的坐标上了解美术馆文化和艺术展览的良好机会。

      一楼展厅以上海及周边地区当代艺术家和作品为主,艺术家有余友涵,李山,丁乙,周铁海,张恩利,申凡,胡介鸣,杨福东,杨震中,徐震,宋涛和孙逊。他们不仅代表了上海地区当代艺术家成长的历史,也是十多年来参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核心力量,让本土当代艺术的成长展脉络更清晰地呈现,既是一个回顾,又是一次新的实验。

      二楼展厅以“文物”为展览主题,抛弃作品的概念,不直接去展出这些事件现象或作品,而是展出在这些事件中留下来的各种东西,准确的说是各种残留物,它们可能是一个箱子,一件衣服,一个玩具,一张照片,一张油画,一个文件,在这里所有的展品都被剥离艺术作品的绚目外衣,不再是常态当代艺术展览中的那些极具视觉张力、庞大体量、绚烂科技、高深智慧、制作精良的作品,用最为平实朴素的方式来叙述和复原一段一段的历史碎片。当这些历史碎片被我们用这些东西拼贴,并呈现出一个以时间和空间为纬度的历史时,这些东西在现场很自然的就变成了见证历史的文物,此时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透过文物本身充分阅读到具有时代特质的各种艺术特征、美学特征。当然如果它们无法呈现历史时,那也很自然的变成了没有太多意义的废物。

      三楼展厅在文献的部分,将主要对美术馆五年来的展览史和重要的学术讲座活动进行历时性的梳理和展示;同时还有展览画册的陈列;除了这些文本的资料外,我们还利用Video视频技术,通过口述史的方式,锁定一部分见证美术馆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见证人进行访谈,这样,文本和声音的双重连接,让观众对美术馆的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梳理。

    • 香格纳影像资料库-上海、北京

      2008-
      香格纳影像室,上海、北京,中国

      香格纳影像资料室收录了20位中国艺术家超过200部的影像作品。现在,观众可以提前预约或直接前往香格纳画廊主楼或香格纳北京空间内免费观看影像资料室中的作品。

      同时,各位也可在以下网址观看作品预览及下载关于各影像作品简介的PDF文档,视频的节选也可以在网站的“视频”菜单中进入观看。

    • 小制作第五回

      2008.12.23-2009.02.15
      小平画廊,上海,中国

      小制作的时代终于来了!!
      小制作 – 大时代!

      杭州是个迷人的城市,给人一种柔和的气息,使人感到舒适,但同样也给艺术创作带来了隐患。随着艺术市场的不断壮大,艺术团体却很难聚集合作,每个人都忙于各自的作品。此外,缺乏经济上的支持和做艺术项目共同的兴趣使得艺术合作停滞不前。在这些情况下,邵一,张辽源和一些其他的艺术家决定改变这种现状,在杭州艺术圈中开启一个对话的窗口。他们发现:“杭州缺少的不是好的展览,而是根本就没有展览, 没有人去积极组织活动, 人们太过注重展览本身,忽视了活动中相互交流的重要性……”
      因而第一个项目就此诞生,他被称为“小制作”(2008.8),第一次小制作活动在艺术家邵一的工作室中举办。

      “小制作是一个大主题,可以说从展览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极烂无比的展览,但这种烂让人放松,自由,大家很开心,亲身体验烂,面对烂,感觉那种辛辣尖锐的味道,这跟去看一个差展览感受不同。很快参与者中就有人提出过度的包容会降低活动的质量,但邵一和我都心照不宣,这就是现在的基础,我们要的是让大家放松的去交流,而不是去策划一个展览,大家把自己的真性情拿出来,把不愿在其他展览上做的想法做出来,而且让大家看到,接受别人的眼光。

      不要停下,就是我们活动的最大要求,我们强迫自己在紧张中制作、思考、参与、交流,以自身所具有的有限资源为前提来保持创作状态。没有好坏,我们让参与者以最直接的方式最快的速度呈现自己的想法,没有犹豫的时间。

    • 师生关系

      2008.12.23-2009.02.24
      香格纳H空间,上海,中国

      作为香格纳画廊在2008年最后一个展览,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弥足珍贵的师生关系上。这让人想起求学的时代,年轻艺术家对恩师的技法和艺术理念的传移模写。但是在这次的展览中,“师生”之间的影响则更趋向于精神力量的传承,其中包括人格魅力与持续性的创作能量。从余友涵到丁乙,徐震以及宋涛,从耿建翌到杨振忠,张鼎以至孙逊。在体验了这些截然不同的作品后,也许你会发现这些隐性的线索,以及自八五新潮以来不变的开拓精神。

    • 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08

      2008.12.04-2008.12.07
      艺术博览会 迈阿密,迈阿密,美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被遗忘的酒吧——ARTISSIMA

      2008.11.07-2008.11.09
      艺术博览会 绿色大厅,都灵,意大利

      “被遗忘的酒吧”在柏林发起,与香格纳画廊在ARTissima合作推出最新版本,展出来自中国、欧洲和美国的艺术家。

      2008年的7月到8月这两个无所事事的月份里,在柏林,谁都知道Forgotten Bar(忘情吧),在此期间, 他们作了60个展览,天天开幕和闭幕,几乎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柏林艺术家都参加了他们的活动,当你今天晚上不知道该去什么地方时,你可以去那儿。

      11月,香格纳画廊将Forgotten Bar(忘情吧)搬到了ARTissima,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香格纳画廊欣然宣布“被遗忘的酒吧——秘密版”项目。

      香格纳画廊被遗忘的酒吧(神秘版)参展艺术家:  Julieta Aranda, Tjorg Douglas Beer, Tobias Bernstrup, Amie Dicke, Andreas Golder, Christian Jankowski, Rothstauffenberg,孙逊,徐震

    • 法国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2008

      2008.10.23-2008.10.26
      巴黎大皇宫,巴黎,法国

      香格纳画廊参加2008法国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展位B12

      香格纳画廊很荣幸的邀请您参观此次在2008法国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上将展出的曾梵志、徐震、杨振忠、周铁海、梁绍基、李山、邬一名等艺术家的作品。

    • Life? Biomorphic Forms in Sculpture

      2008.09.27-2008.01.11
      格拉茨艺术馆 (KUNSTHAUS GRAZ),格拉茨,奥地利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与后殖民说再见 ,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

      2008.09.06-2008.11.16
      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跟后殖民说再见

      本届三年展抛出的第一个话语是“跟后殖民说再见”,这是策展工作的理论出发点,同时也是策展团所欲呈现的一个批评性视野。“跟后殖民说再见”并不是对于后殖民主义的简单否定。一方面,作为一种现实处境,后殖民远未终结;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策展与批评领域的主导性话语,后殖民主义已经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机制化,不但日渐丧失其批判性,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限制,阻碍了艺术创作新现实与新界面的呈现。所以“跟后殖民说再见”,不但是从后殖民“出走”,而且是一次“再出发”。

      2008年是“68运动”的五十周年,半个世纪以来,多元文化理论和新社会运动已经把社会与日常现实解构为一幅不同观念相互冲突的镶嵌画,而国际当代艺术实践也大多聚焦于身份、种族、阶级、性别等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在五十年后的今天,那些曾经作为革命力量的理念,已经在“政治正确性”的口号保证下转化成为一种主导性的权力话语。而这些理念和话语的核心,正是始终纠结在当代艺术-文化领域中的种种形态的后殖民主义话语。半个世纪以来,后殖民主义不但构成了一个理论批评与策略的集合体,一个无所不包的话语场,而且已经构成了一种意识形态。本届三年展策展团指出:在后殖民主义话语场中,文化多元主义、身份政治与后殖民主义理论共同建造的“他者政权”及其权力游戏已经构成了一种“漫无边际的正确性”。如何在一种差异的生产中确立起差异的伦理?如何在对他性的保持中预防“他者的暴政”?这是目前国际策展界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众多的国际艺术大展致力于构造所谓“众语喧哗的话语现场”以及“不同价值的协商空间”,强调文化身份与政治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创造力的展现以及当代艺术对于可能世界的追求。“身份”、“多元”、“差异”等概念已经失去了往昔分析、批判的锋芒,而转化成为国际化组织平台上的意识形态表达;这些意识形态化的概念共同编织出“多元文化主义的管理机制”,并因而构成了对于当代艺术创造的一种新的限制,同时也遮蔽许多新的问题界面。所以,2008广州三年展的策展工作首先就要提醒大家注意“多元文化主义的限度”,并且勇于“跟后殖民说再见”。

      这就要求三年展的策展实践主动刷新理论界面,从目前主导性的、泛政治-社会学的话语意识形态中出走,通过一系列学术动员与视觉组织工作,与艺术家共同研究、合作,从当下的现实经验与想象中共同孵化出艺术创造的新的话题与气象。

      三年展演习:否定与提问

      2008广州三年展可以被视为向国际艺术界的一系列提问,提问方式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否定演习”,即声明什么是本届三年展所不要的,希望艺术家们共同想象和思考——除了现行的这些整体论的泛政治-社会学议题之外,当代艺术还可以开辟怎样的创作空间?策展团队不希望宣称本届三年展“是什么”,而首先希望理清它“不是什么”。

      2008 广州三年展的自我想象,否定演习……

      不是西方-非西方,不是全球-本土化,不是国际主义-民族主义,不是左或右,不是世界主义,不是多元文化主义,不是族群主义,不是后殖民主义,不是后现代主义,不是身份政治,不是文化政治,不是社会学报告,不是关系美学,不是第三世界、第三空间,不是第三条道路,不是他者的政权,不是另类现代性,不是杂糅文化,不是旅游奇观,不是民俗学景观,不是新人秀场,不是艺术大都会……

      另一方面,本届三年展还设置了名为“艺术家提问演习”的特别计划。艺术家们可以通过三年展这个平台,向策展人、批评家以及国际艺术界的其他同仁自由发问。“提问演习”是本届三年展前期的一个重要平台,策展团希望与艺术家们共同探讨当代艺术创作的理论处境,并在问答中清理出一些纠缠在艺术界的伪问题,同时使艺术家关心的最新的问题界面浮现出来:

      通过否定演习以及提问演习,2008广州三年展希望与所有艺术界同仁一起思考,共同想象本次展览的实现方式。对于策展团来说,重要的是通过话语反话语,是在话语清盘中获得创作的自由和释放——由此,策展人才可能与艺术家一起,“通过视觉进行思想”。

      另外,2008广州三年展将继续开放“三角洲实验室”,并将之作为广州三年展的基本语法。第一次实验室将在2007年11月正式启动,活动内容包括:
      A国际论坛:“多元文化主义的限度”,讨论多元文化主义与后殖民话语的意识形态化和体制化,以及作为个体生存经验的“多元”与“差异”等问题。
      B圆桌会议:“从亚洲再出发:大展的疲惫与亚洲症候群”,探讨在国际大展日渐疲惫的时代,双年展、三年展在亚洲语境中的发展状况与可能性。

    • 失眠 , 摄影展

      2008.09.06-2008.09.28
      比翼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今晚,你”失眠”了吗?

