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09,09-2009.10.10
局门路436号,上海,中国上海的艺术群体很早就在整个中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非常活跃的艺术实验启动者,上海滩1979~2009,回顾了上海当代艺术从1979年到今天的实践历程。 本次展览将在三个不同层面展开探讨,从展览策展概念到展现方式,都充分说明着上海的艺术群体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此次展览不仅仅是对上海当代艺术的回顾,还是第一次把上海几代“上海滩”的代表艺术家(包括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艺术立场等)都邀请到一起进行联合展出,所以它还将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动态和近50位对这座城市有文化贡献的艺术家、艺术工作者的立场和态度的综合展现。
可以说,上海滩1979~2009,就是一部立体的上海当代艺术史册。 展览分多个层面和线索进行梳理和探索: ——对文化背景的思考:从1979年至今,上海当代艺术的历史性线索,以及一个大的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思考;作品有时间上的承接,有与当时社会环境紧紧相扣的上下文关系。 ——对艺术语言的思考:从上海艺术群体自上世纪80年代的行为艺术作品到90年代初的装置艺术作品来看,他们在全国来说是最早尝试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的。他们在上海当年很多的活跃的艺术展点,见缝插针的对艺术的媒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相形同时代的艺术城市,都不见得比上海迈出的这一步大气。 ——对于展现方式的思考:展览避免了传统回顾展的模式,希望展现出艺术家思考的线索。艺术家在现场展出的作品及其展示的方式,都是策展人根据每个艺术家个体现在的状态,跟艺术家本人一一讨论出来的。 个体艺术家展现集中于以下几种方式:
1、 展示大部分艺术家在自己创作中的重要转折点,早期的作品或有象征意义的代表物。
2、 还原部分90年代早期的装置艺术作品;由于当时的创作条件、技术手段和保存条件都十分有限,所以能留存下来的装置作品非常有限,所以艺术家会使用新的制作条件尽量真实还原这些作品的原态。
3、 采用当年的作品创作形式,作为出发点,以今天的现实作为创作素材,创作出在针对今天的作品,作品本身也反映当下的社会背景及人物现状。
4、 个人艺术文献和艺术作品的同时展出,表述艺术家的态度是在艺术发展史中贯穿始终,还是因天时地利发生了变化。
5、 部分艺术家会展出他们新近创作的作品,这也缓解了此次展览艺术家群体年龄上的上跨度,以及展现了上海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性的变化。展览最后的一部分将邀请住在上海的年轻艺术家解读再创造的方式,重新体验或重新思考他们所选择的历史性的作品,通过这种衔接,策展人希望年轻一代跟艺术发展史发生更密切的关系,也试图通过这样的举动对我们渐渐模糊的艺术史记忆发出提醒的信号。 本次展览是策展人比利安娜对上海当代展览史文献收集和对30多为艺术家采访之后的成果。 所有采访的宝贵资料也会整理成册,并与展览同时推出。 展览希望通过对个体艺术家的展现,也同时能显现出上海当代艺术群体在全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贡献,以及其中每个个体的发展和各自的思考线索。正因为集聚如此规模的艺术力量,所以此次展览也得到了众多上海艺术机构的支持,如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可当代艺术中心……