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当代艺术展示

  • 2016.06.26-2016.10.30
    OCAT研究中心,北京,中国

    这个展览聚焦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展览问题”,包括当代艺术展的目的、组织、条件和面对的挑战。这些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吸引了许多实验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独立策展人的注意,促使他们投入到互相关联的活动和讨论中去。许多具有鲜明原创性的展览被构想和组织,许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作品也是为了特定的展览创意和制作的。在所有这些方面,关于展览的问题不只关系到展览本身,而是与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功能、意义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在当代艺术于21世纪初获得“正常化”以前,这些活动在90年代下半叶构成了一个“展览的瞬间”,其强度和凝聚力在世界艺术史中也不多见。

     

    将近20年之后的今天,当代艺术的展示已经成为中国美术中毋庸置疑的一个重要部分,数以千计的当代美术馆、画廊和其它展示场所日新月异地向国内外观众推出新的展览。但是实验性与公共性之间的磋商仍然决定着当代艺术的身份和社会意义。90年代的历史经验对于思考这些问题仍具有实际意义,这些经验也是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中需要被重视的一个方面。

     

    本展览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文献展,内容包括有关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材料。核心是1997年到2000初之间组织的12个当代艺术展览(其中一些被叫停或取消),其场地包括大型公共美术馆、私人美术馆、商厦、酒吧、城乡交界处空间、都市建筑地下室、古建、会展中心以及不同类型的非展示空间。名为“取缔:关于展览的展览”的第二部分是一个展览中的展览。通过“再展示”12个历史展览之一的空间和内容,反思90年代实验性展览的组织者、艺术家和观众的互动。

     

    取缔:关于展览的展览

     

    这个“展览中的展览”又是一个“关于展览的展览”。它的目的是通过再现《是我! 》(北京太庙大殿,原定展期1999年11月21日至24日,冷林策划),反思90年代当代艺术展览的组织者、艺术家和观众的互动。

     

    当出席《是我!》开幕式的观众之一,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到达展场的时候,他手中的摄像机在第一时间记录下了现场的景观。影片的一句旁白—“作品都在里面,人都在外边”—成为策展当前这个展览的基本概念。

     

    这个“极简”展览包括两个空间和两个作品。外空间对应着《是我!》展厅前面的庭院,由吴文光的纪录片《日记:1998年11月21日。雪》转化成了一个公共表达的场地。内空间对应着《是我!》展厅的内部,其中宋冬的特定场地录像装置《父子·太庙》代表了当天在场但是看不见的作品。

     

    此展览曾于2000年在芝加哥大学斯玛特美术馆(Smart Museum of Ar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展出过。本次展示具有不同的时、空上下文以及特定的目的和意义。

    巫鸿

公众号名称:徐震 Xu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