      我们可以由于各种原因而失眠,床铺太软或太硬,饮用了含咖啡因的饮料,钟表的滴答声……,此种症状主述为世界第一主流精神症——焦虑和抑郁。漫漫长夜,无心睡眠,我们怎么办?失眠是一种孤单却集体的体验,你总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在黑暗中独自面对那些虚空和无聊的流逝;你会经常在翻来覆去的清醒中,沉思、内省、抽离和斩断;你会偶尔有闪电划破长夜的灵光乍现的喀嚓一闪;当然,你也会兴许猜中歌德和巴赫的猜想,发现K-park星球的天外来客,创造一项新的关于数羊的迪尼斯世界记录。严重的失眠会导致神经系统紊乱,大脑功能失调,智力思维发生偏差,生命轨迹发生脱轨。

      9月6日上海的比翼艺术中心,以上症状均有发生的37位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和广州的著名艺术家将陪你一起体验”失眠”。届时,已经保持十年实验传统的比翼展厅里将以摄影形式为限制,密集的呈现中国最优秀的当代艺术家”失眠”之后的产物。到底谁的症状最严重,谁的后果最惨烈,谁的幻想最离谱,谁的夜晚最无聊?每一件作品都将从不同角度,来邀约你一起加入患者和患者之间关于病情的最热情的探讨。

      文/付晓东

    • 前卫中国: 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

      2008.08.20-2009.05.24
      国立新美术馆,东京; 国立国际美术馆,大阪; 爱知县美术馆,名古屋,日本

      国立新美术馆,东京   2008年8月20日─ 10月20日
      国立国际美术馆,大阪   2008年12月9日─ 2009年3月22日
      爱知县美术馆,名古屋   2009年4月3日-5月24日

      中国于70年代末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与此同时,在美术界也出现了与以往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不同的表现手法。1979年星星画会举办的展览,堪称重视艺术家个性的自由艺术活动的先驱。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前卫艺术团体,形成了八五美术运动的大浪潮。在西方信息不断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他们在表现中国社会的主题时,除了传统的绘画和雕刻手法之外,开始采用行为及装置等新的手法。同时,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蔡国强和黄永砯等将活动重心转移到海外的艺术家。

      1989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是这些前卫艺术团体活动的高峰。此次展览会由于枪击事件导致政府当局的介入而出名,可说是数月后发生的六四风波的前兆。此次事件后的一段时期内,当代艺术家的活动不得不转入地下。但进入90年代初期以后,“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等一系列的艺术家开始活动,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向国际社会展示其存在了。其后,过激的行为艺术及影像作品等陆续产生,当代美术乘着2000年以后的世界全球化浪潮,随着美术市场的兴盛和国际性展览的兴起,作为象征中国开放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逐渐得到了政府的认可。

      日本国内对于中国当代美术的介绍,始于90年代中期介绍中国的“玩世现实主义”和行为艺术家,此后逐渐积极起来。进入21世纪以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在横滨(国际)三年展(YOKOHAMA International Triennale of Contemporary Art)及其他几个中国展会上也进行了展出。但是迄今为止,在日本还未曾举办过俯瞰中国现代美术约30年激烈变动历史的综合性展览。

      此次美术展,以星星画会为起点回顾中国当代美术史的同时,聚焦于代表性知名艺术家及富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展出。与经历了80年代的泡沫经济、90年代的发展停滞期的日本美术界相比照,中国的美术界发生了什么,怎样的艺术家在进行着怎样的活动?我们希望在探究这些问题的同时,向大家展示极富冲击力,且充满魅力的中国当代美术。

    • 我们的未来 , 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

      2008.07.19-2008.10.12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此次,由UCCA举办的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将在中国首次展出众多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展品涉及雕塑、绘画、录像、摄影、声音以及装置。展览探索了艺术家如何看待众多在中国的共存现象,并因之发展出的现下环境的批判以及回应,例如日常生活中具有涵意的小举动或是大众传媒对于现实、幻想、期待以及对于社会和历史的多元性。

      此展将展出六十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包括陈箴、谷文达、黄永砅、王笃、王广义、张晓刚等的早期作品,六件分别委托张韵文、曹斐、储云、邱志杰、沈远和吴季璁创作的新作,以及来自汪建伟、谢南星和杨福东的四件新增藏品。展览还将推出何云昌和杨诘苍的现场行为表演。

      展览的策划以流动的、充满张力的形态呈现,旨在打破常规展览静态封闭的状态,以期带给参观者全新的欣赏体验——在开放的展厅和经过设计、极具艺术感的展示空间中,在光影的投照下,尽享独特有趣的艺术之旅。

      展览期间将同时举办全面的教育计划和活动,包括在开幕和奥运会期间举办国际研讨会。奥运会期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餐厅将提供美好的用餐体验,并定期举办由音乐家、艺术家和DJ主持的活动。

      伴随展览,UCCA将同时推出一本200页,以中英文双语全面呈现本次展览的画册。内文有UCCA馆长杰罗姆?桑斯与尤伦斯夫妇的对话、展览策展人周丽影和郭晓彦的专文、一封来自基金会主任费大为的信函,都将告诉读者基金会的故事,以及它多年来与艺术家之间紧密合作的缘分。

      继《我们的未来: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之后,UCCA还计划举办一系列展览,探索尤伦斯收藏中的不同主题和艺术品。

    • 他人的世界 , 当代艺术展

      2008.06.24-2008.07.24
      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

      2008年6月23日晚6:30,由上海当代艺术馆主办的”他人的世界”当代艺术展在馆内隆重开幕,展览为期一个月,至7月24日结束。本次展览由江梅女士策划,邀请了目前活跃于国内外当代艺术领域的二十三位上海艺术家参加,他们是严培明、刘大鸿、杨剑平、向京、刘建华、周铁海、杨福东、张恩利、杨振中、刘曼文、薛松、胡介鸣、徐震、瞿广慈、邬一名、梁玥、施勇、向利庆、梁卫洲、陆春生、倪俊、鸟头和马良。作品有绘画、雕塑、综合材料、摄影、录像等多种类型。这些参展作品的共同点均是以”人”为切入点或基本表现内容,通过独到的艺术创作观念和表现方式表达对生活于今天全球化、都市化背景下的当代人及其深层人性的关注和关怀,梳理和揭示上海当代艺术中长期存在的重视现实关怀、具有人文意识的一脉,显现其内在强韧的发展动力和在整体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和价值。

      上海是一座日益全球化的现代大都会,也是中国现代都市性格体现得最为典型的城市。群体与个体的亲密与疏离、本地习俗与国际潮流的并行与融合、主流意识与市民心理的交叠与分界、”海派”传统与当代文化的碰撞与接续……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性格。性格决定人,城市的性格也决定着城市文化的面貌和内涵。作为重要文化形态之一的当代艺术在上海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它在全国乃至国际背景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它对于今天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建设的贡献和价值,其实一直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考量形成策划”他人的世界”当代艺术展的由来。

      这是一个由生活和创作于上海、或跟上海有着重要渊源的艺术家所组成的展览。邀请的每一位都是独立而富于经验的创作个体,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切入生活的现实,以不同的方式阐释和表达自己的态度、立场、情感、审美与思想。但它又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地域性展览,除了对自己作品的完成度要求比较高这一共性外,他们在个体风格上的差异相当大,很难就作品的风格特征对这些艺术家进行某种群体性或流派性的概括。不过,有一点值得关注,即他们在关注国际艺术动态的同时非常忠实于自我,创作向来以围绕自我向外拓展的方式进行,不断找寻自我艺术诉求和国际艺术风尚之间的联结与平衡。或许,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上海当代艺术的地域特点。
      在”他人的世界”中,”他人”是谁呢?”他人”固然可以被认为是主体以外的客体,是外在于”自我”的别人,然而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观照,”他人”也可以理解为是”自我”和自我的投射。历史的经验证明,人类只有不断地反观自身,躬身自省,才能够继续稳步前行。艺术不也是如此吗?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指明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隔阂以及人的处境的孤独和荒谬性;但前苏联思想家巴赫金却说:”他人是自我最深刻意义上的朋友”,道出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若将两位哲人的观点加以整合,”他人”这一概念,实可以囊括对一切人类关系和人类处境的思考。

      本次展览以“人”为出发点,通过艺术家作品中呈现的形态各异的人的形象及相关境遇,来探讨当代社会中人的存在本质和意义问题,对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文化、文明以及时间和空间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发问,并期待借助于艺术表现中的人,让观者达至体察和认知自身、他人以至世界的思考与领悟。

      相信这个别具特色的当代艺术展览能为上海的艺术观众带提供一次充满魅力和感悟的视觉之旅。

      上海当代艺术馆主席兼馆长龚明光先生表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愈来愈近,人们之间相互注视与关怀的需要也愈加迫切。时值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抢险救灾的关键时刻,能尽我们的力量,带给观众一个崭新而丰富的有关他人的世界是我们的荣幸。关注自己以外的他人的日常生活及他们的思考,争取在内心的精神世界里获得更多沟通,以博爱的目光注视身边鲜活的生命,在将生命的能量传递给他人的同时,自我的生命也将变得更加饱满,从而散发出更持久的能量。

    • CYLWXZ , CHU YUN, LIU WEI, XU ZHEN

      2008.06.17-2008.08.23
      ESTHER SCHIPPER,柏林,德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慵懒发烧

      2008.04.23-2008.06.14
      GALERIE DES GALERIES,巴黎,法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趣味的共同体 ,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

      2008.04.15-2008.06.09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趣味的共同体”是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IAC)在北京设立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的开幕展。

      此次展览分为主展、独立影像、西班牙艺术三个单元。参展者包括最活跃的29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与10位西班牙艺术家。

    • 四季新颜 , 中国第三届媒体艺术节

      2008.04.08-2008.04.20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 象山校区

      四季引言
      二月 10th, 2008

      一、关于四季
      就算时隔千年,地限东西,人们从不曾对四季感到漠然。
      四季植根在自然的土壤上,我们时而乐享其成,时而隐忍相待。躬行者动手,使四季如春;高蹈者养心,便等视寒暑。养心者,人见其超然于物外;躬行者,显示其奋发而沉实。
      播种、收成、劈柴、生火,沿着隆冬的麦隆取冰入窖,也枕着婆娑的竹影安然入梦……千百年来,四季造就俯仰以之的文明。即使抱定“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的主张,却毕竟要借着那变动者显示岿然不动、借助那压迫者见证处变不惊。
      我们不能改写四季,然而在动手养心之间成人,并获得尊严。关于四季,我们这样无奈,但也如此自由。
      四季从此浓缩了自然与人间的种种事象,也凝聚了我们对这种种事象的态度: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从而不能不面对——绝不像某些影子令我们表情冷漠。
      无从限制我们的心力,反倒刺激亲切的向往和淳朴的想象——这时那些灰色的理论将自动退场。
      我们因而断言:关于四季的咏唱,将与自然同其终始,与人生同其丰富,与历史一样多变。

      二、关于展览
      四季既呈现出流动、变易的特征,又是周而复始、不可改动,因而人们对四季的感受,交织着自然、社会、历史与人性的维度,浸润着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四季司空见惯,只要活着,就必活在四季之中。我们每个人关于四季必有话可说。
      关于四季的感受是如此普遍,普遍到人人心中所有,一个艺术家在这里将首先作为感受着——而不是思考着——的人说话,他将在 “四季”的体验和表达中,暂时抛却一切理论话语,发现和还原内心最本真的领悟。
      关于四季的感受又是如此丰富,丰富到交融一切错综复杂的因素。一个艺术家假如有足够的真诚去观察和反思自己的体验,忠实地说出自身的痛痒,那么,所有的理论都可能参与进来,但又绝非把任何一种具体的理论作为工具与指引。在创作中活动着的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四季”对艺术家发出的是这样的邀请:借助“四季”这一常见常新的话题,说出你最本真、也最细微的体验与感受。请在艺术品中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不是概念。为此,理论和学养将被融化在体验者和创造者的血脉中,而不是作为斧凿与附会的工具。

      三、展览形式
      1. 整个活动分四个章节,四个空间场景,在象山校区的不同空间依照线性的路线依次进行,观众依次进入不同的空间,同时也就是依次进入夏、秋、冬、春,从第一个章节进入下一个章节,直到结束.
      2.请每个艺术家根据个人兴趣和感受选择任何创作形式。

      四、展览章节
      1.夏:互动乐园
      朝三暮四的机器时代,我们曾经珍视的和谐与完整性日益显得脆弱;交互链接的网络社会,不再回避扑朔迷离的非线性与复杂性。我们正在理解和接受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欣赏自组织突现的意外惊奇。我们不再固执地总想把艺术凝固下来,我们在不断生生灭灭中体验、行动和期待。生命与机器,真实与虚拟,内与外,你与我,无不混淆与转化,技术让世界变得精彩喧闹,机器已经成为第二自然。如果我们还谈不上很多深刻的东西,那就先睁开天真的眼睛,以天然的游戏心情和好奇心,感受性的、身体性的、即时性的,让我们投入这夏日丰饶之海。
      2.秋: 往事游街
      在山水之间构造起一个社会剧场,融合新媒体艺术,纪录片,行为艺术和实验戏剧的基因,以现场艺术的崭新形式,尝试着以批判的姿态和社会性的关怀,与自然对话,与记忆对话,与人对话..
      3.冬:无声影像
      要聆听,必先静默.无声的影像,如同黑暗影院里让人心动的定格的镜头,所有的不安,叛逆….尽收敛于无声的影像里,隐透着张力.一切浮躁喧哗归于寂静以表达永恒的精神. “山是山,水是水”,在这时候,除了静默之外,只能用 “非有” “非无”来形容了.
      4.春: 风的剧场
      剧目开始之前是塔檐上风铃声的采样放大,风铃声从隐隐约约到响彻全场,随后不时在空间中回荡(通过多个散置于观众席附近的音箱,这种设置形成现场的“声阵”)。“风”的主体是音乐,是天籁、地籁与人籁的和声,伴以一系列“视觉事件”。摇滚乐与即兴乐和以后期midi制作等为基础的电子乐,利用当代高科技电子及视频3D技术,结合多种艺术形式打造的一场三维立体的音乐会。

    • 像动物一样

      2008.03.28-2008.06.22
      洛桑州美术馆 (MUSEE CANTONAL DES BEAUX – ARTS DE LAUSANNE),洛桑,瑞士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违章建筑Ⅱ

      2008.03.01-2008.04.06
      长征空间,北京,中国

      “擅自将临时建筑建设为永久性的建筑”— 违章建筑定义之一。

      “违章建筑”在这里是一个借喻,对“违章建筑”的阐释显然是建立在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现实与美学系统的矛盾基础上的,针对的是文化理想主义发展自身的内在逻辑颠乱。在今天,人类面对着临时性的、位移的、无恒定标准的、自我建构的、被他者建构的“违章建筑”,其悖论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时间与空间的过度阐释上。在什么样的关系中,一个主体的自我建构实际上是被另一个主体所建构?我们无意去寻找两个或多个主体间的间隙所在,而是希望找到不同主体间相互覆盖下的新色谱所在 —“违章”形态。这里要跨越时间,空间、历史、地理、人文等领域,从中我们试图去进行“建筑”。积极意义的“违章建筑”应该是“内”“外”相互置换观照下的一个非稳定主体性生成的来龙去脉。“违章”是一个单向度二元是非判断,是横截面;“建筑”是复杂多维度的人类生存欲望需要,是一个动态链,必需与前者依附才能产生意义。我们在这种状态里游戏,也被这种状态所游戏,因为“违章建筑”构筑我们的日常,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可能是某种个体的身体知觉经验史,也可能是某个集体无意识建构历程,每条线蜿蜒交错而自相矛盾又形影不离,互为镜像而生成自我。所以我们不是试图从社会统计学角度的横截面来剖析,而是希望从社会发展游走形态的纵向发生学来寻找过程中历史的、现在的或者未来的意义。世界性的违章建筑遭遇虽然其所“违”的“章”各各不同,但现实叙述的吊诡就是在将临时性“建筑”转化为永久性“建筑”同时,永久性“建筑”也成了临时性的“违章建筑”。

      长征计划在2006年推出了违章建筑I, 作为2008年长征空间的首个群展, 违章建筑Ⅱ除了参加人数多达30多位的特点外, 还将在布展等呈现方式上有个特征明显的违章: 打破现当代美术馆白色空间中的约定俗成的阐释作品的方式, 否定作品在空间中视觉的和声音上的区隔, 在这么一个主题展中, 拥抱物理的关联才能建立视觉与心理的关联, 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矛盾碰撞. 否定常规性对作品之间的线性语义或独立意义的叙述形式,这种混杂的并置以隐晦的暗示和高调的矛盾来消解导引企图,还是无法回避主观的策展意图,从而使 “违章”和“建筑”成为一个真实性的主体现场。

      我们为什么无时不在“违章”中“建筑”,同时又无时不在“建筑”中“违章”,周而复始,乐此不彼?

      一切都建筑在违章中。

    • 真实的东西 , 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

      2008.02.07-2008.04.27
      巴伦西亚现代艺术中心,巴伦西亚,西班牙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2008.01.03-2008.02.20
      香格纳H空间,上海,中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无题 , 徐震个展

      2008.01.01-2008.02.22
      香格纳主空间,上海,中国

      在这个展览中,徐震将展出他的改良健身器材,无题(2007)。该作品是使用遥控的健身器械引导人做重复运动。徐震想通过该作品表现控制与被控制,体育竞赛与体育锻炼,以及未来与现在之间的种种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艺术家提出了一个极其理想化,不切实际的装置。这个装置模拟了一个现代人依据社会机构和媒体所设定的固定路线,毫无头脑地重复日常活动的状态。通过这个作品,艺术家对社会控制中日渐失去的个人统合提出了置疑。很有趣的是艺术家通常都会选择大家很熟悉的主题,比如健身器材,来体现社会中艺术的作用。

      ―摘自《明天》艺术展Artsonje中心,首尔 ,David A. Ross

    2007

    • 能量-精神. 身体. 物质

      2007.10.16-2007.11.16
      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北京今日美术馆在成功举办各种当代艺术展览之后,隆重推出具有高度学术性和文化战略的大型展览——2007首届“今日文献展”。她将从中国出发逐步建立起国际性的艺术交流机制。将与国内外重要的双年展、三年展并行发展,并以此为平台,起到不同文化间对话的作用。今日美术馆特邀请著名策展人黄笃作为首届文献展的总策展人,把“能量”作为展览主题,集中反映当代艺术的活力与蜕变。来自中国各地的五十多位艺术家将展示各自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日文献展”将给观众呈现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最具前瞻性、实验性、创新性的艺术发展趋势。

    • ARTISSIMA 电影节: 假上海! , 从黎明至黄昏的都市肖像

      2007.11.09-2007.11.11
      MIRAFIORI MOTOR,都灵,意大利

      Artissima 电影节的第一个节目是特别为上海这个城市和一群国际艺术家参与的录像展,项目的预展和讲座“上海当代艺术的革命和故事”将在11月9日于Mirafiori Motor Village 举办。

      飞苹果和乐大豆将为你讲述一个不为人知的上海。一个穿越3个改变上海当代艺术界的展览旅程和一群挑战上海艺术界的边缘艺术家。长期和官方协议并试图成为城市里“特有”的风景的这群艺术家有徐震,杨振中和飞苹果。从1999年的《超市》,2004年的 《范明珍和范明珠》到2006年的 《个展》,上海这个渴望成为神话的城市,希望成为国际并摩登的企图,上海正寻找着自己的本土身份和全球性:这个课题将需要多个文档、画册和记录的拼贴去诠释。

    • PERFORMA 07 , 第二届新视觉艺术展

      2007.10.27-2007.11.20
      纽约各地,美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第二届美术文献展 , 观念的形态

      2007.10.09-2007.11.02
      湖北省艺术馆,武汉,中国

      2007年第二届美术文献展主题的根本用意,是在当代艺术面临体制化和市场泡沫化的时刻,呈现出中国当代艺术中那些具有独立实验精神的创造性,并从二十年的历史中寻找这些观念实验的来源。本届美术文献展并非完全历史性地呈现过去,也并非简单地呈现当下,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呈现现在和过去之间那些被遮蔽和忽视的关联。

    • 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 , 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必要的 / 全球战争时代的乐观主义

      2007.09.08-2007.11.04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第十届国际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专题展览,相反,它强调艺术生产基于集体智慧和生活的谈判过程与物理地点。双年展将集中于城市问题和建筑的现实作为一种手段,揭露不同文化背景和艺术视野就复杂和多样形式的现代。

    • 被枪毙的方案 , 40多位中国艺术家/50多个被枪毙的方案

      2007.09.01-2007.09.10
      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落选沙龙是1863年兴起于巴黎的一个展览理念。该展览展出提交给巴黎艺术沙龙展览而被评委会拒绝的作品。

      该展览持续了几年后被政府取消了。但评选标准问题直至今日仍众说纷纭。大型展览如双年展、美术馆的展览、艺术家策划展等究竟应该适用什么样的评选标准?每个展览都有自己的性质、参考因素、策划结构、策划人角色的改变,策划艺术家角色,机构政策,这些因素决定了最终完成的展览中会展出什么样的作品。实际上我们最终所看到的已经是评选的结果了。

      今天在中国,随着社会对当代艺术实践兴趣的提升,许多评选的机构基础设置和策划模式标准截然不同。上世纪90年代,策展人作为一种职业在中国被重新定位,尤其是随着机构策展人作为展馆主要人物地位的确定,它在面临体制化问题的同时取得了重要而困难的角色。另一方面,一些策展人转向自营的画廊空间,艺术家开始涉及策划工作,以推出他们自己的策略。

      中国艺术家在国外艺术机构的频繁现身,这些境外机构对来自中国的展览的期待同样也带来了艺术家试图了解评选标准问题。机构展览由于不同的评选步骤有他们自己的评选标准,画廊执行他们自己的标准,策展的艺术家同样有自己的标准。

      个人艺术家面对这些标准应当怎么办?

      许多被拒绝的提案通常就是呆在艺术家的电脑里,有些得以实现,但大多数都没有这个机会,因为艺术家又有了新的想法。但这些被拒绝的提案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今天的艺术实践和它的复杂方向。

      被拒作品项目意在展出不体现我的策展标准的,艺术家愿意展出的,没有任何入选项目的提案。艺术家愿意展出的所有被拒项目都将成为项目的一部分,同时艺术家也可以邀请其他艺术家的被拒作品共同参加整个项目。通过被拒项目现象,我们将有机会对当代艺术实践、策展人对艺术家作品的评选标准、艺术家在机构、市场和实验三角之间的重新定位作更进一步了解。

      另一方面项目将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史,以及它通过机构建设、艺术界和公众接纳慢慢成为公众生活一部分的过程。该被拒作品项目的艺术质量不容置疑,但在多数作品中机构评选标准和策展方法存在疑问。同时项目致力于探索艺术家提出提案的创作过程,与艺术家进行讨论,最终接纳或拒绝。如果未被接受,艺术家或者继续递交提案,或不参与展览。最终会产生什么结果来参与展览,是否有一定的自我审查意味?

      展览是项目的开始部分,项目将在《枪毙的方案》一书中出版。

    • 中国欢迎你 , 渴望, 奋斗, 新身份

      2007.07.07-2007.09.02
      KUNSTHAUS GRAZ,奥地利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A L’HORIZON DE SHANGRI-LA

      2007.07.06-2007.09.26
      FRAC LORRAINE,法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个人的态度2 , 录像、照片与装置展

      2007.06.22-2007.08.20
      香格纳H空间,上海,中国

       

       

    • 注意! , 中国当代摄影

      2007.05.15-2007.09.23
      ARTIUNM; BASQUE 当代艺术中心; VITORIA-GASTEIZ,西班牙

    • NONO , 11位艺术家自主策划的最新作品展

      2007.04.22-2007.06.17
      长征空间,北京,中国

      NONO是重复的拒绝和反对, 还是对拒绝的反对? 到底是说不还是不说不? 真实地呈现了当代艺术的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的矛盾。虽然无策展人, 无主题, 但还是从各自的角度紧密地和对现实的态度有所联系。 在这样一个注重策展人话语权的时代,策展人的缺失毋宁说是某种残缺或另类的张扬。相对于一些有名无实的策展行为,拒绝策展人参与是一种赤裸的真实和试验。他们自耕自种、自我造局,展览本身是自发、自主、自然而然的,是切磋过招,也是集体游戏。艺术家们对这次共同亮相是有某种共识的,这种共识的前提是能够玩到一起的相互关联。可以夸大为源自形而上的艺术理想,亦或只是简单的形而下的生活经验。这里是一个事实呈现,被自主包裹的艺术聪慧,被自由困住的艺术真诚。中国当代艺术幻象中的沼泽和自救,艺术和艺术家的“瓶颈”是假设演习还是危机面临?当代艺术家的社会理想主义情怀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回应?是双向选择还是一厢情愿?所有的困惑、矛盾所指向的是当代艺术生态还是艺术家本身, 抑或是 “展览” 这个问题的现场?

    • 真实的东西 , 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

      2007.03.30-2007.06.10
      泰特美术馆,利物浦,英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2006

    • 日常人

      2006
      ORTEZZA DA BASSO 创意节,佛罗伦萨,意大利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没事 , 当代艺术展

      2006.12.15-2006.12.20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杭州,中国

      “没事”当代艺术展是临时决定的,因为碰巧有个理想的展览空间可以用。 这个空间位于城市中心,是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里将要拆除的老厂房。 七月,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联合上海比翼艺术中心开始筹划”没事”当代艺术展。由于一直 保持着作展览及活动的一级准备状态,尽管时间不到半年,最重要的资源——良好的人力为展览实现铺平了道路。展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不确定因素。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和上海比翼艺术中心的共同兴趣关注在每位艺术家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推进。所以每次展览都带有冒险,走进展厅的作品最后的摸样有时候甚至连艺术家本人都不能肯定。”没事”展的解决方案是对质量提出了要求,对方案的选择几乎残忍到违背艺术规律。也算是展览开幕前可以看到的一个特点。令人感动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艺术家都展现出最积极合作和理解的责任,其认真态度超过我所见。到目前为止才使展览筹备的进程和时间表基本同步。可以预见”没事”当代艺术展的品质将和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的努力成正比。

    • 出门必带摄像机 , 录像艺术在中国

      2006.11.09-2006.11.23
      ICO 美术馆,马德里,西班牙

    • 看上去都一样吗? , 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艺术

      2006.11.08-2007.02.11
      FONDAZIONE SANDRETTO RE REBAUDENGO,都灵,意大利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中国 , 直面现实

      2007.10.26-2007.02.10
      维也纳市路德维希基金会现代艺术博物馆,维也纳,奥地利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中国发电站: 第一站

      2006.10.06-2006.11.05
      巴特西发电站,伦敦,英国

      由伦敦Serpentine 美术馆和Astup Fearnley 当代美术馆共同策划

    • 麻将: 希克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

      2006.09.14-2007.02.18
      汉堡美术馆,汉堡,德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13个: 今日中国影像

      2006.07.22-2006.08.13
      站台中国,北京,中国

      13个:今日中国影像(The thirteen: Chinese Video Now) 是美国纽约 P.S.1 当代艺术中心与北京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合作,于 2006 年 2 月 26 日至 5 月 29 日由英国著名策展人邵大卫( DAVID THORP) 和站台中国的艺术总监孙宁共同策划的反映当今中国国内当代 VIDEO 艺术现状的一个大型展览。展览由美国最大最重要的纽约现代艺术美术馆( MoMA )资助,在隶属 MoMA 会员机构的当代艺术空间 — P.S.1 当代艺术空间内展出。展览开幕当天,就有近千人光临并欣赏了这些来自中国最新的,由 13 个年轻的艺术家参加的共 24 件 VIDEO 作品。展览原定结束于 2006 年 4 月 24 日,但应广大美国观众的要求,展览延期了一个多月,于 2006 年 5 月 29 日才结束。这个展览是 MoMA 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有关中国艺术家的群展。同时也是第一次展览全部由video 作品构成的展览。展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包括《纽约时报》,ArtNet,《世界日报》等多家重要媒体的报道。

      作为展览的主要组织者和策划者之一,北京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计划于 2006 年 7 月 22 日至 8 月 13 日将此次展览巡回至北京,在其位于艺术东区的 1100 平米的展厅内展出。展览将最大限度的重现在纽约的展览外。展览将于 2006 年 7 月 22 日下午 3 时开幕。

      参加展览的13个艺术家大部分为生于60、70年代的年轻艺术家,主要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地区。 此次展览主要展现了一个在目前中国发生社会经济巨大变革的背景下,主要以新媒体和影像语言从事及探索艺术创作的艺术家群。展览展示了中国影像艺术的一个横剖面,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城市社会生活。范围从抒情到讽刺 , 从记录到幻想。这十三位艺术家在一起,为观众展开了一个窗口,引发了对一些当代中国的社会关注和社会价值等问题引人入胜的洞察。

    • On Mobility

      2006.07.15-2006.08.27
      DA APPEL,阿姆斯特丹,荷兰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中国当代 , 建筑、艺术和视觉文化

      2006.06.10-2006.08.13
      建筑学院; 波伊曼·凡·布宁根博物馆; 荷兰摄影博物馆,荷兰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拿下

      2006.06,03-2006.07.17
      UNIVERSAL STUDIOS,北京,中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 , 未来考古学

      2005.05.28-2005.06.12
      南京博物院,南京,中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无休无止 , 摄影与新媒体艺术

      2006.03.31-2005.05.05
      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中国

      如果眼睛能将霎那的瞬间转换成永恒的映像,那么在纷乱的城市生活和视觉符号繁盛的时代里,什么才能吸引我们飘移的目光?

      上海当代艺术馆两位新进的女性策展人廖薇和张温惠冀望用新世代的眼光和艺术家们一起去探索、去感受都会生活。”无休无止:摄影与新媒体艺术”特展,邀请了近三十名生长于70和80年代的新生代艺术家,用实验的手法尝试新的创作方式,表达生活中种种不确定的心情,层层复杂的大都会面向。

      “无休无止:摄影与新媒体艺术”特展,记录着这个城市当中窜流的心情,和人们在平凡与非凡之间无休止找寻的过程。我们希望观众避免被动的欣赏方式,以激情回应、体验美术馆的空间,用眼睛和心情自由地去感受、去享受、去思考,从不同视角去探索和理解作品,发现我们自己的审美本能。

    • 显微镜·观 , 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6.03.18-2006.06.18
      澳门艺术博物馆,澳门

      每当盛夏,气氛热闹的“那达慕”在蔚蓝穹苍覆盖著的蒙古大小草原上同时上演,一连数天的活动主要包括马术、摔跤及射箭等项目。于每位参加者看来,这项不设年龄上限、不分体重、无需考虑比赛级别的竞技活动,无疑是对个人灵巧、耐力、体能、技术的一种特殊考验。“那达慕”(Nadam)在蒙古语的意思是“游戏”,而这种来自远古的游戏,无非是透过征服包括大自然在内的“对手”来实现对自我的肯定,同时也说明每个个体如何以汗水及意志来确认自身在永恒茫茫天地之间的独立存在。

      游戏,对于人类文明发展,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特殊角色。关于如何塑造一个品质完整的人,孔子的答案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在这位生活于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哲人心中,“志道”、“据德”、“依仁”是实现理想人格修养的终极探求,而“游于艺”,指人们应抱持一种不经意的优游态度来把握实用技艺并参与塑造、陶冶人的内在情感的艺术欣赏及创作活动,以达至情绪平静与和谐,恢复个体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在西方,游戏精神同样受到充分的关注与重视。活跃于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德国著名剧作家、诗人、哲学家席勒曾经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同时,“如果一个人在为满足他的游戏冲动而走上寻求美的理想的道路,那是绝对不会错的。”〔席勒《美育书简》〕按这个说法,对那些讲求想像力,强调个性及独特技巧表现的艺术家来说,创作本身就是个游戏的过程。于是,文同潇洒笔下的墨竹;齐白石漫不经意绘画的游鱼、小虾;莫奈的《稻草堆》;毕加索的《阿威浓少女》统统都是属于艺术家个人游戏后留在世上的物证与痕迹。然而在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当崇尚主观意念的极限主义艺术家,把艺术创作表达形式推到自圆其说的极端之后,在“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前提下,冷峻的极限艺术作品往往失却了娱己娱人的游戏特质。

      在当代社会现实面前,个人价值在拥挤著参天大楼的复杂都市情境中逐渐湮灭,而个体行为的独立自主性,亦在不知不觉间被剥夺于各种形态的庞大社会构成网路中,即使最为天真单纯,原属于超越功利考虑的个人游戏亦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质变。正如在远离蒙古草原的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自一九八一年起每年亦有举办“那达慕”活动。这是个没有马儿出现的“那达慕”(马术由投抛曲棍所替代),而所有比赛项目都必须在升国旗、奏国歌、运动员进场式、领导讲话、少数民族代表发言、高音喇叭宣布赞助名单等规定程序完成后才正式展开,一般情况下,在“那达慕”结束后,大会还安排有聚餐、文艺演出及电影欣赏会等节目。可以想像,当中每位参与者的行动自主性已变得何其暧昧,因他在社会网络中的身份可能是北京某学院的学生运动员,却又同时属于某少数民族生活地区的代表,甚至包括党政角色等多重特殊身份。如此一来,他参加“游戏”之动机无可避免地可能变得世故甚至身不由己。在这个被组织、体制、传统、权力、财富、人脉关系等架构著的当代嬗变著的社会情境中,每个个体均难以抽离其中,当中包括你、我,也包括每位艺术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特殊政治及社会条件中,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曾经以最大的努力表达出对社会、政治及人文环境的直接关心,他们在作品中运用大量彼此互通的时代性特定符号,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理想主义色彩,在艺术语言及观念实践中,他们象征性地实现了对传统、体制和现实的批判。

      到了二十一世纪,随著艺术家周遭熟悉事物的快速更替,社会集体价值及个人生命观正急速转变,众多艺术家,特别是新一代的艺术创作,往往带著个人经验及生命成长的深刻连系,用艺术评论家殷双喜先生的话,是他们“将个人的生活和大众文化与影像图像作为重要的艺术表达资源,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用异样的眼光观察物象。”同时“在微观沉潜的层面上折射出时代与社会的激烈变化。”

      今天,不少当代艺术家以分散、随意、多元复制及边缘性等特质来抵抗集体意志造成的无形控制,使官能快感及多意性的个人游戏在杂乱的网络牵缠中克服盲目从众性及不同权力造成的干扰,从中揭示当代社会人性的分裂和异化,同时微观式的自我发掘策略,亦使作者本身及其作品均能获得瞬间的独立与自由的存在。

      民政总署辖下澳门艺术博物馆十分荣幸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同策划、组织了这次“显微境.观─中国当代艺术展”,使二十六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重要作品能与本地市民及中外游客见面。同时我们亦透过举办学术研讨会,让多位海内外重要艺术家、评论家、学者得以在澳门聚首一堂,共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作深入探讨及分析。

      在艺博馆整整两层的展厅及户外空间中,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及澳门的艺术家将依赖个人在当今日常生存环境中的特殊体验,且以超越理性支配的游戏精神来完成主体表达的独立性与自觉性。无疑,“显微境.观”这项展览将会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阶段性记号与时代注脚。

      随著展览结束,部分作品将被艺博馆收藏,而更多的将会被拆卸、移走。也许我们不应为此而伤感,正如原野上的“那达慕”过后,大小临时帐蓬亦将消失于辽阔宽广的地平线上,可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珍惜每次的聚首机会,且更热切地渴望再度投入叫人兴奋的,因精彩游戏而引发的欢呼与喝采。

    • 十三: 今日中国影像

      2006.02.26-2006.05.29
      当代艺术中心,纽约长岛,美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2005

    • 聚焦 , 来自美国HAUDENSCHILD夫妇收藏的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艺术展

      2004
      EARL LU 画廊,拉赛尔艺术学院,新加坡

      对我而言,Haudenschild的收藏是有质量的艺术收藏的典范。他们不仅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重要的和有针对性的收藏,同时对其艺术家的支持也是他们成为典范,这两者令人印象深刻。

      他们的展览这次来到新加坡,定会引起本地观众对他们收藏行为的兴趣,并让收藏家们意识到他们角色和责任。

      新加坡当代艺术学院致力于展出重要的潮流和当代艺术实践的典范。“聚焦”是个理想的展览,不仅因为展览突出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录像和摄影上的主要潮流,而且其中大多数艺术家已蜚声国际。

      这个展览为新加坡本地观众提供了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来欣赏这些作品。

      此次一时新加坡首次展出有关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的展览。

      Engene Tan
      新加坡当代艺术学院院长

    • VIDEOZOOM: 中国录像艺术家 , 城市: 妄想与映象

      2005.11.24-2005.12.17
      SALA 1 画廊,国际当代艺术中心,罗马,意大利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 , 别样: 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

      2005.11.18-2006.01.15
      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02年11月18日,由广东美术馆策划主办的“首届广州三年展”在中国广州隆重举行,“首届广州三年展”以“重新解读—中国当代艺术十年”为主题,对90年代以来中国的实验艺术及其发展进行史学回顾和学术阐释,因而在国内国际艺术界文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广州三年展”作为一个大型的、常规性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展事,2005年11月将迎来第二届的艺术盛会。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以“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为主题: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以国际著名策展人侯瀚如,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和广东美术馆郭晓彦组成策划团队。他们为展事设定了一个独特的题目“別样”。

       “别样”,是指在新的社会经济模式条件下发展而成的特定的、蓬勃发展的、富有活力的文化和艺术的特殊现象和方式;这种现象和方式带有全球化深刻影响下激动人心而又复杂的现实印记,是中国及非西方国家特殊的现代化过程中创造和选择的新的适应性样式;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动态现象。

       “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是把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区域的地理位置所代表的发展中地区的特殊样式为研究起点,讨论这种充满活力而又不失混乱的特殊现代化模式及当代艺术文化现象;珠江三角洲(Pearl River Delta ,缩写为PRD)代表着新的空间策略、新的经济模式及新生成的生活方式。我们把这种“特殊的空间”作为新的艺术实验或实践的平台,作为一个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和当代艺术发展思考研究的“实验室”。同时,这也为全球格局重组提示了一个独特而创新的试验范例。

      因此,“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着力于对“别样”的现代化发展现象和模式的研究和反思,展示艺术家、建筑家、文化学者等对这种现代化现象的“别样”表达。为此,我们设立了以跨空间、跨文化、跨学科、跨时间的“三角洲实验室”(Delta Laboratory ,缩写为D-Lab),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创作和交流的平台。数十名中外艺术家、建筑家、文化学者应邀到“三角洲实验室”研讨交流,有针对性地为三年展创作新作品。作为此次三年展的重要部分,“三角洲实验室”从2004年11月启动至今已举办了三个阶段十次以上的向公众开放的展示和交流。其相关的文献也将结集出版。这个强调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扩展和延续的策略从“别样”的角度上改变了惯常的展览策划模式,以使全球性的当代艺术活动极为密切地融入本地的语境并深刻地影响其发展。从而,此次三年展具有创新性地成为了一个创造本地的新现实的过程。

      除了“三角洲实验室”之外,“第二届广州三年展”还有“主题展览”、“自我组织空间”、“特别计划”等部分。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将于2005年11月18日以广东美术馆为主要展览场地的广州开幕,并延续至2006年1月15。而“三角洲实验室”(D-Lab)也同时继续运作。

       

    •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自我组织单元 , 比翼艺术中心: 如何将广州变成上海

      2005.11.18-2006.01.15
      信义国际会馆分展场,广州,中国

      受广州三年展策展团队之邀,比翼策划了“如何将广州变成上海”这一展览,作为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中“自我组织空间”单元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比翼策划者来说,重要的不在于把城市A变为城市B,而在于把握变化之中的过程。展览现场以各式最“临时”或“应急”的手段进行展示。2005年的广州三年展以“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为主题,由侯瀚如、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郭晓彦共同策划,着力于对“别样”的现代化发展现象和模式的研究和反思,展示艺术家、建筑师、文化学者等对这种现代化现象的“别样”表达。其中“自我组织空间”单元共邀请22个存在于传统艺术体制之外的艺术组织、机构、社区进行自我策划与展示,以呈现出一条线索:即中国当下的独立艺术组织是怎样进行自己的艺术实践,并怎样与现实紧密地结合。

    • 聚焦 , 来自美国 HAUDENSCHILD 夫妇收藏的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艺术展

      2005.11.05-2005.11.20
      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这是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的中国当代摄影录像艺术的专题展览。 这是国外大型艺术收藏机构第一次将其收藏的中国摄影和录像作品返回中国首都–北京的巡回展览。 这是中国当代影像艺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展览。

      “诗经·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差叹之,差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时至今日,新兴的艺术家“情动于中”则“摄影之录像之”。

      在日常生活中,摄影、录像等新媒体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早已无处不在。随着报刊、书籍、电视、电影、网络的广泛流行,现代人对世界、宇宙和新事物的了解,很多都源于照相机和摄像机镜头所记录的影像。这些“影像”不仅映照出当代社会的生存状态,更成为当今艺术家抒情寓志最重要的视觉表现载体。今天,照相机和摄像机等新媒体比起艺术家的画笔来,也已成为更普及更自然的工具,而其所引发的艺术创作活动也日益成为波及全球的媒体艺术新潮。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家在摄影、录像等新媒体领域无疑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绩,引起了国内外艺坛的纷纷关注。“聚焦: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这一来自美国圣地亚哥豪登斯奇德(Haudenschild)艺术机构的收藏展,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所产生的观念与技术的变革。它以摄影和录像为艺术手段,集中展现了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中最精彩、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和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这些作品均以全新视角,直接反映了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文化经济生活,以及在剧烈变迁中的社会状态与价值观念取向。我由衷希望“聚焦: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能引发中国艺术家以及观众们对艺术领域新样式的关注。最后,我谨在此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冯远
      前任中国美术馆馆长

    • 出事了!

      2005.10.20-2005.10.30
      南山路柳浪闻莺公园枫杨林,杭州,中国

    • 墨尔本国际艺术节

      2005.10.06-2002.10.22
      SPACEMENT,WATSON PLACE,墨尔本,澳大利亚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2005 横滨国际当代艺术三年展

      2005.09.25-2005.12.18
      横滨,日本

      8848-1.86的首次展出

    • 逼真

      2005.07.02-2005.07.15
      泰康顶层空间,北京,中国

      逼真的误读就是在非常不怀好意的逼近真实的同时有一个很诱惑人的状态,那就是—-逼真没有过去现在和将来。它可以随意的在进出真实的瞬间故作姿态,这样挤压真实让逼真显得俏皮而得意。逼真还是真实之外必不可少的皮肤,或许可以说因为逼真的存在就可以玩弄真实,它是包裹真实的一个皮瓤,可以在真实的肌肉上来回摩擦,说得最简单就是如果抛开逼真的皮肤,真实将会迅速感染腐败坏死掉。就像我们真实的欲望一样,他总是在逼真后面次牙咧嘴。

    • 跟我来! , 新千年之际的中国艺术

      2005.07.02-2005.09.04
      森美术馆,东京,日本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聚焦 , 来自美国HAUDENSCHILD夫妇收藏的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艺术展

      2004.06.25-2004.08.23
      提华纳文化中心,提华纳,墨西哥

      “聚焦”是中国的当代摄影首次在这里展出。

      我们的城市里所快递发生的变化,同样也是这14位中国艺术家所生活的社会的特征。这将引起本地艺术圈何学习艺术何设计的学生的广泛兴趣。同时关于展览的报道也会大量地出现在本地地新闻报道里。

      Teresa Vicencio Alvarez
      墨西哥提华纳文化中心总监

    • 麻将-西克的当代艺术收藏展

      2005.06.13-2005.10.16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第51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 中国馆

      2005.06.12-2005.11.06
      威尼斯,意大利

      6月12日开幕的51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上,中国终于在这里开设了国家馆,虽然永久馆的建立还有待时日,但临时场地选择在威尼斯的处女花园也是有所用心的,中国馆艺术委员会成员范迪安、蔡国强在不同场合都谈到了首次出场的中国国家馆与处女花园的寓意关联。双年展组委会主席也曾对中国策展人说:“现在全世界都以贪婪的目光看着中国。”于是,对参加首次中国馆展览的艺术家的选择,如蔡国强所说,就意味着对中国馆性质的探讨,甚至是对中国馆存在的意义的探讨。

      处女花园的中国馆,分室内室外两个展区,室内面积约500平方米,室外面积约1600平方米,在这一届双年展上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国家馆展地。

      室内的作品是年轻艺术家刘的灯光装置《闪亮》和徐震的录像装置《喊》,是典型的当代艺术样式,用多媒体技术来强化出我们所处的环境状况,使观众在这种纯化的环境中体验现实世界中种种被相互模糊的因素。这是一种注重感性反应的艺术方式,从中隐约体会到我们在20年激变中的失重晕眩,同时又有我们的文化在混乱中随机应变的能量。同时蔡国强还把这两件作品看作是对中国馆建馆意义的强调。

      三联生活周刊

    • 局外人

      2005.04.30-2005.05.22
      长征空间,北京,中国

    • 美国纪念碑

      2005.04.07-2005.05.14
      WATTIS 当代艺术学院,旧金山,美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上海建设 , 十位艺术家联展

      2005.01.16-2005.02.16
      沪申画廊,上海,中国

      上海建设的题目是受到一本叫“中国建设”的杂志的启示。“中国建设”50年代由宋庆龄创办,有多个语种的不同版本,分多个语种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杂志中随处可见充满了健康活力的劳动者的形象,阳光普照下崭新的工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欣欣向荣。

      50多年后的今天,上海作为中国发展的代表,呈现出另一番积极乐观的景象,虽然与50年代杂志上表现的种种情景有了外在和内在的差异,但一个社会的发展和成长在本质上是否经过理智成熟的思考和感知,仍然是一个深刻的文化问题。

      在强烈变化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上海涌现出一批年轻的艺术家,他们以独立思考的态度在精神上对城市发展和变化作出了他们各自的反映。他们或者直接表现在大背景和大环境中的个人体验,或者对社会或艺术的体制进行反思,或者敏锐地捕捉到我们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景观。这一批年轻上海艺术家还不拘一格地进行各种媒体的实验,尤其以影像创作最为丰富多彩并且成果卓著。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形成了一种独特现象。结合城市的特殊历史和文化脉络,上海的年轻艺术家积极参与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在良性发展的艺术体制的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是他们在上海这座特殊的大都市中的特殊贡献。

       

      徐震“最后的几个蚊子”趴在展厅的白墙上,腹部一动一动地好像在吸血。他的作品善于将人们的日常经验移植到展场中,利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规则作用于貌似高深的艺术作品,这样在展场的作品呈现上与常规的类型化的艺术作品有很大差异。蚊子当然有存在的理由,只不过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来看是害虫。从挑战和突破人们的日常经验,到利用和移植这种资源,徐震说明了在我们周围艺术的诸多可能性。

    2004

    • 在东方的南方的西方 , 中国文化年项目之一

      2004
      国家当代艺术中心,尼斯,法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什么艺术展 , 黑方

      2004
      NOANOA 中心,西安,中国

    • 第五届上海双年展 , 影像生存

      2004.09.29-2004.11.27
      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

      本届双年展的学术主题为 “影像生存”, 其目标定位致力于探讨可视世界的制像技术,呈现影像的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影响,着眼于在人文关怀中思考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发展中建立人文的关怀。作为本届双年展的核心概念,“影像”大致可以被阐述为以下三层意义:

      首先,“影像”是一种图像,从传统的剪纸、皮影到现代的摄影、电影……“影像”具有丰富的艺术史资源,从人类文明早期的对“影”制像,到当代不断创新的各种影像技术,作为图像的“影像”构成了古今中外艺术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作为图像的“影像”,我们可以从古到今地打通艺术史上的多种形态。

      其次,“影像”是一种文化意象,既包含了人类文化创造的丰富经验,更是中国古代文学颂咏和艺术表达的重要主题,通过作为文化意象的“影像”,我们可以从外向内地打通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经验的关系。

      第三,“影像”是一种当代视像,当代丰富的媒体技术正在塑造着人们日常视觉积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与记忆正被无处不在、时刻流动变异着的影像所建构,“影像生存”已成为当代都市人群的一种日常状态,“影像”逐渐在当代生活的地平线上确立起了一种全新的主体和现实。通过作为当代视像的“影像”,我们将从内向外地打通艺术媒体与当代视觉现实之间的关系。

    • 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

      2004.09.27-2004.10.27
      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 62761232 (快递展) , 当代艺术展

      2004.09.10-2004.09.20
      比翼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62761232这个电话是上海的一个市内快递公司的电话。在2004年9月10日-20日早上10点至晚上10点,无论身在上海市的任何地方,你都可以通过拨打这个电话,要求他们把一个当代艺术的展览快递到你面前(外环线以内免费,外环线以外根据路程加收快递费)。

      当代艺术在上海这个城市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在这样的以经济发展为理想的社会环境中,当代艺术如何存在并不断变化。

      这个崭新的艺术活动,摆脱了现有的展览模式,并避开众所周知的展览弊病——艺术展览成为一次社交活动。观众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境地——在一个未知空间内,观看一个非艺术工作者(快递员)依次展现众多艺术家的作品。作品将囊括了当代艺术的各种样式:绘画、雕塑、装置、多媒体、表演、音乐……

      这个活动由生活在上海的一些艺术工作者策划,汇聚了来自全国的近40位艺术家:丁乙、费大为、徐坦、杨振中、杨福东、徐震、胡介鸣、宋涛、陈少雄、向利庆、飞苹果、郑国谷、刘建华、蒋志……

    • 过去与未来之间 , 来自中国的新摄影及录像

      2004.06.11-2004.09.05
      国际摄影艺术中心和亚洲协会美术馆,纽约 (巡展至芝加哥当代美术馆,SMART美术馆,芝加哥; 西雅图艺术馆,西雅图; SANTA BARBARA美术馆,美国; V&A博物馆,伦敦,英国; 世界文化宫,柏林,德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道与魔:里里外外-中国当代艺术

      2004.06.08-2004.08.15
      里昂当代美术馆, 里昂, 法国

    • 轻而易举! 上海拼图2000-2004艺术展

      2004.04.17-2004.08.15
      国立当代美术馆,奥斯陆,挪威

    • 上海惊喜

      2004.04.12-2004.06.13
      LOTHRINGER 13 – 慕尼黑市艺术馆,慕尼黑,德国

    • 今日中国

      2004.02.13-2004.02.16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美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再生 , 来自中国和美国的中国艺术

      2004.01.26-2006.12.23
      SAMEK画廊,BUCKNELL大学,路易斯堡,美国 (巡展至美国多地)

      佛吉尼亚大学艺术博物馆, 美国 2006.11.11-2006.12.23
      尤文美术馆, 田纳西大学, 美国 2006.08.18-2006.11.11
      威廉姆斯学院艺术博物馆, 威廉姆斯, 美国 2006.02.04-2006.05.06
      亚利桑那州国家大学艺术博物馆, 坦佩, 美国 2005.09.24-2005.12.24
      BEN MALTZ画廊, 奥迪斯艺术与设计学院, 洛杉矶, 美国 2005.02.12-2005.04.23
      JEAN PAUL SLUSSER画廊, 密歇根大学, 美国 2006.08.06-2006.10.08
      SAMEK画廊, BUCKNELL大学, 路易斯堡, 美国 2004.01.26-2004.04.04
    • 超越界限: 沪申画廊开幕展

      2004.01.16-2004.02.23
      沪申画廊,上海,中国

      作为沪申画廊的开幕展,“超越界线”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涌现的26位优秀当代艺术家。随着牛津现代艺术馆推出具划时代意义的展览“沉默的能量”,纽约亚洲协会举办新中国艺术展“内外倒置”,以及紧接着在1999年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上中国艺术家震惊世界的亮相,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毫无疑问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获得全球认可的重要分水岭。

      面对愈来愈趋于全球化的艺术体系,很明显,同样的文化项目需要被重新析构、重新定义。这次展览之所以以“超越界线”命名,是因为每位艺术家都体现了这样一种主题精神。在新的社会转型期,许多艺术家积极探寻社会与艺术相互的关系,由此探求交互学科价值,这正是“超越界线”所倡导的。

      ——陈浩扬

    • 中国: 一代人的录像

      2004.01.14-2004.03.14
      欧洲摄影博物馆,巴黎,法国

    2003

    • 打开天空 , 多伦当代美术馆开幕展

      2003.12.28-2004.02.27
      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城市的存在激发着我们的诗意和浪漫情怀。就像传统的理想主义一样,打开天空象征着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和网络虚拟世界的迅速拓展所带来的人类新的乌托邦情结,拓展并凝聚了我们的超越日常生活的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是我们现实中的智慧和梦想在精神层面上的投射。面向新世纪,面向申博成功的巨大机遇,上海作为一个极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国际性都市,不断向世人展示着活力、动感和现代文明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呈现着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精神风貌。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进程中,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因素在中国社会发展际遇中的交汇、整合,无疑使我们获得更为远见卓识的眼光和更为乐观向上的精神诉求。打开天空不但代表着拥有悠久传统的当代中国人崭新的城市理想,而且提示着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以后社会精神文化极大丰富、充实的某种超凡的境界。这种理想和境界是我们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点亮并提升、超越自身的精神支点。

      《打开天空》中国当代艺术展是一个特殊的展览。上海、多伦路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这一组概念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影响国际视听的一个平台和更广泛的反馈面。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以中国第一家当代美术馆的超拔姿态屹立在新多伦路,在某种程度上可成为塑造当代民族文化的象征。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之际举办国际性的大型新媒体艺术展,以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推动当代艺术,是一种文化自信心、上进心和想象力的体现。无疑会先进文化产生显著的影响力,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广和传播作用。当代社会需要合乎当代生活的文化构架,《打开天空》中国新艺术展以整个展览上网发布,并网上直播、对话式的互动,将多种样式、多种媒体的艺术作品的即时展示给网上的观众,集中展现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明快向上的节奏和新颖多样的色彩,目的是向年轻人和其他观众呈现当代艺术直接、迅疾、富于震撼力的视觉传达。新的艺术样式开拓着新的审美眼光,引导着人们丰富文化消费内涵、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需求。艺术家在展览现场实施并展示充满动感、日常趣味和参与性的当代艺术作品,具有非物质化的知觉穿透力,既呈现跨越物质主义浮华光泽的多元文化图景,又体现了独特的个性创意和开拓性的时代精神。

      《打开天空》中国当代艺术展具有主流面貌,体现当代文化艺术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展览通过高科技含量的艺术指向社会智能化信息化的光明未来,塑造数码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模式,突出人类在新世纪的和平与发展主题。以开放的姿态接受绘画、雕塑、多媒体、影像、装置、网络、观念、高科技等多种艺术样式,强调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展示,使艺术品与周围的空间与人发生关系,产生对话、互动,开创两者融为一体的各种可能性。因此展览要求作品尊重、兼顾上海改革开放的前沿形象与虹口区多伦路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由中国海内外优秀的、最受关注的一批艺术家与数位一流的国外当代艺术家联手打造的《打开天空》中国新媒体艺术展,将及时呈现他们在当下艺术和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处境及其做出的反应,以及他们的精神资源与外在物质世界或各种具体事物所发生的种种不同的耐人寻味的关系。

      顾振清

    • 大家——从当代艺术看设计

      2003.12.17-2003.12.28
      复旦大学博物馆,上海,中国

    • 第五系统 , 后规划时代的公共艺术

      2003.12.12-2005.12.11
      何香凝美术馆,深圳,广东

      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是何香凝美术馆在华侨城主办的大型室外国际当代艺术展,自199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4届,它是由深圳华侨城集团公司创办的专业艺术展览,旨在通过邀请中国及国际知名艺术家参展,推介国内外当代雕塑艺术的最新学术成就,展示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提升华侨城城区文化、整合生态环境资源,同时也成为何香凝美术馆的重要艺术品牌。目前“深圳国际当代雕塑艺术展”已成为中国几大重要的常规性国际当代艺术展事之一,它推动了当代雕塑艺术的创作,启发了人们对公共性、公共空间、公共艺术等问题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

      2003年12月12日,第五届深圳国际当代雕塑展在华侨城生态广场开幕,主题是“第五系统:后规划时代的公共艺术”,共展出20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艺术家的作品19件,展期两年。本届展览由侯瀚如、皮力担任策展人。展览得到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华侨城集团公司、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澳大利亚柏涛(墨尔本)建筑设计公司、卢森堡大公国外交贸易部(卢森堡大公国驻华大使馆)、CCAA、香格纳画廊等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赞助。来自国内及海外的学者、策展人、艺评家、艺术家、媒体记者以及画廊经纪人等各界人士云集深圳。

    • 聚焦 , 来自美国HAUDENSCHILD夫妇收藏的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艺术展

      2003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美术馆,圣地亚哥,美国

    • 自制天堂 , 中国当代艺术

      2003.11.18-2004.01.03
      LE PARVIS 当代艺术中心,波城,法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讨厌 , 绘画展

      2003.10.10-2003.10.20
      比翼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这是一个墙画群展,艺术家在空白展厅的墙面上进行涂鸦式的创作。展厅被置换成街头场景,一反艺术作品原先看似精英的作品面貌,作品普遍呈现出一种不干净、不规整的状态。有些艺术家将中国街头墙面“禁止大小便”的警示转移到展厅的天花板,也有的将踩在墙面上的鞋印作为作品。面对中国当时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变化,不发达的城市边缘所经历的转变的阵痛,艺术家将这些看起来不美甚至肮脏的绘画展示于展览空间内,像是一种对正在被淘汰事物的一种记录。

    • 二手现实

      2003.09.17-2003.10.16
      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 系 , 现代艺术展

      2003
      白塔岭,杭州

    • 多制式 , 2002-2003 世界短片录像节

      2003.04.11-2004.04.13
      比翼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由Philippe Laleu在2002年提出首届短片录像节概念后,已经在曼谷法语培训中心和大都画廊展示过。此次展览,主办方邀请世界各地的组织及策划人从各自的国家选送不同的短片和录像,并没有设定一个特定的主题,希望可以给上海的观众提供一些自然的、新鲜的视觉感受。

    • 少数服从多数

      2003.04.05-2003.04.06
      比翼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 聚焦 , 来自美国HAUDENSCHILD夫妇收藏的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艺术展

      2004.02.19-2004.03.28
      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

    2002

    • 趣味过剩 , 当代艺术展

      2002
      3H 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今日是一个趣味过剩的时代。

      今日的世界已经是极端人工化的世界。天趣自然几乎成为稀罕之物。从公共景观到私密空间,太多的人工趣味围绕着我们。我们似乎一直在不自量力地取代造物主的工作。花草树木可以是人工趣味改造的结果,鸟类虫鱼也可以是人工趣味培育的结果。如果有可能,克隆人也可以是人工趣味创造的结果。趣味改变着生活,在二十世纪以来的消费主义旗帜的引领下,趣味本身是否耐人寻味似乎已不再重要,也无人追究。不知不觉中,趣味已弥漫到我们生存其中的整个外部环境,甚至渗透到我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每个角落,影响着我们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左右着我们的价值观。趣味过剩已经是我们难以回避的日常体验。

      当代艺术问题往往是从当下社会现实中激发而来,策展思路的形成也与当下社会文化发展态势和背景息息相关。中国的社会现实其实一直存在着对当代艺术的特殊需求。如果我们忠实于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现实,我们就会认知、追究乃至反省与批判本土视觉文化中既有的趣味过剩现象。当下的中国,大到城市规划、建筑,小到装潢、服饰、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网页动画等等,我们的生活也一直被粗俗的设计改变着、也被高级或低级趣味所影响着。趣味过剩不仅是个全球化问题,也是实实在在的当代中国境遇。既然我们有”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情结,既然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毕竟尚未定型,当代艺术仍然可以通过独特的原创性、敏锐的洞察力、鲜活的社会批判态度,对趣味过剩的社会现实进行关注和探讨,实施力所能及的文化影响和意识更新,从而对中国当代文化的个性塑造产生积极意义。其实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早已先行展开对社会上趣味过剩这类文化问题的批判,如邱志杰的《门脸•罗马柱》,就通过上百张写实摄影图片罗列了欧式罗马柱装饰风行全国的景象,极具视觉震慑力。

      《趣味过剩》展必须定位为一个具有一定文化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当代艺术展览。在这里,”趣味过剩”一词具有显而易见的批判性的。参展艺术家首先被要求的是自我批判,然后才是批判。

    • 普遍的艺术:第四届录像马拉松 - 12小时连映

      ART in GENERAL,纽约,美国

    • VIDEOROM 2.0

      2002
      GIANCARLA ZANUTTI 画廊,米兰,意大利

    • 海市蜃楼 , 当代艺术展

      2002
      苏州美术馆,苏州,中国

    • 范明珍和范明珠——你好你好 , 孪生艺术展

      2002.11.23-2003.11.24
      金沙江1508号2楼,上海,中国

      “范明珍和范明珠”是与上海双年展同时展开的镜像式展览,后也被称为“双胞胎”展览。策划小组在场地分设了两个展览空间,每一位艺术家均在两个空间内展示看似相同实则有差别的作品,观众可以选择从任意一个空间进入观展。这种将展示空间以策展的角度戏剧性地一分为二,并依照此规格展示作品的方式实为首次。这也为展览带来了成功和好评,在仅两天的开放时间中,迎来了大量观众。

    • 首届广州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

      2002.11.18-2002.01.19
      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广东美术馆自1997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研究。今年更确立了“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这一大型常规性当代艺术展览的计划。展览每三年举办一次,目标是通过若干届努力,使其成为具有区域和全球影响的专业性当代展事。2002年11月将举办的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以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实验艺术进行史学回顾和学术阐释为主题,名为“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

      1990年到2000年是中国实验艺术发展至关重要的阶段。这十年间,中国当代艺术受到国内社会巨变的促动,同时更具有全球性。艺术家不断尝试用新的艺术媒介和形式,进行不断的艺术探索。他们的实验引起国际艺评家和展览策划人的广泛关注,并对国内视觉文化的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旨在从学术的高度综合回顾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展示这十年创作的一批最具意义的实验艺术作品,并通过这个展览的组织、巡回和编写图录扩大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展览题目反映了展览的中心策划思想:在不断变化的艺术、文化,社会和政治背景下对实验艺术作品进行系统性的重新解读。

      展览主要包括三个专题展: 回忆与现实; 人与环境; 本土与全球。此外,名为“继续实验”的第四个部分将展示约20位左右特邀艺术家的新作,以展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方向。

    • VIDEOROM, LE TOIT DU MONDE

      2002
      CENTRE MULTIDISCIPLINAIRE POUR LA CULTURE ACTUELLE,VEVEY,瑞士

    • 快看! , 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现代艺术展

      2002.05.25
      瑞士驻沪总领事馆,上海,中国

    • 24:30 当代艺术家交流展

      2002.03.31
      比翼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该展览是2002年比翼搬离上海淮海西路610号空间的最后一个大型群展。标题“24:30”指的是展览的开幕时间,事实上整个展览活动总共也只持续了3个多小时。这个在半夜里发生的展览,几乎囊括了当时上海大部分活跃的、从事各种媒介的艺术家,其中包括当时已经具有相当知名度、并且在此后的上海当代艺术发展中有着持续影响力的丁乙、胡介鸣、施勇、徐震、杨振中、周铁海等,也有开始在艺术圈中展露头角的金锋、梁玥、陆春生、宋涛、张恩利、章清等等。展览除了使用比翼惯常的空间外,也使用了该厂房其他的闲置房间和公共空间。

      丰富的作品形态、媒介和作品量,四十多位参展艺术家、蜂拥而至的媒体、朋友和粉丝,凌晨的展厅被挤得水泄不通。巨大的热情似乎也预示着中国当代艺术狂欢的到来。

    2001

    • 身体里面

      2001
      ISE基金会,纽约,美国

    • 第一届巴伦西亚双年展

      2001
      巴伦西亚,西班牙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进行时

      2001-2002
      比翼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进行时》是一个巡回展览,上海比翼首展之后,巡回至香港、曼谷和法国。和一般的巡回展不同,这次展览根据展览发展的时间和地点,邀请不同的艺术家和作品参与。此次展览邀请了亚欧不同世界的艺术家,通过这个契机,艺术家互相交流,国家的界限变得透明、薄弱,并且很难分辨开来。

    • 生活在此时 , 29 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展

      2001.09.91-2001.11.18
      汉堡火车站当代美术馆,柏林,德国

    • 第4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 人类的高原

      2001.06.10-2001.11.04
      意大利,威尼斯

    • 2001.04.28-2001.08.26
      奥斯陆艺术家中心,奥斯陆,挪威

    • 附体: 摄影和录像

      2001.03.03-2001.03.07
      杭州,中国
      2001.04.05-2001.04.08
      上海,中国
      2001.05.02-2001.05.08
      北京,中国

      “附体”是一个专注影像媒介的展览,策划人试图在展览中展现出超越日常经验和理性的深度体验。“附体”一方面强调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类巫术体验——影像作为幻象,区别于真实物体。艺术家通过编织这些幻象,完成对观者的造梦,或是完成超自然物的附体(也即通灵)。另一方面,它指涉一种实体与影像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正是产生于附体的过程,在展览中也表现为所有被感知的事物与不可言说物之间的寓言。展览在全国三地巡回展出,其中包括国内第一个新媒体艺术中心——藏酷艺术中心(2000年成立于北京)。影像艺术在当时正迎来热潮,“附体”展览从媒介自身出发、进行自省式的思辨,对于当时人们思考影像本身提供了内容上的新纬度。

    2000

    • 录像圈

      2000
      香港; 柏林,德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有效期

      2000.11.05-2000.11.11
      临时空间,上海,中国

      展览的开幕正值第三届上海双年展,这届双年展被认为是当代艺术在中国合法化的标志。“有效期”三人联展同时针对了录像和摄影两种媒介。作为参展人同时也是策展人的三位艺术家一起确定的题目——有效期,暗喻了作品状态的时效性,也是一种对于有限之物指涉。值得一提的是,十年后,他们在香格纳画廊又举办了名为“有效期2010”的展览。

    • 不合作方式

      2000.11.04-2000.11.20
      东廊艺术,上海,中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惰性与伪装纸上作品展

      2000.09.26-2000.11.30
      上海油雕院,上海,中国

      策展小组寻求到了上海油画雕塑院的支持举办这次展览。展览中所有作品都以纸质材料呈现。“惰性与伪装”探讨了人生而有之的阴暗面,与当时国内对身体和人类意识思考的思潮恰好相反,作品显示出一种更具思想性与形而上学的表意。

    • BIG TORINO 世界青年艺术节 , 都灵双年展

      2000.03.07-2000.05.07
      都灵,意大利

    1999

    • 交换

      1999
      巴黎,法国

    • BM99 , 玛雅国际艺术双年展

      1999
      玛雅市艺术中心,葡萄牙,中国

    • 观念 & 概念

      1999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上海,中国

    • 出口

      1999.12.04-2000.01.30
      CHISENHALE 画廊,伦敦,英国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美式英文

    • 精神食粮: 洞察中国当代艺术

      1999.11.21-1999.12.12
      埃因霍温 CANVAS 基金会,荷兰

    • 爱 , 99 日本立川国际艺术展

      1999.11.02-1999.11.23
      东京,日本

    • 物是人非 , 摄影展

      1999.09.04-1999.09.06
      天钥桥路859号,上海,中国

      “物是人非”是继超市展之后的又一个艺术家自主策划的展览。展览一切准备就绪,却在开幕式前夜被查封,导致展览最终未能开展,但观众仍能从纪录片和图片中窥得全貌。展览将摄影作为展示形式表现了当时艺术家面对摄影的态度,“物是”正肯定了图像意义的利用和再生产。参展的艺术家当时都还处在创作的初步阶段,他们中的大多数至今仍在艺术圈十分活跃。

    • 超市: 当代艺术展

      1999.04.10-1999.04.25
      上海广场,上海,中国

      延续1998年“晋元路310号”由艺术家独立策划的方式,“超市”由飞苹果、徐震、杨振中共同策划,调研、策划期历时半年多,参展艺术家的范围跨越上海、北京,面向全国艺术家,并且还尝试引入招募企业赞助的新思路,但由于资金招募成果未及预期,展览费用大都由参展艺术家自发承担。

      展览位于上海淮海路的上海广场四楼尚未启用的铺面举办,由两部分组成:超市空间,按照超市规范,现场售卖由艺术家提供的作为商品的作品;装置空间,则展示艺术家的最新创作。展览开幕当天即引起了轰动,同时也引来了大众媒体的巨大反响。但之后不到两天,展览被上海市卢湾区公安分局以未经上级部门审批、个别作品涉黄等原因关闭。

      “超市”展览凭借其创新的策展思路、独特而富有创造力的参展作品,以及切合时代、城市发展的语境,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组织历程中的代表性范本和经典案例,同时与国际艺术语境中的相关发展潮流产生呼应和对话。

    1998

    • 晋元路310号

      1998.05
      晋元路310号,上海,中国

      该展览由艺术家自主策划,在上海晋元路310号一间待售房屋中举行。从场地到资金均由艺术家自主筹划完成,这也使该展览成为上海较早的由艺术家独立策划的当代艺术展。展览集结了一批当时活跃于上海牛庄艺术家村的年轻艺术家,也可看作是徐震、飞苹果和倪俊等年轻艺术家在上海艺术界的首次亮相。从展览内容层面考察,“晋元路310号”像是一个私人空间的陈列室,同时又反映了一群互不关联的个人希望与别人一起分享渲染个人内心的快感(朱其《公寓:关于九十年代的个人秘史》),参展作品多以感性、充满自我与本能性的面貌呈现。“晋元路310号”凭借其野生、独立的态度,与上世纪90年代飞速崛起的城市——上海形成呼应。

公众号名称:徐震 Xu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